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18-02-26王益珑
王益珑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乡村振兴属于“三农问题”的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内容和环节。习近平曾经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由此观之,乡村振兴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乡村振兴的成因
进入习近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乡村地区的不充分发展,正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体现和反映,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边陲,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贵州乡村振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贵州是中国最偏远的省份之一,辖区内普遍为“喀什特”地貌,且石漠化严重,农民人均耕地非常少。加之工业发展滞后,同时也缺乏发展工业的条件,这势必会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振兴,从而就制约着贵州乡村的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空间布局看,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布局特点,贵州要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充分发挥贵州的后发赶超优势。这是贵州乡村振兴的背景条件。推动贵州乡村振兴,应立足于这一现实基础,但也要勇于超越现实,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促进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不断发展与进步,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因而,贵州的乡村振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对实现习近平的中国梦,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不仅凸显了乡村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而且也意味着乡村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点。”[1]
二、乡村振兴的现状
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率也达到了57%,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但城市化率比一些发达国家要低很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主要集中于城市,相对于广大农村而言,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仅从人均国民收入的比较看,城市是乡村的2-3倍。其他如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因此,从总体看,中国乡村只有少数在不断走向复兴,而大部分乡村都有走向衰落的趋势。对于贵州而言,贵州乡村近几年来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比如,贵州的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交通设施得到了普遍地完善,基层乡镇与外界的联系普遍增强,区域空间的可通达性在逐渐增强,乡村的治理结构也在不断创新升级。贵州的工业化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大数据、大生态方面等已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贵州的乡村振兴不仅存在着全国乡村所共有的发展瓶颈,而且,囿于贵州所特有的社会历史因素、自然条件、文化条件、经济条件等的影响,贵州的乡村振兴之路将会遭逢比中东部省份更为复杂的问题,更加艰难的历程,甚至是困境。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从具体的省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出本省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脚踏实地地做好乡村振兴的每一项工作,从而才能真正实现贵州的乡村振兴。
三、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在比较广泛的调研基础上,经过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我认为,贵州乡村振兴应该采取以下路径:
(一)创新乡村振兴的制度体系
(1)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贵州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之一,由于城市与乡村两种户籍的区分,造成了城市与乡村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平等。例如,国家公共资源在城乡的配置、分享不平等,农民工在城市里打工,是无法享受到其所暂住城市社区的相关福利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一般都要额外收取较高的就读费,通常只能从小学读到初中,必须回原籍才能参加高考。就业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在就业招聘中都出现过非北京市或上海市户口,不得参加相关招聘的户籍限制。社会保障资源向城镇倾斜,在计划经济年代,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覆盖城镇职工,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关注农村,至当代,政府力争城乡社保全覆盖,并逐步追加社保投资,但城乡社保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上都存在较大的区别。由此可见,城乡户籍制度的区分,从制度的层面影响并制约着贵州乡村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成本、生活成本,减少了一些就业机会。从而,贵州省应该尝试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贵州乡村的振兴减少制度成本。
(2)改革土地制度。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主要制度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其他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并作相应的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对农村地域空间重构及其综合价值追求作出科学的规划和布局。”[2]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曾强调,要把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为实现这一新时代目标,我们有必要对贵州乡村土地制度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制度因素主要是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农村的土地,包括耕地、自留地、宅基地等皆为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一旦国家因各种建设需要(如基础设施用地、商业用地等)需征用农村土地,通常的做法是,在对所征用的农村土地做适当补偿之后即将这些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国有,而农村土地在被征用之后所产生的价值增值则与农民无关。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它使农民失去了分享原有土地在被用作非农业建设用地后的增值价值,减小了农民的土地收入。加之在补偿农民的被征地时,往往是按照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而进行,并非按照市场供求规则自由交易,因而大多数补偿一般都会低于被征用农村土地的实际价值,这样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和降低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村的土地应该纳入市场化的洪流,让市场来配置农村的土地资源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要素的积极作用,并有效地提高农村土地要素的生产率。基于此,农村土地应当像城市土地一样具有抵押、转让、自由买卖等市场化功能。换言之,要打破土地资源配置的空间边界,使更多的城市资本通过买卖农村土地(如非农业建设用地、自留地、宅基地等)注入农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资金、输入新鲜血液,并因此而盘活农村市场。几千年来,土地一直是农民的根本依靠,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拥有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权重高低是贵州乡村振兴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建构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教育
教育能改善公民的知识结构、更新公民的理念、教化公民具有道德。贵州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振兴乡村文化,将为实现乡村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不竭动力。”[3]可见,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是贵州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从贵州乡村学校教育的现状看,乡村教育在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的配备、校医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因而,无论是婴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在上述基本资源的配置方面都应该城乡一体化。也就是说,城乡同类的具有相同规模的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在比例和数量上应当是一样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育投资一直滞后于城市,因而,在当代社会,贵州的教育资源即使是向乡村倾斜配置也不为过。在保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的前提下,贵州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在婴幼儿教育方面,注意抓好0-3岁婴幼儿的智力开发。0-3岁是婴幼儿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有研究表明,在这一阶段向婴幼儿每投入1元钱,在未来就可以获得18元的回报,而对3-7岁的儿童每投入1元钱,在未来可以获得7-8元的回报。因此,政府要增加对乡村幼儿园的投入,确保其教育设施、师资配备等必须达到现代化水平,同时要设法提高乡村家长的知识水平,使其具备现代育儿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比如,为婴幼儿提供必需的一切玩具、讲童话故事、读书给婴幼儿听、与婴幼儿玩游戏等。通过这些方式最大程度地开发婴幼儿的智力。(2)在小学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开发小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贵州省的留守儿童约200多万,这些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在留守老人或哥哥、姐姐的看护下成长的。由于缺少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的IQ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美国人罗斯高在中国农村的调研结果可以证明留守儿童的IQ要比有妈妈照看的儿童的IQ普遍低10%左右。而在城市,儿童因为一般都有爸妈的照看,IQ的开发远比乡村要好。因此,只有解决贵州留守儿童的看护问题,才能真正从智力上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部分乡村儿童存在营养不良、贫血的现象,这也是影响学习和IQ发展的因素,政府可通过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和追加乡村医疗投资等方式加以改善之。(3)在中学教育方面,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贵州的初中生流失比较严重,许多学生在初一、初二便辍学外出打工。因此,要设法保障初中生95%-99%的毕业率,争取92%-96%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能上高中,80%以上的高中生能上大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和根本上解决贵州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当然,乡村人才问题的彻底解决离不开从城镇引进各种人才。
农村的制度创新和教育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的其他路径的实施才会更加顺畅和高效。
(三)培育现代化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它是乡村富裕的经济前提,也是乡村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贵州农业现代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我在贵州乡村作过广泛的调研,在贵州乡村,小农户占农民的绝大多数,进行规模经营的农户不多。因为小农户比较分散、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落后,所以其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因此,要加快贵州乡村土地的流转,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普遍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率,广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迅速提升农业产能。而土地流出的农户和其他小农户可以转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并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2)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方面,贵州乡村要结合各自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形成不同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但在总体上应当选择适应市场需要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进行生产。利用现代产业的最新技术来提高农村产业的生产率,并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通过发展现代农村电商,降低生产资料购买成本,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
(3)乡村劳动力的现代转型。无论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还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要素在农业现代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化的农业要求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工人,但贵州乡村劳动力的现状却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这种需求。事实上,贵州乡村的优势劳动力大部分已流入东部沿海地区及中西部城镇,剩下的基本上是一些老弱的劳动力,因而,劳动力的空心化和弱化是贵州乡村劳动力的常态,也是制约贵州农业现代化的不利因素。乡村劳动力的现代转型,一方面要通过振兴教育培养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新农民、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乡村现有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要设法吸引外流的优势劳动力回流,并通过相应的政策引进城市劳动力投身于现代农业。
(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乡村振兴除了具备合理的制度体系、现代化的教育和农业以外,完善的乡村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从乡村治理的现状看,乡村治理存在着结构性体制问题,近些年来,“结构性的体制问题不仅未获良好缓解、相反还日益严重。”[4]由此可见,必须要进行结构性体制改革。乡村治理需要好的领头人,好的领头人应当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因此,领头人的选举要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路径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基层乡村领头人可以由上一级行政部门任命,以保证乡村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民主选举,以选出有能力、有威信、为农民服务的领头人。在此前提下,乡村治理要将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在当代,自治是贵州乡村的主流治理方式,其好处在于,通过这一方式能够选出人民满意的基层干部,能够制定适合乡村需要的方针、政策、乡归民约,能够充分体现民意、反映民情。但自治离不开法治,农村的乡归民约的制定与实施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的精神,一些刑事案件只能通过法律来解决。自治、法治也离不开德治,乡归民约、法律等只能通过规范的形式对人的行为进行外在的约束,而人的道德感,如底线道德的提倡,能很好地通过自律的方式规范村民的行为。因此,要对贵州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进行广泛的法律教育,增加农民的法律知识、培养其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同时,要教化乡村治理中的不同主体具有普世道德,尤其是要进行底线道德教育,使农民具有道德底线。这样,乡村治理一定能出成效,从而为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五)建设美丽乡村生态环境
实现贵州乡村振兴,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说过,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道出了乡村振兴的真谛,全面的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美、环境良。贵州乡村在总体上比较卫生,但有相当多的乡村未能处理好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农业的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问题是贵州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环境问题由于受城市政策边缘化影响,却在很多地区呈现出加速恶化的趋势。”[5]因此,为提高贵州农民的健康素质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健康意识和生态观念。缺少教育和贫困是环境污染的两大主要原因,农民的学历普遍不高,因而缺少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的知识、意识和理念,这势必会产生一些有悖于生态美的行为。因为贫困,设法生存成了贫困人口的当务之急,从而,牺牲环境资源以获取生存资料的行为和举措频频出现也就在所难免。由此可见,教育与贫困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振兴乡村教育,才能彻底地消灭贫困;只有消灭贫困,才能更好地振兴乡村教育。这两个问题一旦解决,辅之以完善的生态法律和现代化的乡村治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问题便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总之,贵州的乡村振兴既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又是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创新农村的制度体系,振兴乡村教育,培育现代农业,完善乡村治理,以及建设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等路径,贵州乡村振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