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提升古诗词教学品质
2018-02-26广西大化县北景镇六华小学530800毛献贞
广西大化县北景镇六华小学(530800) 毛献贞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演讲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华好诗词》《中华诗词大会》《中华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类栏目风靡一时。国人的文化自信逐渐被唤醒,曾经鲜有人问津的古诗词成为一种时尚。这既是中华文化焕发生机的良机,也是教师深入研究古诗词教学策略的良机。
一、看插图,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育,要求教师做到理解学生,即眼中要有“人”,树立儿童观。古诗词由于写作年代久远,作者生活的时代与现在学生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眼中有“人”,从儿童的视角创设情境,简化教学步骤,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以培养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形象性,使他们乐于接受。教材中的插图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绝句》一诗,是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全诗通俗易懂、对仗工整,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插图展现这样的画面:新柳呈现出翠色,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两只色彩鲜艳、娇俏可爱的小黄鹂鸟正站在柳枝上卖弄那清脆、悦耳的歌声……整个画面简洁、生动,以嫩黄、翠绿、白色、青色为主色调,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给予人阳光、温暖的感觉。二年级的学生思维简单,比较喜欢这种清新、明快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插图,自然能引发他们阅读诗歌的冲动。
二、析题目,抓住理解诗歌的线索
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蕴含丰富的意蕴,语句简短而不失深刻。因此,学习古诗词不仅要会读、会写、会背,还要认真地揣摩其中的含义,体会作者描绘的意境,感悟诗歌的意蕴,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授古诗词,题目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题目通常会隐含诗词的很多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的心境以及描绘的对象……可以说,题目是一首诗(词)的线索。对题目进行准确到位的解析,是透彻理解古诗词的开始。
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就可以这样切入:“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呢?广陵又是在哪里?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从‘送’这个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那是谁给谁送别呢?他们是什么关系呢?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这样,从题目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诵读、用心感悟,他们就容易把握这首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同时也能够理解诗歌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再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教师可以这样切入:“作者为什么要在九月九日这天‘忆山东兄弟’?这里的‘山东’跟今天的山东省是同一个地方吗?‘兄弟’只是哥哥、弟弟的统称吗?”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注释,使他们大致了解本诗描写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信息。
抓住题目,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具体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进入诗歌的捷径。
三、追意象,深度拓宽学习视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古诗词是借助意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一门艺术。所谓意象,就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外物。汉代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此处的“文”可作古诗词的意象理解。
抓住古诗词的意象,就是抓住了作者情感的聚焦点。其实,古诗词中有许多常见的意象。如,菊花代表坚贞不屈,不慕荣利;柳树代表挽留行人,依依惜别;月亮代表游子羁旅,思亲怀乡;春草代表生命旺盛,生生不息……如,教学《清平乐·村居》,可以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词作中描写的村居生活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会联想到之前教师补充过的知识:村居生活代表恬淡、闲适,表现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与赞美。接着,教师再设计两个问题:“‘无赖’是撒泼耍赖的意思吗?这样写是说小孩子使人很讨厌,对吗?”学生通过看注释知道“无赖”是顽皮、淘气的意思,它形象地描摹出小儿憨顽、可爱之态,但并无嫌恶之意。这样,通过反复诵读与思考感悟,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主题。
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学生体悟出诗歌蕴含的情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感染,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赏语言,提升学生表达品质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体验。”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能总领全诗、开阔诗意、浓缩感情、提升形象、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就是抓住全诗的灵魂,也就理清了诗歌的写作脉络。古诗词的诗眼一般隐藏在诗句中。因此,教学古诗词,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赏析古诗词的语言。
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词,寥寥十多个字便将江南的春景悉数概括。首句以一个看似粗浅实则圆润的“好”字开端,绘尽江南春色的姣美之态。同时,正因为江南“好”,方令见惯美景的诗人忍不住“忆”之不休。因此,开头与结尾的“能不忆江南”相呼应,构思十分精妙。次句“风景旧曾谙”,说明了江南春色的“好”并不是作者道听途说,而是他的亲身体验与感受。一个“谙”字足以看出作者对秀丽江南的熟悉与喜爱。这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连全篇脉络的神来之笔。三、四句则是对江南之“好”的具体摹写,凸显出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的天然媚态,给人以目眩神迷的强烈印象。篇末,既衬托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与赞叹,又给人韵味无穷之感,使人忍不住浮想联翩。同时,作者并没有从惯用的“花”“莺”等意象入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绿如蓝”,铺陈渲染出明媚妍丽的江南春景。江南的风流妩媚,在白居易的笔下,从春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生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它的语言,展开想象、补充,感悟这首词的美丽画面,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总之,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理解、感知古诗词的意境和感情,促进学生对诗词中形象美的理解和情感美的体验。搞好古诗词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更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