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预防策略

2018-02-26石玉威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2期
关键词:预防策略心理问题贫困生

摘 要 贫困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殊群体,一些贫困生存在严重的自卑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分析贫困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即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出发,需从国家、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预防解决策略。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贫困生;心理问题;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2-0065-03

贫困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殊群体,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实施有效的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过低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同时又伴有羞怯、不安、内疚等情绪。自卑心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贫困生更为突出,经济上的贫苦会使很多贫困生感到寒酸,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很多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进入大学以后发现自己并不像高中时代那么优秀。因为大学更注重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许多贫困生因为经济拮据没有经济条件学习文艺、体育等技能,有的甚至不懂手机、电脑的操作等,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感,时间长了就会敏感、情绪低落、心情抑郁。

(二)焦虑心理

焦虑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而产生的紧张、不安情绪。多数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和人情包袱,心理上常常背负着沉重负担,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状态,情绪常常烦躁不安。他们往往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担心自己不能找到理想工作,担心自己不够优秀对不起家人和学校的期望,内心充满了内疚和焦虑。长期焦虑过度、紧张不安,直接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抑郁心理

抑郁在情绪方面表现为心情压抑、郁闷、沮丧、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前途悲观失望,在认知方面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降低,自我评价下降,认为自我没有价值。一些贫困生因为生活困苦,面对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常常会降低自尊心、自信心,导致情绪抑郁,尤其是一些家庭突遭变故或者父母离异的贫困生,他们常常感叹生活的不公,命运的不济,怨天尤人、沉默寡言,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们快乐,缺乏幸福感。他们认为没人关爱他们,常常为此自责和自罪,不愿与同学交往,逐渐导致抑郁心理形成,甚至会有自杀倾向。

(四)人际关系紧张

自尊心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它是于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心理。贫困生的自尊心表现更为强烈,贫困生进入大学以后常常会因为自身各方面不足而遇到困难,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有时会嫉妒比自己强的学生,不愿與同学交流,不敢在同学面前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愿正确对待同学与老师对他的教育帮助,情绪易多变,易愤怒。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给人一种孤僻、不好交往、不易亲近、冷漠的感觉,许多同学因而远离他们,不与之交往。所以许多贫困生往往知心朋友很少,遇到烦恼无法与朋友交流、倾诉。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社会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繁荣昌盛,商品极大丰富化,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欲望也越来越大。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再加上社会的一些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不良思想影响,贫困生在社会上由于“贫困”常常受到歧视。种种不公待遇使他们自卑、茫然,对金钱物质的渴望不断刺激他们参与消费,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他们不能消费,因而出现了自卑、虚荣攀比的复杂心理冲突。

(二)学校因素

学校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关注不够,自2007年开始,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幅度调整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高校目前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而对其心理问题的干预不足,没有做到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心理问题的疏导不能防微杜渐,心理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没有建立系统的工作体系。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的心理状况产生的根源。家庭的教养方式、文化氛围、家庭风气对每个人的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而贫困生家庭的父母一般社会地位低、文化水平落后、经济贫困,在社会种种压力之下很多贫困生的父母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他们会在行为上、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很多父母忙于维持生计,而忽视孩子精神的陪伴。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孩子因心理得不到慰藉,容易产生压抑、自我封闭心理。

(四)个人因素

认识自我是一项长期工程。很多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家庭的贫困,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学子,担心被人嘲笑,往往不申请上报贫困助学。还有部分贫困生觉得不公平,对家庭不满。有的甚至认为自己受到国家资助是国家、社会以及他人对“弱势群体”的义务,感恩情绪弱化,面对就业压力、学习、生活等种种因素,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策略及建议

(一)国家层面

完善国家资助政策。贫困生之所以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因为经济上的贫困,源于其家庭经济拮据,不能给学生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因此,国家要优化整合资源、完善资助制度和体系,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确保每个贫困生都能享受到国家资助政策。

扩大补助资金发放模式。国家要加大政策惠及范围,加大透明度,扩大资金来源范围,使更多贫困生享受到补助资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政策力度,提高政策有效性,扩大资金发放模式,多以奖励的形式发放补助资金,加大奖励资金的发放数量。

(二)学校层面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对出现问题的贫困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和干预疏导,把不良心理扼杀在萌芽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利用网络媒体广泛传播心理卫生知识。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正面人物的示范作用,激励贫困生树立信心,自立自强。endprint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使贫困生认识到经济上的困难是暂时的,物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贫困可以化为人生的动力,要相信通过努力,他们会摆脱贫穷的命运。

优化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克服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应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人人有爱、互帮互助、互相理解、积极向上的风气,让贫困生生活在学校这个集体之中感到安全、温暖。要讲文明、树新风,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拒绝攀比。要积极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并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让贫困生战胜自我,树立信心。

拓宽助学渠道。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经济上的贫困,因此学校在健全“奖、贷、助、补、减”的同时,还要更好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岗位,使贫困生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专业优势又能重拾信心,增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勇气。通过勤工助学使贫困生的实践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家庭层面

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贫困生的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给贫困生更多正面的评价,不能施加过多压力。家长自身也不要怨天尤人、埋怨社会、埋怨命运,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要多理解、包容、尊重,要理解个人的能力、水平有所差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功成名就。

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家长的言行举止影响子女的发展,贫困生的家长要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正面指导,树立正能量,培养孩子坚韧不拔、拼搏不屈的精神,使孩子人穷志坚、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个人层面

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生要正视现实、正视自我,充分认识到经济上的贫困并不可怕,逆境是暂时的,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防止精神贫困,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信、自立、自强。化苦难为前进的动力,珍惜时间、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掌握技能,充分锻炼自己,全面发展。

正确进行心理调适。面对经济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要适时进行心理调适。在遇到挫折时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可避免,关键要进行合理的归因定位,学会自我调节,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率,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遇事学会自我开导,学会倾吐自己的感受,学会释放压力,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参 考 文 献

[1]张立鹏.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贫困生思想变化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7):40-42.

[2]石玉威.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分析[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3):52.

[3]石玉威,闵娜.吉林省高校资助保障机制浅析[J].青年与社会,2014(12):218.

[4]刘蓉洁,石磊.团体心理咨询对贫困研究生心理的支持作用[J].社会工作,2010(14):58-60.

[5]刘文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2010(2):176-178.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防策略心理问题贫困生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状况及预防策略分析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论电力工程建设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点的预防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与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