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视障孩子的学习兴趣 适应学习生活

2018-02-26任媛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45期
关键词:盲童经验事物

任媛媛

(贵阳市盲聋哑学校 贵州贵阳 550001)

在孩子出生以前,父母都对孩子抱有美好的幻想和期望,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儿女身上,直到孩子出世。可是当孩子出世时或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因为先天或因为各种后天因素,有的父母看到或被告知孩子有视力障碍的时候,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会感到震惊。但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视障孩子来说,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选择特殊教育机构,帮助视障孩子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视障孩子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这是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问题。

一、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绝大多数视障孩子智力与正常儿童没有明显差异。极少数视障生之所以显得较“愚钝”,主要是由于缺乏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他们一旦有了上学和实践的机会,能力就能明显提高。

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毅力等,它对学业成就有时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对视障生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普通课堂上的学习主要用视觉,而视觉有障碍的学生和其他学生相比,会稍微落后。达弗迪的研究指出,盲童和其他学生相比,数学落后1年,阅读能力落后2年。许多专家对视觉障碍是否就是产生这样的差异的原因有争议。比如阿实克拉夫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影响了盲童的学业成就:

1.入学晚

2.未受到良好的教育(特殊教育),因而有学业失败的经验。

3.因为需治疗眼疾或矫正,经常要请假,从而减少了学习的时间。

4.没有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5.用盲文或大字课本、听觉教材学习,速度较为缓慢。依靠盲文学习的信息量很有限。

二、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原则

1.统整经验原则

在观察事物时,明眼人可以“一眼望穿”、“一览无遗”,而盲人只能“以手代目”“逐步推进”。而触觉对于过大物体(如大象、房舍)或过小物体(如蚂蚁、蚊子)都难以触摸。寓言故事“盲人摸象”,不少人都听说过。说的是几个盲人在一起摸一只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蒲扇,相互争论不休。这个寓言的寓意,是告诫人们,不要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做出全局的判断。同时,我们可以从这则寓言中知道,盲人对事物的认识,要获得完整的经验有时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局限性,在知道盲人学习时,有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叫做“统整经验原则”。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盲童运用其他感觉,尽可能多的对物体的不同属性(如气味、软硬、质地、重量、温度等)进行感知,以便获得物体较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还须辅以有条理的说明,以便把儿童获得的支离零碎的经验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经验。以摸象为例,就是把对象身、象鼻、象耳、象腿的局部经验连成一个整体,在头脑中有一个“整象”的经验。要对孩子学习的全过程及各方面都进行指导,并且协助各科任教师共同进行。[1]

2.具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针对盲童的学习主要是凭听觉和触觉,因而缺乏视觉经验(如色彩、形状、体积、明暗等)的具体真实感而提出来的。要求在指导盲童学习时,尽可能给予盲童真切、实在的感受,能听尽量去听,能摸尽量去摸,切记“空口说白话”。不要顾忌怕把东西摸坏、摸脏了,而舍不得让孩子去摸,这种限制应尽量减少。可以让孩子把手洗干净,也可以告诉孩子摸时小心用力,这些都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好方法。尽量带盲童到现场去体验,不要仅仅用口头描述。如春天的花园是什么样子?不要告诉孩子然后又让孩子重复说,而要带他去花园走走、闻闻、听听,总之,实际感受要多一些,抽象的说教要少一些。[2]

3.实际操作原则

一般人出于同情或安全考虑,都不愿让盲童亲自动手去做,又因盲童从小看不见他人动作,无法自然模仿,所以盲童非常欠缺亲自动手操作的经验。但是,他们将来独立生活是需要亲自动手操作的锻炼的,就是从安全着想,他能亲自操作的工作越多,对环境越熟悉,也就能适应环境,越有安全感,对自己也就会更有信心。要从身边的工作先开始,然后再扩展到其他工作。如先从家庭内的一些必要生活技能(如洗头、洗衣服、收拾碗筷等)开始,再扩展到户外的一些工作(如晾晒衣服、收拾庭院等)。既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也使其有失败的体验,这样才能了解挫折和失望的意义以及自我能力的限度。

三、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兴趣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我们的生活中自身参与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例如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兴趣,是由于对食物的需要。友情和爱情等情感方面则体现在对一个人产生的兴趣。所以人们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它不止是物质上的需求,更是精神和文化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兴趣的类型

兴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兴趣,一种是间接兴趣。这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在一个活动中,遇到简单、容易、有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直接兴趣;一旦遇到复杂、困难、枯燥的知识时,便需要有间接兴趣来维持学习。这就要求学生会使用这两种兴趣相互交替、相互转化,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兴趣的培养

(1)引导孩子,逐步深化

应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年龄特征,很据孩子不同视力情况,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因为视力的局限,使得视障孩子对外界的事物一片未知,道听途说,听风是雨的情况比比皆是,孩子们对于一些简单的事物,都无法得到肯定的判断与认识。久而久之导致对事物提不起兴趣。多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感受空气,感受声音,感受触觉,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感官代替视力功能,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发觉孩子内在的潜质。

(2)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对成功者要给予鼓励和赞扬,不能对其学习结果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尝试是经历中必须的一部分,而失败是经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失败的沮丧,就不知成功的喜悦。在指导孩子学习时,要使孩子不断获得成功,鼓励和赞扬必不可少。每个人都喜欢被爱、被关注,特别是视障孩子,他们不可以从你的表情上来观察到你的心情变化,声音是他们最直接的观察渠道,一句鼓励的话语“你能行”,一个赞扬的语气“你很棒”,给他们带来的不只是喜悦与激动,更是自信。

(3)兴趣的迁移

在孩子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或活动作为前提,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有一个孩子理想是做一名老师,可以让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角色可以有“校长”“老师”“学生”等,尽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老师”给“学生”上课、改作业,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明白,想当一名老师必须从现在起,就要掌握很多知识。这样孩子相当老师的动机就能成功地迁移到学习上来。

3.发现孩子的兴趣和优势

(1)视障儿童也有自己的优势

盲孩子虽然有视力缺陷,但他们有健康的大脑、灵巧的手脚,还有其他健全的器官,只要自觉地去发挥这些器官的潜能,就会弥补自身缺陷。比如,让盲孩子发现触觉的灵敏,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手可以感受很小的东西,如能触摸辨认盲文字符,甚至还可以穿针引线等。只有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才能帮助他们坚强地面对生活。

(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人皆有之,特别是盲孩子,因为看不见,对这个未知的事物会产生更多的好奇。在儿童期最为强烈,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方面。如果对某一方面的求知欲反复的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在孩子对一件事有求知欲或好奇心时,一定要对她进行反馈,可以引导他自己寻求答案,也可以直接给他答案,不能回避问题或对孩子不理睬。这样会导致孩子无法认识了解新鲜事物,对此失去兴趣。

(3)发展优势和特长

应根据视障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各种特殊教育训练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在长期观察中,了解孩子是否有特长,如:记忆力是否特别好?可以让他们多做有逻辑、思维方面的练习。触觉是否特别灵敏?可以在动手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听力是否特别好?可以在音乐方面有意识地进行训练等等。并让孩子参加竞赛或演出,显示其特长。也可以请有关专家或老师给予指导,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发展孩子的优势。

有劳动能力的人并不一定都热爱劳动,都想就业,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视障学生从小就要培养一种好的品质、习惯、思想、观念。从小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为成长后就业前做好就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准备。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条件、家庭条件和社会需要,选择好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通过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残而有为的建设者、劳动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盲童经验事物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美好的事物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奇妙事物用心看
浅析盲童生活化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