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2018-02-26肉桑
肉 桑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哇赛乡藏文寄宿制小学 青海久治 814499)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现代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现代启发式教学原则为主旋律的多种教学方法,配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以高质量、高效率、低负担为目标的教法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遵循上述理念,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教法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1]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应用题需要比较灵活的逻辑思维,解题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以及多种方法去进行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进而可以在对类似的分数应用题解题时,可以灵活使用,并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在讲解这道分数应用题时,某地方正在修建一栋摩天大楼,现在已经修了7层了,已经修建了总楼层数的四分之一,问还剩几层楼没有修建完?这道题有多种解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对这道题进行讲解时,可以先讲解其中的一个解题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看看能不能用其他的解题方法得出答案,最终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又找出了两种解题方法。这样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2]
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题目,都需要学生认真地对题目进行审题,从而找出题目中的重点,并根据题意运用合理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在开始做题之前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分数应用题的表现形式就是将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混入故事情节中,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并找出对应的数值联系,从而有效地理解并掌握解题要点。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准确地找到标准单位“1”和“几分之几”的比较量,并准确地找出标准单位与比较量相对应的分率,使小学生能够正确地列出关系式。例如:小学教师在实际的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进行教学时,有一题是这样的,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买了40颗糖果,其中有五分之一是牛奶口味的软糖,余下的都是水果味的硬糖,问小明买了多少颗水果味的硬糖?教师在对这题进行讲解时,应着重给学生讲解,“其中有五分之一的糖果是牛奶口味的软糖”,在这句话中的“其中”一词指的是40颗糖果,比较量是牛奶味的软糖,根据分析可以得出水果味的硬糖占总糖果的(1-1/5),从而算出水果味的硬糖的颗数是40×(1-1/5)=32颗。[3]
三、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性
迁移类推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既储存又运用,就是要注意知识的迁移类推。小学二年级中,学生开始学倍数问题,我认为倍数问题是分数应用题的前奏。如:“(1)一个数是2,另一个数是它的3倍,另一个数是多少?(2)一个数是2,另一个数是它的1.5倍,另一个数是多少?(3)一个数是2,另一个数是它的1/2,另一个数是多少?”难道不能说1/2就是0.5倍吗?我认为用分数表示是因为不到1倍,就用了分数,而是把“倍”字省略;何况小数是根据分数定义的,所以以上几道题目是不可分割的。其实,题型完全相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相同,只是换了数字而已,所以同学们不理解分数应用题时,我借助倍数问题类推到分数问题,可以说水到渠成、融会贯通。从这里不难看出,掌握好倍数问题非常重要,倍数问题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分数应用题的教学。
四、找出重要的数量关系句
把握标准量单位“1”,理解题意。根据我们学习的分数意义,理清分数的两种意义:一个是表示具体的数量,如1/2米;另一个是表示份数的1/2,谁占谁的几份。首先弄明白这两种意义,才能结合分数的乘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如:(1)一根绳子长2米,另一根长1/2米,两根绳子共长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2米,另一根长是它的1/2,两根绳子共长多少米?如果分不清两小题中1/2的意义,解题的准确率就会降低,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其实重点落在第(2)小题上,分析时:(1)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中找出关键句,就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份关系的句子,本题的关键句是:“另一根长是它的1/2。”(2)指导学生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谁与谁比较,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单位“1”通常也有比较固定的位置。然后利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决问题。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概念意义的理解非常重要,关系到以后对知识的应用。
总之,小学教师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醒学生在得出结果后,应再进行验算,从而保证所算答案的正确性,进而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此外,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得每个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