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导学策略探究
2018-02-26曾顺香
曾顺香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七小学 江西抚州 344100)
引言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不少需要改动的元素,需要创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问题导学”策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具有它独特的教学优势。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新方式,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摒弃传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的被动学习方式,转而成为形成“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交流、提升学习兴趣”的过程,有效地推动了小学数学课堂从教师的主场转变为学生的主场。[1]
一、从教材入手,巧妙提问
小学生还停留在孩童时代,他们多喜从形象生动新鲜罕见的事物,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势,比较发散。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问,身心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所以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了。小学数学课堂授课中,教学者可以将动画课件融入到课堂中,让教材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这些辅助元素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图将数学课堂生动地展示出来,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主题图进行观察思考,然后进行提问:“画面中都有什么物品?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信息?”通过图形将数字具象化,再让学生通过具象化的图形中得到有用的知识。[2]
二、借助提问,创设课堂情境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的创设,构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课堂情境。比如在讲解元角分的知识点中,教师可以把问题情景化,将三个货币单位具化到实际的生活物品中,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的物品。教师可以提问“小明想要买一块蛋糕,小兔商店卖5元,小马商店卖51角,小虎商店卖400分,问哪一家更便宜?”这样的问题就是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将相关情境投放到多媒体上,让学生不仅可以听到问题,还可以实地看到问题,同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用鲜亮的颜色将单位数字标出,便于思考。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导自演,分别扮演买蛋糕的人和卖蛋糕的店家,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扮演者和解决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教师利用问题创设情境,让知识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事情,有助于数学课堂的开展。
三、借助提问,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小学这个基础的学习阶段中,分数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教师才能感到教学的活力,而要学生动起来,就需要他们积极地互动提问,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求知欲。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素养,学生的提问不是传授的需要,而是求知的需要,学生在教师提问后做出回答,也可以将自己的疑问反馈出来,向教师提出疑惑,这是一个双向的学习过程。
2.培养学生的求知勇气
在提问中提升学生的能力,需要一定的基础,这个提升需要建立在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假如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或者是不敢交流,担心自己受到批评,教师就很难通过提问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问题。所以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提问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细心地解答学生的疑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比如说,在讲解三角形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对三角形的特性进行一个充分了解,并准备好问题,向教师询问。教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可以顺带讲解它比正方形和圆形更牢固的特性,并在回答中,夸奖学生的灵活思路,鼓励他以后经常参加互动。
3.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教师在提问中,应该注意自己的提问技巧,要给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有什么奇思妙想就主动分享给大家。比如说,教师在通过小猫小狗等动物讲解加法减法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从问题里假设问题、发现问题,比如说“树林里原本有三只小猫和两只小狗,走掉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后,又来了三只小猫和两只小狗,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动物?”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学生可以继续提出假设,增改树林里猫狗的数量,甚至加入新的动物,并做出答案。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多次进行加减的运算,提升对加减法则的熟练度,还可以拓宽思路,提升创新思维。[3]
结语
“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得以有机会进行自学自练,合作互助,而多媒体和主题图形的演示,也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释放,提高了自学能力。“问题导学”让教师讲得少了,反而让学生学得更多了,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单调枯燥,有了更多的活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总体来说,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问题导学”去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求知欲。需要提醒的是,“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不能拘泥于一种方式去提问,而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提问方式不断地加以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