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层推进夯实复述教学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

2018-02-26倪闱闱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4期

倪闱闱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第三单元第10课。

【设计理念】

小学中高年级的课本中,很多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一项是“复述课文”。复述是把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它不同于背诵原文,也不是介绍课文大意。它要求学生在理解、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既要把自己理解了的内部思想转变为外部言语,又要对展开的外部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整理。

课标从第二学段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就已注重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复述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复述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背诵代替复述;无条理;重点不突出;没有感情;甚至有些学生在要求复述时,一言不发。

阅读教学,课堂上注重教给学生复述的策略,要给学生练习复述的时间,通过语言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阶梯式的成长型阅读,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实现课内外阅读的和谐共振。在《螳螂捕蝉》这课的教学中,我采用逐层推进,从小故事中引导体验复述的方法,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最后让学生学习复述完整的大故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在认知领域内,由记忆理解运用的低级向度向分析评价创造的高级向度的转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对话。

2.掌握复述的方法,能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

3.理解寓意,感悟人物形象,发现两个故事之间的巧妙联系。

【教学流程】

一、回顾概括,厘清结构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讲好这个故事。先回顾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事?(吴王、少年)谁能用上这三个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大家讲一讲?

2.提点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我们就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清楚。

3.厘清结构:这篇寓言的结构非常有意思,大故事中还藏着一个小故事。读这样的故事先要厘清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逐层推进,练习复述

师:让我们先来读读小故事,自由轻声地读一读,找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一)厘清脉络,能讲清楚

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啊?(师相机出示:少年→黄雀→螳螂→蝉)

2.谁能用书中的词来帮助我们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师相机板书:瞄准、啄食、捕、少年→黄雀→ 螳螂→ 蝉)

3.看着这幅示意图,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小故事?

4.小结方法:抓住主要人物之间的联系,厘清故事的脉络,就能把故事讲清楚了。(板书:厘脉络)

(二)抓住关键,可讲具体

1.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学习寓言,要理解其中的道理。这个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生说寓意)

2.出示寓意,标红“一心”。这里的“一心”指什么?蝉此时心中只有(露水),螳螂的眼里和心里只有(蝉),而黄雀的心里和眼里只有(螳螂)。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此时的蝉、螳螂和黄雀,那就是——我的眼里只有你!

3.再次默读这段话,哪些词语表现出蝉、螳螂和黄雀“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4.抓住这几个词,故事的内容就变得具体了。谁能借助这几个关键词把故事讲具体?试试看。(生自由练习)

5.生复述小故事,教师相机点拨。

6.总结方法:抓住关键词讲故事,就能把故事讲得具体。(板书:抓关键)

(三)想象画面,创造性复述

师:大家借助这些关键词已经把故事讲具体了,如果不看这些关键词,你还能把故事讲好吗?(生自由回答)

1.创设情境,想象画面。

刚才讲着讲着,你的脑海中会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来到吴宫的花园中。(播放音乐)此时,来了一位少年,吴王也来了,然后……都看到了吗?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像过电影一样出现了活动的画面?说说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

2.鼓励创作,把故事讲精彩。

用这样的方法讲故事,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自己的创作。比如,蝉得意地喝着露水时,它在想什么?你还想改编些什么或者加入哪些创新?(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外形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请你和同桌练一练,有需要的同学也可以看着这幅图。注意讲故事的语气哦。

3.小结方法:凭着你的想象,加入你的创作,故事就更精彩了。(板书:会想象)

过渡:会讲故事,很重要。你看,吴王听完这个少年讲的故事后,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怎么回事?(生自由回答)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大故事和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原来无论是蝉、螳螂、黄雀还是吴王,他们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出示寓意,齐读)所以少年才会借螳螂捕蝉这个小故事来劝说吴王。看样子,选故事很重要。

老师有个疑问:少年直接跑到吴王那里讲故事,会有什么结果?(生自由回答)看来怎么讲故事也很重要。少年是如何给吴王讲故事的?

三、体会“智”处,整体构建

(一)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3~8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画出有关的词句,可以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理解。

(二)生按要求自读、发现、圈画、批注

(三)讨论、交流、点拨

1.巧设相遇,引起注意。

(1)生自由交流。

引导发现:时间、地点、道具等,创设巧遇之机,吸引吴王注意。(师板书:引起注意)

(2)齐读第3自然段。

同学们,你们发现少年讲故事找到了合适的时间、地点,还要吸引别人的注意,这对于讲故事来说很重要。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

过渡:找到合适的时间、地点,少年就开始讲这个故事了吗?谁接着来交流?

2.智慧对话,引出故事。

(1)生自由交流。

引导发现:打鸟—发现有意思的事—设铺陈之言—引起吴王兴趣。

(2)练读对话,体会智慧。

同桌一个扮演吴王,一个扮演少年,分角色朗读对话。

(3)指生读,其他同学担任评委,对他们的朗读进行点评。

3.悟出道理,体会智处。

(1)这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还可以说成什么呢?(生自由回答)出示词语:茅塞顿开、幡然醒悟、醍醐灌顶。(齐读)

(2)吴王悟出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3)出示:吴王_____,___。

你能仿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结构填一填吗?(吴王攻楚,诸侯在后)于是,吴王打消了___(攻打楚国的念头)。

(4)总结:要想讲好故事,要有合适的时间、地点,并选择合适的故事,采取合适的方式才行。

(四)整体构建,完整复述

1.那么在这个时间、这个课堂讲螳螂捕蝉的故事,该怎么讲呢?

2.生自由回答,师引导用大故事延承小故事的方法进行复述。

(1)讲好这个大故事,首先要厘脉络。这个故事的脉络是什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中,哪一部分是关键?(经过)

(3)讲好这个故事,我们要把少年如何__(引起注意),怎样__(巧妙对话),以及__(讲述故事)这些关键点讲具体,还可以加上一些__(自己的想象创作),这个大故事就会非常精彩。

3.四人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合作讲故事,还可以演演这个故事。

4.学生练习。

5.生上台复述。

四、总结提升,回顾收获

1.总结提升:大臣和少年都心系国家安危,如果说大臣的劝是直劝,那么少年的劝就是什么劝?(巧劝、智劝)少年用一个故事平息了一场战争,消除了一场祸患,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2.回顾收获:有一位作家说,寓言是一个魔袋,一个怪物,一座桥梁,一把心灵的钥匙。其实小寓言,大道理。几千年前的故事,今天我们读来仍深受启发。同学们,拿起笔,请你写一写你的收获吧。

3.生自由完成、交流。

五、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寓言,要读懂故事,明白道理。《螳螂捕蝉》这个寓言很特别,“故事套故事”,讲的是同一个道理,这样的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十分盛行。谋士苏代以“鹬蚌相争”的故事成功劝阻赵王攻打燕国的决定,江乙用“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巧妙回答楚宣王的疑问。同学们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就记录了许多这样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