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华西小学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为例
2018-02-26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中国科学教育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北京100088
(1.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2.中国科学教育研究院 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北京100088)
“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互联网+”思维给传统教育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和挑战[1],同时也为教育变革带来了契机。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具备关键能力的学习型人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2],指明了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向,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成为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教育目标。
一“互联网+教育”聚焦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并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问题解决、自我管理等,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国际上已有的核心素养框架也都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认为,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方向: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这三个方向两两相关,居于核心位置的是反思能力[3]。美国的《21世纪技能框架》也将学习与创新技能列为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由此可知,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技能,而是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5];核心素养基于知识技能,却又高于知识技能——如果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知识技能也会作为副产品随之而来。Bloom将教育的认知能力分为六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为:记忆、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传统教育训练的是位于底部的三个认知能力,而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教育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表现。
以上提到的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能力均属于高阶思维能力的范畴,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既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也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目标。但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将“互联网+”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的创新与融合,进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最大的难点。为此,许多学者纷纷基于相应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何克抗、胡卫平、林崇德三位教授,他们不但有理论建树、模式构建,还积极进行了教育实验,对教育效果进行了监测:何克抗等[6][7]将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起来,同时将语言技能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结起来,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胡卫平等[8][9]开发了“学思维”的系列活动课程及教材,但其“思维型课堂教学”适用于独立式课程;林崇德[10]提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若干个基本要求,但未将这些要素系统地组织成一个结构化的模式。因此,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思维”,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2.0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系统创新与变革的颠覆性力量,教育工作者已经很难把互联网拒之于课堂之外。“互联网+”的链接特性为教育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团队合作、批判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互联网+”与教学进行深层次的融合,也就是说,要为教育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11],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进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教客网”开展的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一个典型应用案例,下文将以华西小学为例,来展示“互联网+教育”是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
二 案例分析:华西小学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
1 什么是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
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是“互联网+教育”的一个产物,它依托于“教客网”这一网络学习平台,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为目标。在“教客网”平台上,每个教师都可以创建自己的课程和圈子,并将思维训练材料、阅读材料以及写作话题上传至班级课程或圈子之中。学生利用终端登陆“教客网”平台之后,进入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或圈子,可以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写作等,并利用这一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2 华西小学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的开展情况
位于辽宁大连的华西小学是一所普通学校,流动儿童占50%以上。华西小学自2013年参加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以来,至今已进行了近5年。目前,全校已经100%实现了学生自带学习终端。从一年级开始参与试验发展到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多数学生已能在半个小时之内轻松地使用电脑敲出一篇600~800字的优秀作文,且每个学生每学期的作品都形成了一个小创作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中,学生除了获得识字、阅读、写作等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3 华西小学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
华西小学的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分为授课、阅读、写作、评价四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年级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低年级而言,40分钟的课堂一般采用“15分钟+10分钟+10分钟+5分钟”的时间分配模式:前15分钟教师以课文为载体,利用思维导图和八大思维图示法开展思维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接下来的10分钟,学生在“教客网”平台上自主阅读8篇左右的课外文章;再接下来的10分钟,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进行网上写作练习;最后5分钟,学生完成对他人文章的评价。
①在授课环节中,学校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和专家讲座,指导教师学习如何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压缩、如何筛选出最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并帮助学生巩固扎实。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原来全部由教师讲授引导完成的课堂,现在换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的作用主要发挥在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内容上。
②在阅读环节中,教师既可以选择“教客网”平台为每篇课文配备课外文章,也可以将自己为学生挑选的文章增加到学习内容里——这些文章不仅要兼顾不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和国内外经典名著,而且要在结构、主旨、内容等方面与教材上的课文相对应。学生登陆“教客网”平台进入自己的班级课程,就会看到教师精心选择的文章,并自主在课上进行10分钟的个性化阅读。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会有所不同,故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完成这一环节,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等级评价或主观评价。
③在写作环节中,教师设置的写作话题不仅要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表达,而且要与教材上的课文主题有一定关联。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表达的写作话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与倾诉欲望,并让学生的写作热情保温甚至升温。
④在评价环节中,学生会对同组或其他小组的学生同伴的文章进行评价,且每节课都要求评价一定数量的文章。评价的内容既可从作品的优点和改进的角度出发,也可以针对文章的具体内容(如好词好句、开头结尾、情感态度等)进行评价。
三 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 基于网络的阅读与写作符合新时代学生认知发展的特征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何克抗[12]认为,在当今信息和知识膨胀的时代,儿童的认知发展大大提前,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象思维能力不再处于割裂的状态,而是同步发展。根据相关儿童识字量、句型量的研究成果,结合针对一二年级小学生优秀习作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一年级开始直接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写作的训练。如果低年级学生因为识字量小而不能进行写作训练,那么无疑会错过一个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全球化信息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催生了人类生活中日益重要的“新读写能力”——阅读、写作及交流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3],出现了写作手段从传统的手写向计算机打写的过渡性改变[14]。而输出方式从以笔为中心的闭合系统转为由手和打字键盘构成的开放系统,对于人的语言理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以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写作方式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
在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的阅读环节中,学生通过阅读多篇存在一定共性的文章,可以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写作过程中的自我修改,可以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同伴之间对文章进行的评论,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高阶认知能力。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聆听课文讲解、识记字词句子、进行段落分析,几乎没有为锻炼学生的输出能力预留时间。而在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中,教师精心布置了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想象、对比、创新、迁移等能力发展的阅读文章和写作题目,使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知识体系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3 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阅读可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各种图式的感悟和内化,并使学生联想起个性化的体验和经验,从而为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奠定基础。在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的阅读环节中,学生会自主选择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文章进行阅读,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学生还会通过阅读多篇文章,从中学会比较文章之间不同的特点、风格,从而批判、辨证地看待文章内容。在写作环节中,教师会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文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个话题,供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话题进行创作。当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联系生活时,他们会越来越善于使用语言来表达和展示自己的不同。在他们的文章中,既有与课文相关的想象内容,也记录了许多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独特见闻与思考。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有利于学生表达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完成自主探索、实现自主建构。
4 基于社交网络的互评和自评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评价是一种基于过程的学习,也是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班级中,学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同辈群体——这一群体往往交往频率较高,彼此之间有很强的联系,其对学生的影响力比教师、家长更大。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的载体——“教客网”平台较好地发挥了以班级为社群的比较作用、榜样作用和激励作用。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交往的广度、深度来看,班级都是学生重要的生活环境。在“教客网”这一社交网络学习平台上,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会被展示出来,而网络的便捷性和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好奇心及爱学习的品质,都会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并评判哪些是好作品、具体是哪里值得学习、自己的创作特色和不足分别是什么——这个比较、评判的过程将不断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评价和创新等能力。同时,网络平台也便于进行字数统计、评论数量统计等,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在“教客网”平台上,每个人的作品各不相同,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在评价别人习作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通过作品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客网”平台为学生随时随地修改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而这一不断修改的过程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5 多元评价主体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展示自己的不同
传统的纸面作文一般只有教师阅读并进行评分,而教室这一有限的物理空间决定了只能张贴部分优秀作文。但在“教客网”平台上,学生的作品可以及时上传至平台并获得同等的展示机会,同学、教师、家长及社会专家也都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并进行点评。学生展示作品一般强调展示思维灵感和差异,不断的点评促使学生不断地修改,以不断地展示自己的不同,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是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教育理念,具有提高评价结果的质量和使用率、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等一系列优势[15]。“教客网”平台为多元主体的参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或学生之间的互评,而是扩展到了班级之外的诸多群体。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需求,网络时代下成长的儿童更是渴望与更多的人交流分享。平时不熟悉的人甚至接触不到的人(如校长、专家等)对学生作品的评论,总是会让学生格外兴奋。此外,“教客网”平台也为社会与学校的沟通、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提供了便利。以家校合作为例,传统的“家校通”构想固然美好,但即使可以做到,也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并且实际情况是,教师很难做到保质、保量地向家长汇报每个孩子的情况;而“教客网”平台便于家长主动实时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思想动态,同时也能了解班级里其他孩子的情况,故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使家校合作变得更加有效。
6 学习机会更加多元化、学习时空更加灵活开放
未来教育的核心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和学会思维,注重非正规学习、随机学习和社会学习,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全课程的学习场景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基于“教客网”平台,学校将与家庭和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界限将逐步被打破,利用“教客网”开展的研究、学习随处可见。此外,教师的身份将发生重大转变,即从教育的主导者逐步变成学习的陪伴者、研究的合作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将通过网络融为一体,形成多方参与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育人新生态。
7 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链接性,促进学生社会化能力的发展
学习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环境等进行广泛链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既要系统地看待主客观关系和关系中蕴含的各种规则与道理,又要在处理关系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最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创造。学生通过“教客网”平台不断地与阅读材料进行链接,而阅读材料的背后是材料中的人物、社会、科技等,故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与阅读材料中的人物、社会、科技等建立链接的过程;同时,学生在“教客网”平台上进行不断的创作、分享、评价,与同伴、教师、家长、社会等也逐渐建立了广泛的链接——这些链接可以克服学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四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学习具有个性化、多样化,是融合、开放、无边界的。新的学与教要求教师为未来而教、学生为未知而学,未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多元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变革。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势在必行。虽然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没有足够多的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但是教育工作者仍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以阅读和写作为抓手,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学习”、“基于社会化网络的评价”、“基于网络的思维训练”等,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促进教育供给的公平,而是更加注重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归根到底就是强调整体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2]第一教育.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OL].
[3]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4]张义兵.美国的“21世纪技能”内涵解读——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5):86-90.
[5]汪瑞林.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N].中国教育报,2015-5-13(10).
[6][14]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5-10.
[7][11]何克抗,马宁.基于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43-50.
[8]胡卫平,单欣欣.“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53-56.
[9]胡卫平,刘佳.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五年追踪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5):648-654、663.
[10]林崇德.基础教育改革心理学研究30年[J].教育研究,2009,(4):61-66、111.
[12]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对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教育研究,2004,(1):55-60.
[13]赵兴龙,周序,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写作文本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30-36.
[15]蔡敏.论教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