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浅析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26魏淑娟

新一代 2018年17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文言文

魏淑娟

摘 要:一节完整的课堂,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顺利进行,教学预设成功完成,课堂氛围友好而活跃,学生学有所思教师教有所得等,更体现在课后的教学思考哦,对整节课的反思对教师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堂经验的获得而不对此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原有的经验最终会成为根深蒂固的套路,最终将禁锢思维,教学水平也可能止步不前。

关键词:教学反思;语文教学;文言文;誦读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堂经验的获得而不对此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原有的经验最终会成为根深蒂固的套路,最终将禁锢思维,教学水平也可能止步不前。所以教学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讲完《烛之武退秦师》后,我迫不及待的将课堂感触以及教后思考诉诸笔端,期待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曾经有学者提出,教后反思应该将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潜在的伤害作为考虑因素,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试讲的最大感触。第一次试讲由于设计内容过多、课堂容量太大,学生在刚上课时能积极配合并踊跃回答问题,可是大容量的知识让他们在后半节课明显接受乏力,显出倦怠之情,并且课堂氛围明显转变。所以我在课后反思时想到课堂容量大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潜在的伤害,大容量的课堂不仅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更让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进而抵触课堂。所以我在后面的设计中遵从化繁为简的原则,即课堂设计一定要有所取舍,突出重难点,删去枝叶部分,并且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为基础。基于此我重新调整思路、建构课堂,选择从叙事散文的概念入手来解决这篇文言文,紧紧抓住叙事文五要素,通过反复诵读、重点理解实词串起全文,最终实现赏析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

正式上课的前几分钟,在楼道遇到前来上课的学生,我乘机了解学情,学生听到要上文言文时顿时产生了畏难情情绪,我和他们开玩笑说不会才来学,会的话就不需要老师了,你们要相信老师可以带你们学会这篇文章,一方面给他们学习的信心,另外也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稍微缓解了紧张的情绪,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所以我着力将学生引入发现和探寻之路,让他们在自由的诵读中领悟文章,触发感情的共鸣,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心,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感悟尝试的乐趣,亲身体验自己发现知识的幸福感,这无形中也践行了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想。所以学习过程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诵读环节,并且在诵读之后用问题来检验成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培养,更能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人物感情,最终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而学生在课堂诵读的时候也全身心投入其中,声音洪亮且感情充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待本文的学习,这无形之中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忘却了紧张而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切身感受到了孔子所谓的“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坚定了我站稳三尺讲台的信心,不管结果如何,在备课及上台的过程中收获的点点点滴滴就已经让我充实且满足,如禅宗中让我难忘的一句智慧之语“人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先贤的智慧确实令人仰慕。从教十年,在无数次的备课上课过程中,愈发明白教学是一项未尽的事业,纷繁的教学理论只有经过课堂实践这块试金石的检验才能立脚,理论和设计的不足之处方能显露。具体到《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导学案的设计就是由课堂实践中检验出不足之处,我最初的构想是通过导学案扩展课堂容量,将文本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详细补充给学生,并且以地图展示秦晋及郑三国的位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郑国的处境,同时将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句做翻译挖空处理,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难点进而疏通全文,以利于学生更好的感知文意,进而把握人物形象最终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但是具体到课堂实践,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却不尽如我意,由于时间有限,在完成诵读和讲解之后很难利用好导学案中的拓展知识,如蜻蜓点水般一点即过,只能留到课下让学生自己查看补充,导学案的时效性大打折扣,这也是本节课欠缺的部分。通过这次实践,我认为如果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相关的辅助计划,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全面思考、慎重设计,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可能时效性更好,不能为设计而设计,要立足课堂教学,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才是设计各种教学辅助方案的初衷。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教师的追求亦如此,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往前走,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为指引,相信终有一天会走出开阔大道,借用于漪老师的话来总结就是“教育事业就是生命不断展开的过程,永远面向未来”,愿以之共勉!

参考文献:

[1]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5)

[2]姜月.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16(11).

[3]吴惟粤,李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课程[J].课程教学研究,2016(08).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