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言语实践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画杨桃》教学片断
2018-02-26张天舒
张天舒
一、趣味词语积累,唤醒儿童生活经验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语言的性能无一不靠语汇来实现。”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词语的积累尤为重要。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能把词语教学与儿童生活链接,“字词学习”往往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出现,机械地重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指读”“齐读”等环节,使词语积累游离于儿童的生活经验之外。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贴近生活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片断一:
师:小朋友们,文中的“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生:认认真真。
生:老老实实。
师:真棒,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特点,你找到了吗?
生:每个字都出现了两遍!
师:真奇怪,为什么不说“认真”“老实”,而要说“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呢?老师也想不明白,哪个小朋友动动脑筋,帮帮老师呢?
生:两个“认真”就比一个“认真”更认真!
师:两个“老实”比一个“老实”——
生:更老实!
师:(翘起大拇指)真聪明!被老师夸是什么心情呀?
生:开心!
师:再开心一点呢?
生:开开心心!
师:真开心呀!像这样,每个字说两遍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生:热热闹闹!
师:特别特别热闹,对吧?
生:歪歪扭扭!
师:天啊!都歪到哪里去啦?
(生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
“叠词”是通过音节重复构造出的词语。正确、恰当地使用叠词,会让文本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叠词”的概念还不甚清晰。笔者没有对叠词进行具体的定义、解释,而是用亲切的话语鼓励、唤醒学生“两个比一个更多”的简单生活经验,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叠词”的积累。
二、特色朗读指导,激发儿童生活体悟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朗读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与关键时期,朗读教学不仅要循序渐进,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需要体味文本特色,关注学生的生活体悟。在《画杨桃》一课中,有两段非常具有特色的对话,这两段对话句式相同,意思却相差甚远。笔者紧紧抓住这一“特色”,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移情体验,从而体悟标点符号传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片断二:
师:小朋友们都笑话“我”画的杨桃,可是老师是怎么对小朋友们说的?
(引导学生找到文中两组师生对话,并出示在大屏幕上)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段对话,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我发现了!这两组的句子,意思差不多!
生:不对!看上意思差不多,可是还有不一样的地方!
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生:上面用了两个感叹号,下面用了三个省略号。
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下面句子的结尾,感叹号都变成了句号。
师:是这几句吗?你们真是火眼金睛!
(教师在大屏幕上相机圈出相关句子)
师:标点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一样吗?我们来读读看。(师生配合读)
师: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上面的读起来很有力气,下面的,感觉没力气。
师:哪个标点让你读出了很有力气?
生:感叹号。
师:是的,那下面的为啥没力气了呢?
生:他说话总是停下来。
师:从哪看出停下来了?
生:中间有省略号。
师:是呀,加上省略号,说话就吞吞吐吐的,一点都不爽快。你们平常见过这样说话的人吗?
生: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回答问题就是这个样。
师:他之所以这个样,是因为——
生:是因为他不会,还没想好呢!
师:是呀!课文里的小朋友也是这样,不确定自己的答案,还在思考呢,所以说话总是停下来。我们再来分角色读好这两段。
在处理这一段的朗读教学时,笔者打破常规,没有按照传统思路规规矩矩地进行标点符号的知识点讲解,也没有按照顺序读课文,而是用直观的展示、横向的比较,让学生感受类似的生活体悟,从而潜移默化地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三、创意说话训练,还原儿童生活情境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二者缺一不可。语文的工具性就体现在言语交流方面,即说话训练。课标也强调: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喜欢有创意、有新鲜感的事物。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营造出轻松、有趣的情境,将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丰富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在《画杨桃》教学中,笔者根据课后题“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设计了还原儿童生活情境的相关说话训练。
教学片断三:
(通过朗读,同学们找出了代表老师和同学做法的关键词,教师用大屏幕进行展示)
同学 哈哈 嘻嘻
老师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师:(变魔术似的拿出准备好的杨桃)小朋友们,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杨桃,大家观察一下,谁来说说,杨桃是什么样的?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师: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画画。
(生在黑板上画得歪歪扭扭,台下的学生兴趣盎然,笑声不断)
师:你们为什么要笑呢?
生:他画得不像!
生:他画得很有趣,那个线弯弯曲曲的!
师:(表情严肃起来)孩子们,能在这么多人面前画画,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同学很勇敢!谁也来挑战?
(其他两个学生也到黑板上画了杨桃)
师:大家一起来看看,黑板上这几个杨桃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呀,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画出来的杨桃也不一样。
师:谁来说说,刚才××小朋友画完杨桃之后,同学们是怎么表现的?
生:大家都笑了。
师:(指着大屏幕上的板书)你可以用上“有的……有的……”这个句式,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看到××小朋友画的杨桃,同学们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发出嘻嘻的笑声。
师:那刚才我是怎么做的呢?
生:老师和颜悦色地告诉我们,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画出的杨桃也不一样。
师:真不错,还用上了大屏幕上的词语。大家给他鼓鼓掌!
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积累词语,复述文章大意和精彩情节点。在本教学片断中,笔者没有照搬课后题目进行生硬的提问,而是用真实的生活情境代替了机械的课文朗读。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关键词的提示,此时的言语训练就变成了有准备的“有感而发”,语文对话真实地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