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实践研究
2018-02-26肖桂华
肖桂华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中学 江西新余 338006)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就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做出明确规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学习语言,还要注重他们思想教育,培养中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怀,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双重任务,一个是让学生掌握识字、阅读、写作能力,另一个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享受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一种时刻发现美的情操。因此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实践探究
1.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对学生的感化作用,强调其中包含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借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音乐人贝多芬》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获得心灵情操的陶冶。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巨匠,他虽然双耳濒于失聪,却对音乐有着近乎痴狂地喜爱,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去。文中是这样描写他的困境的:“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这一段把他的窘境描写地一览无余,紧接着下文又写到贝多芬时常受到别人的嘲笑,不被人理解,病痛的折磨和人情的冷漠都让他时刻处在煎熬之中。就是在这种境况下,贝多芬仍然坚持创作,将一个个令后人沉醉的乐曲谱写出来。直到最后一次指挥,贝多芬终于彻底失去了听力,当他结束指挥后,才知道自己得到了多大的掌声。[1]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加收集贝多芬资料,充分了解他的曲折生活和创作历程,让学生对文章刻画贝多芬的肖像、神态、动作和心理过程进行详细研读,从中感悟贝多芬的不屈精神,再联系到自己的状况,反思自己的不足。学生在深入解读后,可以与作品人物产生共鸣,感悟到人物的独特魅力,增强自身的意志力,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2]
2.巧设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一个板块,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都是填鸭式地教学,先是让学生熟读课文,再进行作者介绍、文章翻译,对教材标注的词语和语法进行逐一解析,让学生丝毫提不起兴趣来,整个课堂下来也是枯燥无味,不仅学生感到无趣,教师也深受课堂气氛渲染,变得烦躁和不自信。
我们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分析巧设课堂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这篇文言文的总基调是将唐雎塑造成一个勇敢无畏、坚持正义的英雄,对立人物秦王则是一个狂妄自大、傲慢无礼的反面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来讴歌唐雎的爱国情怀,目的是为了让中学生培养爱国情操。
教师可以制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学习唐雎不畏强敌、英勇无畏的精神”,将文章改编成一个历史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人物的特点。文章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推荐适合出演的“唐雎”和“秦王”。“唐雎”和“秦王”可以对故事情节合理改编,但总体要符合文章大意,尽可能符合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自行表演中,课堂上的气氛就会调动起来,注意力也会集中起来,唐雎维护国土时义正言辞、勇于斗争的精神也会借此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3.引经据典,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文章中看似毫不起眼的一句话或是一段文字,或许在不经意间就表达了作者的中心思想,成为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看似简短,却有着不同于表面大小的能力,在作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往往可以增添色彩,给人眼前一亮的观感。因此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名言警句与教材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增进学生的写文灵感。
学生可以多搜集一些富含哲理的语句,例如:敢于面对困境的人,生命因此坚强;敢于挑战逆境的人,生命因此茁壮。如果你期盼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期望辉煌,那你必须脚不停步。这些类似“心灵鸡汤”的句子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悟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让他们感受语文包含的美所带来的洗涤。
三、实践的收获和反思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悉心付出,也需要家庭和全体社会的支持,社会要讲求正气,家庭要注意和谐,三者共同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过其他两种是学校以外的因素,不是教师可以掌控的,而在学校中的教学,教师也往往遇到很多无奈。虽然当前新课程的推广越来越普及,但是传统教学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大部分学校的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在平时的积累和观察,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和兴趣爱好,让他们可以自觉发现语文的魅力。
最后要说的是,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它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才能成长的科目,语文教学也不是一个能很快提升学生素养的工作。语文课堂不应该纠结于成绩的高低,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尽可能地还原课堂的人文教育性质,给学生打下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操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