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8-02-26赵晓静高婕
赵晓静 高婕
摘要:“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师傅带徒弟、工学结合的方式,充分整合利用企业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使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相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企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文章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为例,对“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 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畜牧兽医生产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毕业生要谋职就业,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需要教学者加强实践教学。现代学徒制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将课程教学融合于现代企业生产中,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这是一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现代学徒制这一全新高职教育模式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协同合作,实现三方的共赢,因此,在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施、学生考核评价等多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培养模式有较深刻的区别。本研究主要探讨适合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现代学徒制在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就业岗位及生源素质等实际情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了教学环境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岗位轮动做中学”教学模式,并将“学徒制”融入人才培养中,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记忆深刻,企业得到了“零适应期”的员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企业也培养了自己需要的人才。畜牧兽医专业是我院重要的特色专业之一,为了服务区域养殖业,该专业以“猪生产与疾病防治”“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和“配合饲料生产”为四大专业核心课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到四大专业核心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基本思路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適应企业需求为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学生胜任岗位工作为教学目标,将企业工作技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将工作任务融入学习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导师一起教学生;工作岗位上师傅带徒弟,学中做,教中学,既完成了工作任务又完成了教学任务。现以“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课程为例,将现代学徒制在我院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一、学生选择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兽医专业1521、1522班学生(二年级)在第5期,根据个人意向选择(4个方向:猪养殖与疾病防治、禽养殖与疾病防治、牛羊养殖与疾病防治和配合饲料生产)进行实习,牛方向报名的30名学生,实习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
二、校企共同建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探索
(一)以“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畜牧兽医专业的应用及实践性很强,生产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经过专任教师多次与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和沟通交流,以培养胜任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满足企业就业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将课程培养目标与就业能力紧密结合,旨在为企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零适应期”的员工。
(二)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来选择、安排教学内容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以实训中心为依托,按照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的特点,由我院专任教师、生产企业行业专家及企业一线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小组,与河北康宏牧业有限公司、河北宏达牧业有限公司、河北君乐宝乐源牧业、北京福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奶牛养殖和技术服务企业作为实训教学场所,分析企业各生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从而确定生产、疾病防治和经营管理等岗位的工作任务。以胜任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依据来选择相应教学内容,融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学习领域,合理安排、完善教学内容。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改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每项教学内容设计一项或多项教学情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学习领域转化为若干个学习情境(见表1)。学习情境即是工作岗位任务,对应相应的工作岗位,这也是企业所需的岗位设置。
(四)师傅带徒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和学习
学生根据个人意愿,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的岗位上协岗工作,让学生以员工身份经历生产过程,全程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真正做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任务”。鉴于河北省奶牛的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以奶牛生产为重点内容,具体实践“学徒制-奶牛岗位轮动做中学”教学模式(见图1)。以奶牛生产过程为主线,让学生在奶牛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岗位上协岗、轮岗工作,包括犊牛生产岗位(犊牛饲养员、兽医)、育成牛、成年奶牛生产岗位(营养师、繁育师、兽医、数据员、厂长助理)、原奶采集及质量监控岗位(挤奶工、化验员)等,根据爱好和岗位需求分配岗位,定期进行换岗学习实践,从而掌握关键核心技能。
根据畜牧场防疫需求,学生来到牛场有一周的隔离期,这段时间通过教师的指导、岗前培训和牛场参观形式,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对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纪律等认知。隔离期过后,学生9月份开始实习,正值青贮饲料制作时期,因此,学生被分到饲料分析实验室化验员岗位工作,通过校外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掌握本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10月份之后,进入奶牛养殖各岗位学习情境的学习。学生分组在犊牛饲养、繁育、兽医、数据员、厂长助理、挤奶工等生产岗位上协岗工作。学生学习时间和企业工作时间相一致,企业生产岗位的内容即是教学实训,每个岗位上由经验丰富的企业老员工作为师傅一起工作、随时指导学生工作细节,掌握该岗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企业下班和周末时间,由学校专任教师定期巡访时进行必要理论知识的答疑,学生在企业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由学校专任教师电话指导答疑,同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员工和徒弟边做边学,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结合。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联合指导,产教有效融合。
三、“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与分析
2017年的教学实践是在延续往届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细致的安排和部署,尤其是将“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岗位轮动做中学”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了该课程“学徒制-奶牛岗位轮动做中学”的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灌输式教学模式,营造了行业企业岗位的氛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企业是“厂中校”,把课堂搬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真实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境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在工作过程中有效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学生通过工作过程自主构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体系,有效提升了岗位素质与工作经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专业教师也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增强了专业教师在企业的影响力,提升了专业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教学改革中提高了双元育人的质量,实现了校企双赢[1]。学徒制教学模式中,学生除了是学生外,更是学徒,增强了责任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现学生终身就业服务的培养目标。现代学徒制是对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均有利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之前进行有效的就业实习,可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竞争力,推动职业院校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也创造学习和就业的机会[2]。虽然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具体细节如学生管理、学生安全保险制度、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国艳,盖馥,朱宇,等.现代学徒制专业“双体一翼”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75-79.
[2] 马怀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18(3):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