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02-26俞建兰
俞建兰
【摘要】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去了解、体会、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才能抒发真挚的情感;走进自然,亲近生活,才能说出真切的感受;课内外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立足于生活,语文教学才能真实、生动、鲜活。
【关键词】生活兴趣;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一教育家曾说过: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学生带入现实的情境中,有真实的生活背景——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学习的愿望变得强烈,从而汲取鲜活有用的知识。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尝试通过改变学生的作业设计,使家庭作业不仅变得能轻松完成,而且把语文学习真正融入生活,得到更深刻的体会。
一、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作品真情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课改之后,课堂上增加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了《背影》之后,我们让学生回家仔细地观察父亲劳作时或送你上学返回时的背影,并用文字再塑父亲的背影;把《智子疑邻》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听家人有什么看法;学了《散步》,思考一下父母亲身上的双重责任与重担,生活中当遇到你和爷爷奶奶有分歧时,父母会如何选择,你又会怎么做,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写下来,等等。这样的教学把课文情感体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真实感人。这些作业都是在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让其心灵在不设防的情况下流露出真情,让学生感受更真切。在一次阅读课中,推荐学生阅读了《父亲是一条鱼》,文中的深情打动了同学们,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在心中涌动。此时推荐给学生的作业是:用一个诚挚真诚的祝福、一句简单朴实的话语、一小段情深意长的歌曲、一首充满感情的诗、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文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一进行表达,以文字的形式赠给自己的父亲。这时的学生流露出真实的情感,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业。不少学生还在日记中记下了那些流露真情的文字,譬如:“如果父亲是山,我就是山中的一棵树,山树通合,树了解山,山了解树,山保护着树,树则万分感激山。”“父爱如石,擦亮我的心灵之镜;父爱如火,照亮我的夜行之路。”这样的作业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训练,同时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了与亲人朋友的交流,而且更能够使学生对材料的多方面进行理解、运用,并且这些收获都是在学生心灵不设防的情况下实现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跃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与升华。
二、走出教学课堂,感受生活气息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语文素材,在大量的实践中揣摩语文运用的规律。这里的“语文实践”,主要是指语文教学实施的途径与方式。从课堂、校园中走出去,到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寻找挖掘学习资源,开展带有“语文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获得实践感知,提升自我。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就有多广阔。”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放飞心灵地去寻找、去体验、去感受,从而获得语文学习方面更多、更鲜活的内容。“周末,放下手中的书和笔,走上大街,看看琳琅满目的商店名称,摘选几个,分门别类,看哪些店名好?为什么?”“下雨了,何不撑起伞,在雨中漫步,感觉雨的诗意?”这类似乎看上去不像作业的作业,与生活紧密相连,十分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也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被我们戏称为“放长线钓大鱼”。2017 年的秋天似乎来得特别迟,秋天其实是最绚丽多彩的季节,学生能真切感知到秋天到来的却并不多。为了加强学生真实感观上的收获,我们组织了让学生去寻找秋天的活动课,他们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池塘边,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秋的多彩,于是有学生不由自主地写道:“我看到了秋天,秋天在一片一片微微泛黄的绿叶间;秋天在莲藕飘香的荷塘里;秋天在果实累累的柚子树上;秋天在银杏果子缀满的枝头上。”“走在林荫道上,脸颊拂过微风,凉飕飕的,风儿带来了秋的讯息。”“空中,半空中,零星的树叶在风中摇曳生姿,秋天就在树叶的翩翩舞姿中。”……读着学生们一句句优美如画的诗一般的语句,充满了生活气息,秋天原来就在你我身边,那么真实,那么生活化。
三、根据学生特点,享受语文乐趣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管在什么时候,也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都应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他们学起来就会心情愉快、事半功倍。做作业更是如此,如果设置得当,学生就会在兴味盎然中完成,在心情愉悦中学语文用语文。如针对一些学生对游戏型的教学活动情有独钟,设计了“给广告找毛病” “猜字谜”“科学探秘”“我是填词人”“老师去哪儿”等语文作 业,这些作业结合当下流行元素,能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应用的兴趣。一天午睡,电闪雷鸣,学生们都趴在桌上休息,伴著一道道亮光和一阵阵巨响,学生们时而兴奋,时而惊悚。看到如此情景,我们便让学生以“雷电”为题说一段话。谁想好了就写在黑板上,全班按学号分组进行比拼。如此游戏,一下子调动了大家的热情,有的开始苦思冥想,有的展开激烈的讨论,更有的把带来的书籍翻得哗哗作响,一时间热闹非凡,大约十分钟,大家纷纷举手。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一道道横飞的闪光像一条条飞龙在空中穿行……”,有“雷电霹雳动天地,震耳欲聋的雷声轰隆隆地从天边铺天盖地地袭来……”,有“伴着雷电,雨滴急促地拍打着窗沿,从窗缝中迸溅进来……”,有“沉闷的雷声怒吼着,似乎要挣脱乌云的囚禁,撕碎云层,将自己解脱出来……”,等等。看到优美的句子层出不穷,我们一边赞赏,一边提醒学生,要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这些优美的素材要及时保存起来,以便今后随时调用。大家纷纷拿出笔记本,把精美的句子收录了起来,同时还加进了这次活动的见闻感受。第二天,还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又搜集了许多描述雷电的诗句、歌曲和文章推荐给大家共赏。没想到,“游戏”这粒小石子竟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小浪潮。
四、拓展语文外延,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要时刻考虑到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能打破思维的局限,开阔视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课改之后,我们加强了课内有限阅读、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实践,调整了原先死板生硬的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和相互挑战。“改写课文”“给课文配背景音乐”“小小朗读者”“诗词大会”“美句接龙”等栏目形式,课后的作业不再是压迫式的任务,而是开放式的提议。如在学习《出师表》时,重点是理解文章意思。如果简单地让学生做翻译,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于是便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三国志》或收看相关影视剧,让学生给诸葛亮立传,写作“如果我是诸葛亮”,编写诸葛亮的小故事等。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顺读透。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且能进一步沉淀、精练语言,背诵课文已经轻松实现,这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如此巧妙设局、旁征博引,由形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效果的显现。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语文作业变得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能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只要源于生活、忠于生活,有生活的源头活水,就一定能浇开语文学习之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