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中的文学价值研究

2018-02-26陈湘月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学

陈湘月

【摘要】《史记》这部著作是司马迁非常有名的作品之一,其可以称为中国文学作品经典中的经典,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分析与研究的。首先在于它具有特色的文学价值,其次在于从古至今的读者对其文学价值的诠释、认可和自我接受,即所谓的经典文学的构建。司马迁的《史记》能够实现自我的保值与增值,这跟该部作品的经典性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史记;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史记》这部作品可以算是我国文化史上非常著名的作品。這部作品是对文学经典的重构过程。它的文本价值和传播价值是非常大的。《史记》通过多种体例来对人和物进行叙述,能够较为深刻地反映它的文学价值。

一、史记思想内核具有崇高性和深刻性

司马迁对于史记创作的出发点是为了研究史学,不仅仅记述了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还表达了他的历史观点。与此同时,司马迁还具有一个古往今来史学家都没有的史学目标,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要最大程度上实现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探究。司马迁研究人与自然的规律,并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解剖,此为究天人之际的含义。司马迁的目光能够看到世间万象,所以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们能够体会到其中表达的关怀。司马迁首次以人作为一个本位来对历史进行探索与研究,他对历史中的很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深刻的分析。人类的历史活动是否有潜在的并且带有普遍性的动机?此为通古今之变的里层含义。司马迁的答案是否正确,这个不是我们所深究的,我们应当看重的是他这种视角。每一个关注人类命运的读者的心灵,都被史记这一思想内核所散发出的巨大磁力深深地牵动吸引着。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能够产生美感张力和文学效应,是因为价值取向的远大性、正义性和主题思想的深刻崇高性。正义和崇高的感应号召力远远胜过于文学技巧。文天祥是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留下了一些有名的诗句,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中蕴含的艺术手法似乎很平常,但是却不简单,说惶恐、叹零丁两句缺少诗意,唯有谁无死、照汗青两句如平地惊雷,响彻寰宇。正是诗中所述的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慷慨以身殉国的崇高气节在产生着特别的作用。戴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这首现代革命的诗抄,似乎不带任何技巧,这些诗词写得通俗易懂,平直如话,但其中所述革命人士的坚定信念和他们的崇高精神是非常鲜明的,这种崇高精神反映了他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这些诗词能够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撼,让人读后感慨万千。这样的作品,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学史上非常多。

二、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内心深处具有强烈的冲撞性

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史记》出现了,它的作者是一位具有坎坷人生的史学家、文学家。所以,这部作品展现出来的冲撞性是非常强烈的。这种冲撞性是史记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博大的胸怀、深邃的眼光、雄壮的气势和深沉的力度从大汉的气象中体现,出现了一些非凡的人物,不仅有对哲学伦理学颇有研究的董仲舒,通过修改扩充儒学,关注干预现实生活,将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的意识想法作为生存法则,还有司马迁——站在汉学思想文化巨峰之巅的伟人,他在史记这个非常宏大的结构体系中,以无比宏大的眼界,对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做出了深深的思考,他勇于承担起这个任务,这是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与此同时,司马迁还是一位在特殊时期经历了特殊遭遇的人:他的肉体遭受了惨不忍睹的腐刑。他有锥心之痛,因为他的精神更是受到了严重的侮辱。加上现实生活中,他也受到巨大的打击,使他的感性和理性都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的人生理想和他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差一点就被这些所粉碎。在合理与不合理、人性与非人性的反复拷问中,司马迁拼命挣扎,这种状态就好比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诗人把灵魂撕裂了给人看一样。司马迁内心是十分冲突的,但最终司马迁的理性取得了胜利,使其迸发出了少见的激情与勇气,这部奇特的伟大作品——《史记》也从中产生。史记的精神穿透力是非常强的,而且在情感和审美方面也具有极大的文学和史学研究价值。

三、小结

以一两种主要的价值标准为主,复杂的性格就不会成为无迹可寻、杂乱无序的一盘散沙。这便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对人物的塑造发挥作用的原理。人物丰富多变的情绪心理世界,是司马迁进行史录的探索对象,因此他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史记》这部作品不仅能够将那时候的生活场景和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还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历史——积淀在人类心灵中的秘密,在人物心灵世界中内在的矛盾、冲突中相互传递。司马迁在关注人的情感、心理、命运和内在生活,真正地将其所处时代的风貌展示在读者面前,反映了他的历史精神。并且在价值生活方面,司马迁对其做了深刻的描述,不仅为这部作品增添了艺术价值,而且丰富了它的文学价值,这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刻研究的文史学巨著。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赵翼. 廿二史札记[M]. 王树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王国维. 观堂集林[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司马迁史记文学
少年品读 史记
我们需要文学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