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模式下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反思

2018-02-26梁司丽

新一代 2018年17期

梁司丽

摘 要:斯坦豪斯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及教学实践的过程,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模式,这是一种更适用于教师培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模式。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中,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智力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在教育评价上关注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结果。

关键词:过程模式;乡土课程资源;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

在课程资源开发领域,目前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模式有三种:拉尔夫·泰勒的目标模式、斯坦豪斯的过程模式和劳顿的情境模式。三种模式各有特点,目标模式侧重于通过目标的设定,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达成培养人的目的;过程模式侧重于目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即过程中价值;情景模式侧重于在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中对环境的分析和营造。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中,笔者所采用的模式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模式。

斯坦豪斯针对目标模式中行为主义、非教育性、机械主义的缺陷,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及教学实践的过程,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模式。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只是确立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教育目标。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智力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在教育评价上关注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结果。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最大的贡献在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理解精神。

国内外学者研究与实践证明,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一种更适用于教师培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模式。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的教师的专业,对于这个专业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或者儿童。对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关注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重要依据。

一、乡土美术素材开发

美术素材是实施美术教育的载体和媒介。乡土美术素材指的是在美术教学中能够用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国家也多次强调各地方及学习要根据地方特色,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以及校本课程资源。从某种意思来说,乡土课程资源只要愿意开发,必定是有的。笔者所任教的从化职校位于广州北部山区,素有广州“后花园”的美誉,区域内山清水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是开发的乡土美术素材属于校本课程资源,这是对国家课程资源的具体化。

(一)课程资源搜集

课程资源搜集就是根据中职美术课的特点,搜集在教学中可能用到的素材,这些素材包括绘画素材、手工制作素材等。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我们搜集了大量乡土美術素材,如表一:

(二)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过程是对搜集到的原始素材进行筛选、剪裁、清洁等,使之成为能够直接运用到美术课程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例如,对搜集到的沙石进行清洗,筛选长度适中的藤条、稻草,对木头、竹筒进行锯裁、平整等。

二、乡土美术素材运用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广义的中职美术课包括绘画课和手工课。对乡土美术素材的运用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将乡土美术素材融合到教材中,以教材为主线,以乡土美术素材为载体实施课堂教学;二是抛开教材,专门开设乡土素材美术课,我们所采用的是前一种方式。下面笔者以木板画来阐述过程模式下乡土美术素材运用的基本过程。

(一)设定教学目标

虽然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对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进行了抨击,但并不意味着过程模式就没有目标,只是过程模式课程开发所设定的目标不是对课程教学结果的具体描述,而是侧重对实现课程目标过程的描述。斯腾豪斯认为:“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详细说明内容和程序原则的方法来合理地开发课程,而不必用目标预先指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他所说的课程内容指的是能反映各学科领域内在价值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程序原则即指贯穿于课程活动始终的课程总目的或总要求。基于上述理论,在木板画课中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美感;美术作品具有艺术的创意;能够物以致用地进行美术创作。前面两个目标针对的是美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后一个目标针对的是木板画美术创作的过程。

(二)乡土美术素材运用过程

美术创作过程通常包括审美认识、作品构思和审美表现三个过程。审美认识有自觉认识和自发认识两种方式,这是美术创作者提升自己审美能力,积累美术创作素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在课前完成的。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通常是不会自觉去积累美术创作素材的,那么在课内老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生活,自觉积累美术素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成果提取自发积累的美术素材进行当前的美术创作。这也是学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幼儿美术教学中需要具备的技能和意识。

作品构思就是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对素材进行加工、重组、提炼,形成作品形象的过程。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构思的内容包括画面的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等表达要素。如学生拿到一块木板,就需要根据材料的形态构思一下画面大概形象是圆或还是方还是多边形。在色彩上,木板色彩各异,大多呈米黄色,学生就需要考虑这种背景色是否符合自己创作的要求,或者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木板本身具有的纹理来进行绘画创作。同时还要根据木板表面的光滑度来对画面的整体布局进行合理的构思和设计。上述构思完成后就需要进行作品创作了,即审美表现。

审美表现就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借助于特定的材质,通过一定的技巧,将构思的美术形象创作成美术作品的过程,这是美术创作成败的关键。诚然,美术创作是一种十分重视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美术创作没有规律、没有法则,任何艺术作品都要遵循美的法则,同时任何艺术活动都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只有熟练了才能准确运用美术创作技法,才能饱满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在中职美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创作手法,鼓励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和想象,运用各种颜料,或是其他材质,在木板上进行绘画,以及其他形式的画面表现。如有的同学运用稻草、树皮等材质在木板上进行艺术形态创作,这也是绘画的一种形式。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旨在促进学生的教师发展的重要环节。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独特的评价视角是使之区别于其他课程开发模式的重要依据。在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學评价不是以预设的具体目标为依据,而是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为标准。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中,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学生评价方面,一是要通过评价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美术创作能力上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在教师评价方面,就是要通过评价,提升老师的美术教育教学能力。

从上述乡土美术素材的运用过程来看,老师对学生的具体美术创作技法要求不是很多,更多的是根据美术的学科学特点,来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告诉学生如何借助美术课,将上述能力传授给儿童。根据过程模式的要求,我们制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如表二):

三、乡土美术课程开发与运用反思

首先,过程模式下的乡土美术课程开发教学评价难度较大。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候学生作品的一些不合常规的线条、色彩可能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此如何做出恰当的评价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从表二列出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可以看出,这些指标都不是可以用具体权重来表述的,而且许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通过一节课来做出准确的评价。那么,如何对课程开发过程模式进行有效的评价是这种课程开发模式的一个难点。

其次,过程模式下的乡土美术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所转变,不能单纯以美术作品作为评价的依据,而要以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全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过程模式下的乡土美术课程开发是一个由若干环节构成的过程,需要老师对上述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监控和细致的观察。

最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美术教学,在美术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基本的美术创作技能,还有学会如何把这项技能传授给儿童。那么这就需要老师在美术教学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如儿童美术创作评价观:不以像不像作为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而是要通过美术创作过程考察学儿童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自主意识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素养。

综上所述,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作为一种代表性的课程开发模式有其可取之处,也有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在运用这种课程开发模式进行美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时我们要吸收其优势,同时尽可能弥补其不足之处,使课程不单单是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载体,更要成为师生成长与发展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宋林飞.乡土课程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覃威然.湖南省石门县乡土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的开发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7.5

[3]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教基二[20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