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2018-02-26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小学部211102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30期
关键词:论文情境探究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小学部(211102)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之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但当下,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徒有其表,主要在于活动与学生相割裂,不能构成真正的“问题”,学生普遍缺乏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而基于问题的活动主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增进学生求知的渴望。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问题解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

1.突显探究的特征

探究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理念,其第一步就是问题的提出。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产生好奇心,学生才会去积极地思考,产生探究欲望,进而实践活动。基于多学科融合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缺少探究,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头脑风暴、交流设计、收集资料、研究方案,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带着问题的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着真实而合适的问题难度,并且问题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获得真正的提升。所以,基于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学习方式助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问题的选择及有效的解决策略

基于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问题”,问题的提出和选择直接决定着整个活动的内容、方式、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重视围绕合适的问题来设计和教学。

1.用情境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基于问题的情境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实践学习成功的前提。教师可围绕某个问题,呈现有关信息,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感受到困惑或好奇,促进其积极思考,从而提出值得实践探究的问题。

例如,在一次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创设的模拟上学途中的情境让一个叫李冰妮的孩子获得了灵感,最终写出了调查论文《不同出行方式的经济性、环保性比较》,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她找到了从家到学校最佳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不仅节约了开支,节省了能源,更减少了尾气的排放。与此同时,如果上路的车少了,城市交通堵塞的情况也能得到大大的改善。对此结果她进行思考,还撰写了倡议书,呼吁周围的同学培养环保的生活方式,向政府部门建议增加公共交通的投入,适当补贴公共交通,拉大公共交通出行与自驾出行的成本差距,倡导人们采取环保的出行方式。这篇论文可能不是科学的理论性文章,也不是科学家研究的成果展示,但它是孩子们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尝试着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的调查实践才是有意义,有深度的。

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进行情境创设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发挥其潜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有关问题、其他现象或材料的感知,自主地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之间充分交流讨论,进一步自主建构问题。

2.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并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来源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学生要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经历形式多样的实践学习方式和实践体验过程。

例如,我校全国小院士王邦捷撰写了一篇《城郊结合部电动车闯红灯的调查》小论文。写作这篇论文的起因是,他在上中国式过马路主题的综合实践课时,想起了邻居的车祸是因为在江宁郊区的十字路口闯红灯与小汽车碰擦才导致的。于是通过与交警爸爸的探讨,并根据自己平时上下学的观察,他提出了这样有研究价值的题目。这是他自己想要去做的,因此,才能更好更真实地撰写这篇小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提出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并且践行真正贯彻“生活走向科学、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3.基于兴趣,探究并解决问题

学生探究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是学习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驱力,重视学生的兴趣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前提。

我校六年级学生张宇龙对学校新换的爱眼操很感兴趣,于是做出了《爱眼操与传统眼保健操的科学比较》小论文,调查了同学对新颖的爱眼操的欢迎程度及爱眼操在各班级的实施情况。也许眼保健操有人调查过,但是从来没有人将之与爱眼操进行比较,甚至学校管理层在更换眼保健操也未做过在学生中的科学调查。所以,张宇龙的小论文就是创新,一种基于自身兴趣,也源于现实学校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创新实践。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究,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建立起学生所掌握知识和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收获到探究的满足感,更有动力提出新的问题,构建出新的知识框架。

4.大而化小,聚焦有指向性的问题

小,指的是问题的角度小。角度小,就具有较好的指向性,研究实践的思路随之明朗,容易在过程中研究得更具体。实践问题的范围不能大,应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便于他们自己去搜集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问题过大,学生茫然无措,容易半途而废,大大挫伤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例如,我校何也宁同学的调查小论文《四年级走读生和住宿生睡眠情况比较》,调查之初他很兴奋地告诉我:“杨老师,我要调查小学生的睡眠情况!”对于他的想法,我很是欣赏。可是对如此宽泛的题目,我不由地对他提出我的担心:“我校小学生有六个年级呢,还有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身体素质,如何调查才能更准确?”何也宁平心静气地经过了一周的思考与初步的实地了解,他不仅将调查范围缩小到自己所在的四年级,还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我校的特殊情况,将走读生与住宿生分类进行调查比较。如此一来,问题小且具体,为实践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运用所学去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在每堂课的实践中,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唤醒学生自主构建问题的意识。教师也要强化对学生问题提出的指导。学生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基本的实践能力,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论文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