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交际用语“哒”的探源

2018-02-26兀瑾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方言

【摘要】近年来,“哒”在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际平台频频出现,以简洁的形式表达着人们复杂的交际、心理需求,还形成

了“×× 哒”结构,被当作强势模因大量复制,形成“哒”系网络流行语。随后,“哒”不再局限于“×× 哒”结构,而是从该格式中分化出来,与“好”“是”“对”等单音节应答词,形成具有典型网络语言特色的“好哒”“是哒”“对哒”等新形式的应答语,因此,有必要通过考察“哒”的来源发掘其流行原因。

【关键词】网络交际用语;哒;方言;语气词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一、辞书中的“哒”

(一)“哒”的历时发展

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记录如下:“哒(噠)同‘嗒,dā,拟声词,形容马蹄、机枪的声音。”第二版《汉语大字典》收录“哒”为“噠”的简化字,“噠(dā)”有两个义项,一是“嚈噠”,古民族名。二是象声词,也作“嗒”。如:马蹄哒哒地响。可见,“哒”与“嗒”在作为拟声词时可以互换,二者属于同音字,“嗒”比“哒”更常用到。因此,以语音作为线索,有必要对比考察“嗒”与“哒”的来源和发展。

《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哒”与“嗒”。最早的记录为《辞源》对“嗒”的解释:tà,吐盍切,入,盍韵,透。沮丧的意思。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有“荅焉,本又作嗒……解体貌。”后多用为丧气或失魂落魄之意。也有“嗒然”一词,如“有时犹隐几,嗒然无所偶。”(白居易《隐几赠客诗》)《辞源》对“噠”的解释:《集韵》当割切,入,曷韵。嚈噠:古民族名。

《康熙字典》中的“嗒”属口字部:《广韵》嗒然忘怀也。《集韵》解体貌。《庄子·齐物论》嗒然似丧其偶。《康熙字典》对“噠”的解释:西夷国名。

通过辞书对两个同音字的解释可知,“嗒”字在古代汉语中读“tà”,表示沮丧,这个义项保留至今,被最新版的《現代汉语词典》收录。结合已有文献可确定,“哒(噠)dā”的本义是叱咤于公元四、五世纪的中亚游牧民族的名称。“嗒”“哒”最开始属于异音异形异义字,且都为实词。

“嗒”的义项增多是从第一版的《汉语大字典》开始:一 是“tà”,《广韵》吐盍切,入盍透。有“嗒然”一词,忘怀貌,极冷漠貌。二是dā,《广韵》都合切,入合端。有两个义项,1.舐。《玉篇·口部》:“嗒,舐也。”2.象声词。如嗒嗒;呱嗒;吧嗒。三是da(轻声),助词。相当于“了”。朱自清《看花》:“有一会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可见,“嗒”可以做助词,用在句末。事实证明,“哒”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十分常见。

(二)“哒”的共时考察

“哒”在汉语方言中广泛存在,可作为共时考察的基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对“哒(噠)”的释义主要涉及五个地区:

一是湖南长沙市方言中做助词和象声词。“哒”做助词有以 下四种义项: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换已经完成,又分为两个下级义项,可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例如:买哒一支笔;树长高哒一寸。也可用于预期或假设的动作行为,例如,你先去,我下哒班再去。

(2)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情况,也有两个下级义项,可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情况,例如,落雨哒;天快亮哒。也可表示认识、行动有变化,例如,我今天不想去哒;他不到咯里来哒。

(3)表示状态的持续:例如,坐哒看书;手上拿哒一只碗。

(4)表语气:例如,饭太硬哒。“哒”做象声词主要指号音。

二是湖南娄底市方言,“哒”为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陈述、祈使等语气,例如,你去问一下他哪日动身哒。

三是江西萍乡市方言,“哒”为象声词,例如,踩机子(缝纫机)踩得哒哒响。

四是福建福州市方言,双音节叠音“哒哒”,指噠噠鼓,板鼓,打击乐器之一。

五是新疆乌鲁木齐市方言,三音节叠音“哒哒哒”形容唠叨的声音。例如:“半天就你一个人在那儿哒哒哒呢,你以为人家谁爱听呢?”

二、现代汉语方言“哒”的语用价值

根据已有研究可知,方言中的“哒”字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及周边地区,其中以湖南省各地方言中“哒”的研究最为突出,涉及长沙、株洲、岳阳、新化、衡山、桑植芙蓉桥、醴陵、耒阳、衡阳、茶陵、益阳这11 个地区的方言;湖北省涉及宜昌、宜都、长阳、荆州和恩施这5 个地区的方言;另外,还包括属于湘方言的连盐话、陕南地区的镇坪八仙方言以及重庆开县话。“哒”在方言中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做动态助词和语气词,表达着独特的语用意义。

(一)“哒”做动态助词

方言“哒”在其分布、意义和使用中体现了语言对社会行为的表达需求的高适应性,这体现了语言的互动特点。首先,“哒”常在动词后作动态助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着”“了”“过”有较高的对应性,表达出多种行为的完成、进行、持续状态,满足了各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互动需求。江灏(1992)指出“哒”在长沙方言中可做动态助词,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着”“了”“过”。刘利新(2008)将耒阳方言中的“哒”与普通话的“过”“了”相比较,认为“哒”属于体貌标记词,用于句中或句末,是某种状态或动作行为发生变化或已然实现的标记。陈媛媛(2008)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衡阳方言中的“哒”,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前三种类型的“哒”分别对应于普通话的“着”“了”“过”,属于动态助词。鲁曼(2010)结合“咖”分析了长沙方言中“哒”的功能,认为“哒”在长沙方言中主要是完成体和持续体的标记。胡靖偲(2013)考察了湖北恩施话中的“哒”,认为“哒”主要做动态助词,表达完成、持续、开始和实现的语法意义,其中表完成意义下又划分出有变化和无变化的情境。辛建(2013)认为在宜都方言中“哒”主要做动态助词,表动作完成的已然状态或连接补语或动词所涉及的对象。钟江华(2013)对湖南省桑植县芙蓉镇白族乡“民家腔”的“哒”做了深入研究,“哒”主要做动态助词,调值由前一音节决定。胡一愚(2014)比较了岳阳方言的“哒”与普通话的“着”,“哒”是体助词,表动作的持续和完成。“哒”表动作的持续与普通话的“着”分布相当;“哒”表动作的完成与普通话的“了”分布相当。马敏(2014)明确指出“哒”是荆州方言的主要动态助词,在荆州的9 个县区被广泛使用。

(二)“哒”做语气词

方言语气词“哒”位置灵活,适用于多种语境,表达丰富的语气,比作为动态助词的“哒”更体现了语言的互动本质。江灏(1992)指出,长沙方言语气助词“哒”的语气意义丰富,可表达肯定、赞 美、厌恶、推测、同意、嘲讽、反驳、责备等语气。周政(2009)考察了陕西省南部镇坪八仙方言中的“哒”,认为“哒”主要做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否定、假设、期待、惊奇、羡慕、蔑视或者憎恨、禁止、劝阻等多种语气。颜敬佩(2011)考察了衡山方言中的“哒”,其分布格式丰富,主要用于句尾做语气助词,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钟江华(2013)指出,湖南省桑植县芙蓉镇白族乡“民家腔”的“哒”也可作为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新情况的出现。陈秀(2015)对仙桃方言中11個主要语气词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分析,“哒[ta]”最为典型,用在名词后和陈述句中,表示已然或发生变化,还可以与其他语气词连用。杨洋(2016)以家乡方言岳阳张英谷镇的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指出语气词“哒”具有较强的组词能力,可以与该方言中其他语气词连用。裴亚军(2002)指出长阳方言的“哒”是动态助词和语气词的结合体,即在表示 完成体的同时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辛建(2013)指出宜都方言的“哒”可做语气助词,多用于句尾,也可用在句中,表陈述、祈使和感叹语气,主要起强化语气的作用。马敏(2014)认为荆州方言的“哒”也可做语气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用在名词或数词后,表示已然状态。

另外,“哒”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意义和用法,表达说者提请听者的注意等态度和感情色彩,也体现了语言的互动本质。罗昕如(2000)将新化方言下的“哒”分为两种,哒1 表强调,与普通话“都”用法和意义相似,有“连……都……”结构;哒2 也表示强调,相当于普通话的“才”,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表示时间晚。刘新征(2002)(2008)先后分析了耒阳方言和连盐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虚词“哒”。在耒阳方言中,“哒”用于谓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分布在句中句末。在连盐方言中,“哒”有复杂的语法意义,主要表示强调和总括,表总括时相当于普通话的“都”。储泽祥、刘琪(2012)全面分析了湖北仙桃方言中广泛存在的“× 哒”格式,该结构具有状态形容词性质,强调高程度性状,表达主观评价的情态意义。

由此可知“哒”在方言中用在动词后做动态助词居多,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了”“过”具有较高的对应性,主要表示已然、未然和进行语义。同时,也肯定了“哒”的语气词地位,“哒”可以根据语境的转换表达多种语气意义,“哒”的个别特殊用法更加突出了其使用中的主观性,人们用“哒”这一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达复杂的言语行为,加之其极高的使用频率,方言“哒”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价值不言而喻。

至此,可以推断,“哒”主要有三种义项,一是与“嗒”可替换的拟声词,形容马蹄或者机枪的声音;二是动态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状态的已然;三是语气词,用于句末。

三、网络交际用语“哒”

(一)网络“哒”的研究范围

“哒”用于网络交际最早起源于“么么哒”,“么么哒”则来自网络著名贴吧——李毅吧,属于网络新词,常用于情侣、亲密朋友之间,表达喜爱情感,其中“哒”属于拟声词。随后,豆瓣小组上的一位网友发表“今天出来没吃药<(  ̄▽ ̄ )> 感觉整个人都萌萌哒p(#  ̄▽ ̄ #)o”的状态,被广泛应用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软件中。紧接着,“萌萌哒”作为2014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又衍生出“美美哒”“棒棒哒”等“叠词+ 哒”格式。有关网络交际中“哒”的研究从2014 年开始至今,多是研究“叠词+ 哒”结构,或对“萌萌哒”做个案分析,极少有文章对“哒”做专门、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成果如下:

应珂、余斌(2014)和张醒华(2014)以及李应(2015)都以“萌萌哒”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萌”意何来。其中,张醒华分析了“萌萌哒”出现的三种语言环境和两个主要的流行原因。李应总结出“××哒”出现的五大语境,梳理了“萌”系词语的发展历程,指出“哒”具有卖萌倾向,这种流行元素受到日本“萌”文化的影响。

对“××哒”结构的研究涉及多个角度:石艳(2015)从隐喻角度解析“××哒”的泛化,认为在“××哒”结构中,“××”是一种借代手法,借代事物特征,“哒”是语气助词,“××哒”结构的流行与人们的认知机制有关。王伟丽(2015)借用李宇明词语模理论分析“××哒”,认为“哒”是“××哒”结构中的模标,“××”属于模槽,模槽中可填入叠音形容词。“哒”具有高度概括性,“××哒”可以满足不同的表达需求,产生可爱、轻松友好的效果。以上两项研究都认为“哒”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李海红(2016)、吴玉凡(2016)都以“×× 哒”词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流行原因。前者从语言模因论角度分析“××哒”模因特点及传播流行原因,认为网络流行语即模因,“××哒”属于强势模因;并明确指出“哒”属于象声词。后者指出“××”一般为形容词性叠音词,整个结构具有形容词词性,该结构的流行受方言、叠音修辞效果、趋同心理和渴望轻松的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刘杰海(2016)从语音、语义和表达功能上阐述“××哒”的产生和流行,认为“叠词+ 哒”随着使用频率的升高有固化为“××哒”构式的趋势,“哒”是相当于“的”的语气助词,从韵律来看,“哒”比“的”更具移情效应。在语义上,“×× 哒”是对“×”的强化,并伴随着语气上的轻松、可爱和平易近人。

具体探讨“哒”的独立价值的研究是:张肖艺(2015)对“哒”的来源和语义做了针对性的分析,认为网络流行语中的“哒”与方言中的“哒”都是“的+ 啊”合音而来,“的啊”与“哒”可替换,同时,网络交际中的“哒”也受方言中用于句末的表示肯定、承认以及表完成、已然状态的“哒”的影响。姜海燕(2016)从“哒”的流行性出发,结合“萌萌哒”肯定了“哒”的“可爱”意味,而与之语法功能最相近的“的”缺乏这种义素。

(二)网络“哒”的几种形式

在网络交际中,“哒”出现的形式并不单一,以“XX 哒”“应答语+ 哒”最为常见,“哒”出现的语境十分广泛(BCC 语料库微博“哒”有56490 条)。

《马氏文通》将语气词称为“助字”,“凡虚字用以煞字与 句读者,曰助字”,与“实字”相比,助字有“神情毕露”“以助实字以达字句内应有之神情也”。王力(1954)明确指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每一句话总带着多少情绪”,“凡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示方式,叫作语气;表示语气词的虚词叫作语气词”。王钰(2012)提出了语音、分布、连用和语用四个标准,史冠新(2008)认为只能从语法功能入手界定,语气词附着在一个语言片断末尾,形成一个动态表达单位,这个动态表达单位不能和其他语言片斷 形成任何语法结构关系,不能作为静态单位被包容。由此观之,在“××哒”结构中,“么么哒”的“哒”是拟声词,其他诸如“萌萌哒”“棒棒哒”“美美哒”等“叠音形容词+哒”结构经常与其他语言片段有语法关系,例如:

(1)美美哒的室友!(微信朋友圈个人状态)

(2)萌萌哒的小公主(微博个人状态)

(3)出生月份+ 日期,找找属于你的萌萌哒外号(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

以上三例的“美美哒”“萌萌哒”作为静态单位被包容,更多的网络实例证实,“叠音形容词+哒”结构中的“哒”不再做句法成分,而是正在演化为一种构词后缀,本文不做详细探讨。

“应答语+ 哒”的“哒”是轻声,附着在“好”“是”“对”等应答语末尾,常作为一个话轮的结束句出现,表达轻松、舒缓、可爱的情态意义,具有使语篇连贯的语用效果。另外,“好哒”“是哒”“对哒”可以和“好的”“是的”“对的”在命题意义上替换,证明“哒”与“的”一样,可做句末语气词,因此,“哒”已经发展为一个网络用语中的新语气词。例如:

(4)A:衣服预计明天到

B:好哒(来自私人微信聊天记录,下同。)

(5)A:到家告诉我哈

B:好哒

(6)A:烤得很焦,蘸辣椒面超好吃

B:对哒

B:你还没吃过烤全羊,更好吃

(7)A:结束了?

B:是哒

以上例句中,“好哒”“对哒”“是哒”分别是“好的”“对的”“是的”一词的网络变体,在命题意义上并无差别,都表示肯定的应答,但是“哒”比“的”多了可爱、活泼的情态意义。“哒”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以突破应答语,进入更长的句子当中,覆盖“的”的用法,例如:

(8)哈哈,可能等老师反应过来会找我哒(私人微信聊天记录)

(9)小心脏激动得扑通扑通哒(微博广告)

(10)爸妈请放心,我在这里挺好哒(个人微博状态,下同。)“哒”还可以在网络交际中做结构助词,例如:

(11)这是我做哒!

(12)一口气做哒4 杯美式咖啡1 杯焦糖摩卡1 杯拿铁2 杯芒果冰沙1 杯珍珠奶茶1 杯焦糖奶茶1 杯杏仁牛奶1 杯鲜橙冰绿。

(13)祝我们最帅哒千总,即将到来的生日快乐哦!

还有在微博网名中频繁出现的“哒”:

(14)哒塔罗(新浪微博博主网名,下同)

(15)饭饭饭饭哒

(16)小哒漫画

四、小结

综合以上对“哒”的历时、共时考察,再结合语气词的连用、变韵研究,2014 年出现流行至今的网络交际用语“哒”有四种 来源:

一是合音说,“哒”是“的啊”合音而来。丁恒顺(1984)将语气词分为四组(甲:的;乙:了;丙:么、呢、吧;丁:啊),连用情况有:“的了”“了的”“的么”“的吧”“的呢”“的啊”“了 么”“了呢”“了吧”,通过例句展示了它们的分布和语义功能。王钰(2012)划分出了现代汉语中48个语气词,“啊”“的”“嗒”包含其中,“嗒(da)”是“的啊”合音而成的合音语气词,张肖艺(2015)支持了该观点。“啊”可以与前边的另一个语气词结合成一个单音节,与的(de)结合就成da,何容的《中国文法论》中记作“搭”。由于语流音变或者连读,“的啊”合音后确实有一个合音语气词“da”,但没有相应固定的一个汉字,并且不一定具备“哒”与“的啊”互换的语境,另外,根据唐璐(2014)的观点,语气词的连用是两个语气词语气的相加,并各自保留原有语气,句末的那个语气词是语气的侧重点,那么“哒”应该更多承接了“啊”的语气,显然不符合事实。因此,也有学者不支持合音说,例如,姜海燕(2016)认为“哒”不是“的啊”合音而来,而是借字。

二是变韵说。郭小斌(2000)提出“了”“呢”“的”根据开口度的大小,具备强弱两套发音类型,a化变韵在表达情感时出现频率高,表达强烈语气,因此a 套发音处于强势地位,例如啊、吗、吧、嘛等。a套发音的语气强、声音大、语速较慢,常用于口语,且对话距离较远,在使用人群方面,没有特殊偏好,与个人习惯有关。由此观之,“da”是由e套发音“的”变韵而来,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

三是历史沿革,合音和变韵说均从语音角度证明了“da”语气词的存在价值,那么“da”与汉字“哒”的合一受其语义历史演变的影响,第一版《汉语大字典》记录“哒”的同音字“嗒”可做助词,用于句末,可以推断,“嗒”的这一用法逐渐转移到“哒”上,“哒”从实词演化为虚词具有了必备的条件。

四是方言影响。根据第一版《汉语大字典》示例朱自清先生的《看花》可知,“嗒”做句末助词是湖南人口音,这与方言研究结果一致,湖南、湖北地区典型的语气词“哒”可以表达丰富的语气,不难否认,“哒”在助词这一义项上取代“嗒”受方言的共时影响很大,并且最先反映在了网络用语中。

因此,网络交际中“哒”的出现有其内外动因,一是“哒”汉字发展的历时基础;二是受方言“哒”的句法和意义影响;三是网络交际环境下的语境条件;四是语气词发展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储泽祥,刘琪.湖北仙桃话中强调高程度性状的“X哒”结构式[J].学术探索,2012(5).

[2]丁恒顺.语气词的连用[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

[3]高再兰.湖南益阳方言的“哒”尾频率副词[J].方言,2008(1).

[4] 姜海燕.“咯”“哒”正流行[J]. 语文建设,2016(6).

[5] 鲁曼. 长沙方言中的“咖”和“哒”[J].中国语文,2010(6).

[6] 罗昕如.新化方言的“下”与“哒”[J].方言,2002(2).

[7] 马建忠.马氏文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 史冠新. 现代汉语语气词界说[J]. 山东社会科学,2008(10).

[9]王珏.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界定标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10] 王磊奇. 宜昌方言助词“哒”的音变形式与意义[J]. 巢湖学院学报,2016(4).

[11]吴立友.开县话中的“哒”[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12]言岚.“哒”在株洲方言中的語义特征[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02(3).

[13] 颜敬佩. 试论衡山方言中“咕”、“哒”与普通话“了”[J].长沙大学学报,2011(4).

[14]翟会锋.“的”的网络变体及其认知动因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2).

[15] 张肖艺. 网络合音语气词“哒”与方言“哒”[J]. 现代语文,2015(7).

[16] 钟江华.桑植芙蓉桥“民家腔”中“哒”初探[J]. 贵州民族研究,2013(2).

[1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8](清)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M].上海:中华书局,1963.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0]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第一版)[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兀瑾,女,1992 年生,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编辑:蔡书红)

猜你喜欢

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常熟方言“则”“嘚”之用法考察
《红楼梦》中大同方言补遗五则
我家的方言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