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的思维过程比结果更美
——探讨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8题的解法
2018-02-26
物理之友 2018年1期
(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四川 成都 610041)
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第8题题目为:某一导体通过反复接触某块金属板充电。该金属板初始电荷量为6μC,每次金属板与导体脱离接触后,金属板又被充满6μC的电荷量。已知导体第一次与金属板接触后,导体上带的电荷量为2μC;经过无穷次接触,导体上所带的电荷量最终为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3μC。这是一道填空题,考试结束后,笔者找了一些学生进行了解,发现不少学生的答案正确,但问他们的解法时,回答出乎预料,他们答道:经过无穷次接触,最终金属板和导体各分一半,所以导体上所带的电荷量最终为3μC。真是这样简单就解出来了?
由题干可知,根据第一次接触达到静电平衡时两者的电荷量关系可知,导体带了2μC,金属板带了4μC,所以在接触过程中,导体和金属板的电荷量分配比例不是1∶1的关系,而是1∶2的关系,这种电量分配关系在以后的接触过程中是不变的,所以学生的分析存在问题。
1 从金属板上迁移到导体上的电荷量随着接触次数变化的函数关系
由于导体和金属板的结构是不变的,所以每次接触后,电荷分配比例始终不变。
第1次:Q导体1=q。
……
2 从金属板上迁移到导体上的电荷量随着接触次数变化的图像关系
图1
图2
3 结语
通过这道试题提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因为学生用了错误的方法也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同时也提醒教师在出题时要注意数据设置的严密性,不然该题的检测效度就降低了。总之,要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思维过程比结果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