激活共生,人才管理盼回归
2018-02-26周丹
周丹
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越来越的多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项目或技术的落地,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不过,大企业层级制度设计下的信息传递折损、经典的高效分工造成人才横向能力迁移困难,在人才流动性增大等多维因素下,有些企业开始修炼内功,走向沉淀。但是也有很多企业在原地犹疑不定,似乎看不到未来路在何方。
人才管理之困
●层级制导致纵向信息折损
在大组织里,从企业的创始人到一线管理者,汇报链条普遍比较长,当公司在墙上悬挂一条横幅,要想每个员工都清楚含义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和基层管理者对公司人才的理解往往天壤之别。而且在大公司里,层级越多,信息传导的过程就越长,信息的折损也就越大。
●组织专业分工导致横向迁移困难
大企业因为组织体量庞大,每一项工作都被拆分得很细,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每个人都需要与很多人协作,由于工作被细分,每个人被历练的宽度不是很宽。所以,有些组织希望一些员工轮岗,一专多能,就在组织里进行实践。但是由于工作链把工作拆细之后,员工的每一项技都变得更专而非广,横向迁移就变差了。
比如,设计师分很多种,一家大型会展公司有一个专门做插画的员工,造诣很深,但他只会做插画不会做动画,也不会做漫画、图文,当他的工作已经细分到了一定程度,职业发展就会受限。首先公司离不开他,因为只有他画得最好,但由于他不会别的工作,久而久之他对自己的职业设想就缺乏想象力了。
由此可见,轮岗这种职位转换,实践起来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城市流动带来新挑战
一线城市人才流失。一线城市的人才大部分很优秀,也有强烈的追求卓越的动力,但一线城市人才密度和活跃度的高地比较明显,工作成本低,所以很容易流失。
二线城市人才追求卓越能力动力不足。对比来说,二线城市的员工稳定性好一些,但是追求卓越的动力还需要提升。
从优胜劣汰到激活赋能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明朗,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房地产公司,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告别了跃进式的发展,更多企业都在悄悄修炼内功。对于人才盘点的使用,从优胜劣汰转到发掘员工最大化的价值。
●打破组织设计边界
一定程度上打破组织设计,比如HR负责各模块,搞培训的就搞培训,做招聘的就做招聘,但现在有HRBP的职位,什么都可以做。也有一些大组织,正在拆分成一些小“独立团”或小组,进一步打破原来的切分,使前后端更好地凝结在一起。真正激活个体的背后一定是组织先发生变化,随后个体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内容是否丰富了、多元了。如果能够做好激活,个体和组织都是双赢的。
●独特的文化梯队和氛围
很多人说宝洁不行了,但其实它却拥有很强健的组织和文化梯队,仍然会使它具备厚积薄发的能力。在组织里,需要构建独特的文化梯队和氛围,来缓冲和解决信息折损和效率问题。但是在很多组织里,变化(而不是变革)往往是临时决定的:今天想起来了干一下,明天想不起来就不干了。大企业的文化是需要长抓不懈的,最好是拥有自己的平台和技术手段,然后让组织文化的迭代和个体的迭代变成常态,以便更新更好地来执行它。
这种变化,大部分都不是跳跃式的,而是微变化,今天哪个部分有一些需要做变化就局部改变,这样对组织的伤害最小,但是需要持续做,不能奢望一步到位。
●激活个人价值
由于行业、企业属性、地域、员工状态不同,想要激活员工,还要先了解员工真正的诉求是什么。不管是用员工敬业度,还是走访,激活的本质是了解员工所需,还需要了解个人价值观,比如职业规划诉求。
我们熟知的GE是最经典的人才盘点代表,他们除了盘点能力、潜力,还非常关注员工下一步的职业规划,注重个人发展诉求与组织达成动态平衡。
现在组织里的员工相对比较年轻,所以就鼓励员工形成企业的自主者。像海尔做创客,它就是组织提供这样的机制,员工只要敢想就可以做。有不少组织也都在搭建这样的机制,这种机制对越大的组织越困难,越小的组织越灵活。
大企业如果要做,一是尽早建立起透明的人才文化,不同层级的信任在人才透明的文化上才能做到。
二是以员工为中心,创造员工更喜欢的状态,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自下而上的东西越多,它就真的可以帮助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这是一个好的转型。
以前有个公司做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在国内的销售代理,这家公司的店面唯一工作就是卖鞋。但他们的售货员不叫售货员,而是称为“教练”。他们在打造自己的人才文化的时候,告诉员工他们不仅是卖东西,还在为别人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他们的“教练”都能提供专业的建议,跑步时穿什么鞋、登山时穿什么鞋。员工自己应该爱运动,不管体型如何,只要热爱,一切皆有可能。
这是特别好的以员工为角度来做事情,不仅仅是岗位名称的变化,而是蕴含着人才在公司中的价值,这种文化引领性是很棒的。
一线和二、三线城市有不同的人才激活方法
有一个人,之前在北京工作,月薪不到一万。他在北京工作几年后,有一些大项目的历练,然后回到自己老家——一个三线城市,薪酬翻了一番,职业化、追求卓越这种能力也随着他迁移出来。同样的能力在一线城市晋升速度比较慢,但是在三线城市很快就得到晋升,回报更明显。
一线城市需要多管齐下才能把人才留住,每隔一段時间还须采取一些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动性,而员工对能力发展的诉求也远大于其他城市。
笔者调研过一些基层员工,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在1-2年内就有所变化,要么职位上有晋升,要么就横向跨越。但是一个人基本胜任一份工作需要3-6个月,熟练一般要一年到一年半。等他刚熟练,他就要挑战下一步了,所以企业管理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得多管齐下才能满足。
二、三线城市企业,吸纳从一线回流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不能满足整体体量的需求,还是要激活企业现有的人才。但是二、三线城市的人才获取面没有那么大,有一家区域房地产公司,人才获取只在本地区或本省,外省的占比很小,企业3000多人,99%都是本地人,所以企业引入一些咨询、培训项目来激发员工活力。重新设计组织和人员,让员工的工作更饱和,工作更具备挑战性;重新做绩效或激励方案;通过购买或引入外部人才搅动原来的人才池。
有一家企业,属于传统行业,连续多年做敬业度调查,以了解员工的状态,利用调查数据反过来推动组织的优化,这对搅动企业原有的稳健状态有极大好处,给更多一线的年轻员工发声的机会,领导班子也基于数据做讨论和计划,逐步形成了机制。
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关注点有何不同
即便是一些传统行业,他们也在悄悄地做内部人才盘点,大家反而更能沉下心来,做得更精细化。
大企业相对来讲组织已经比较大了,所以往往会以正式的项目角度出发,比如敬业度、盘点等;小企业一般从人才管理的理念出发,每年都组织员工谈一谈第二年的期望,做一些规划。
小企业虽然组织规模小,但企业文化通常比较活跃,其主要动机是为了招揽人才,而大企业宣传自己的文化很扁平化,但是他们的品牌已经形成,企业文化也已经相对成熟,不会轻易变化。但是对内来讲,如何倾听员工的心声,让员工参与到组织建设中来,他们的迫切感还是非常高的。
大企业要如何激活员工活性
●倾听民意,深入調查
了解员工对组织的期望,收集一些信息,迫使组织关注员工的状况,让员工敢于发声,给予意见。
●人才盘点,要是开放式的人才盘点
它需要对人才进行公开讨论,这个难度会变大,但是会更有深度。人才盘点涉及很多人才评估环节和讨论环节,所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是,让大家不得不打一些原来牌面下的,或者说原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对人才的想法,放在一个更加明确的点上来讨论。
●盘点常态化
盘点后发现员工更擅长做什么,他这几年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什么,管理者应当更常态化、连续化地加深对他的认知。
●软件化、平台化
当组织比较大,尤其是超过2000人的组织,需要把机制固化下来,这样将来组织无论发展到哪里,都有一个良性的运作机制。
大数据预测,在组织里,组织设计和个人设计怎么保持动态平衡,每一年都给出一些人才发展建议,这是更好的了。
在发展形势不明朗、人才流动频繁的当下,如何修炼内功,激活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以个体和组织的共生,是很多大企业都在思考且在逐步尝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