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背景下贵州黔西南州布依族文化传播媒介现状分析

2018-02-26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布依黔西南黔西南州

彭 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媒介经历了语言(口头)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网络媒介等四个阶段,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政府大力提倡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为了更完整、高效的实现布依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升传播效果,对于各媒介形式的性质及应用情况作出调查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其便捷性与普适式使人们接触传媒的时间和频率都大幅提升,使得布依族文化的传播无论在形式、内容上,还是范围、影响力上,都呈现出了更为积极的态势。

一、媒介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

本文以“黔西南州布依族文化传播媒介”为研究主题,以语言媒体(口耳相授)、印刷媒体、大众传播媒体、网络媒介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了有关“布依族民族文化”传播的相关数据,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体三个层面入手,就布依民族文化传播媒介现状进行分析。

口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传播媒介,在文字出现之前,布依族的历史和文化,如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民族音乐,手工艺技术等等内容就是以口耳相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下来。随着时代变迁,虽然媒介的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语言(口头)最初的原始性和易得性使其从未被取代。本部分的的研究以问卷形式展开(与受众分析部分使用同一份问卷样本),课题组在兴义市区、晴隆县城、贞丰县城、兴义市巴结镇南龙古寨、晴隆县安谷乡羊昌村、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等地共发放问卷300份,最后回收问卷190份。

文字媒介调查,分为书籍和报刊两部分。

书籍部分,以“黔西南州”和“布依族”为共同关键词在贵州省数字图书馆(http://www.gzlib.org/)中书籍类目下进行搜索,得到样本共计4本,由于样本数量偏少,未对出版年份进行限定。

报刊部分,以黔西南地区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的官方纸媒《黔西南日报》为研究对象,此报是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创办于1984年,主要刊发地方时政要闻、文化、经济等信息,是黔西南州主要的外宣窗口之一,较有代表性。本研究将2016.5.1到2018.3.1计一年间发行的所有报纸确定为抽样群体,采用间隔抽样法,随机抽取2016.5.1的报纸为首样本,之后每隔6期抽样1期,若遇息刊日,往后顺延即可。由此共得到53期样本。

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媒介方面的调查均为整体抽样。

大众传播媒介调查,以“布依族”为关键词对国内各级电视台、院线、广播频段近六年公开播放的节目进行搜索、整理,抽选其中以介绍黔西南布依族文化为主的节目、影片,以“集”、“部”为调查样本单位,共计38份样本。

网络媒介的调查,首先通过百度、搜狐、谷歌三大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布依族、布依族文化、黔西南布依族”等进行搜索,选取具备一定点击量且持续时间一年以上,最后更新日期为2018年3月的传播布依族文化的网站、个人博客、论坛等,共计23个样本。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合并使用,即定量研究针对各媒介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作描述性分析,定性研究则借助定量研究所得数据对其传播媒介现状进行阐释。采用内容分析法,就所有研究对象关于布依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确定类目和分析单元,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客观数据,分析当前黔西南地区布依民族文化传播媒介现状,结合定性分析指出其中不足,为下一步建构传播平台提出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

本次调查的时间截止于2018年3月。

1.传播主体分析

通过调查,布依族民族文化传播主体大体可分为七类:地方政府部门,地方民族事务委员会,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文化传媒公司,科研学会,文化基金或机构,个人。其中,广播电视媒介、文化传媒公司中具有黔西南本土身份的较少,仅占28%和20%,多以中央电视台不同频道和节目组为主,同时也有台湾、广州、上海、云南、贵州省等各家电视台和广播电视机构的加入;与之相对,以个人身份进行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则多为本地布依族;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等机构均不属黔西南州;黔西南州布依学会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均进行了专著类的编写及专题网站的创建;黔西南州政府作为传播主导者,其传播行为体现在布依语电视新闻、广播等媒介类型中,还有以《黔西南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官方报刊对布依民族文化的登载和介绍上,也有少量电视剧、电影的摄制,如电视剧《布依人家》、《金龙练》、电影《飞燕归来》等。

由此可见,作为布依民族文化的源起地、发起者,黔西南州在布依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不均衡:纸媒方面,州委机关报《黔西南日报》较为重视布依民族文化的传播,刊载了大量相关内容;书籍方面,有关布依族文化的专著在数量是比较多的,但针对黔西南州布依族的书籍数量上明显减少;广播电视媒介方面,由黔西南州本土制作的节目在数量和质量上低于州外节目;网络媒介方面,网站总体数量不多,且官方身份的网站数量少于个人网站和博客。

2.传播媒介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黔西南州有关布依民族文化的传播通过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等多种渠道同时进行,不同的媒介在传播的频度、侧重点上有区别,可以说各有优劣。

调查结果显示,印刷媒介中,以《黔西南日报》为代表的报纸传媒,在过去一年内,平均每期刊载0.53篇有关布依族文化的报道,在传播频度上高于其他类型媒介;以黔西南州的布依族为主要对象的书籍仅4本,其中2本的出版时间都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可见文化传播的时效性不强,且数量明显偏少;广播电视媒介在传播的形式上较为多样化,将布依民族文化嵌入电视剧、电影、纪录片、旅游片、宣传片、音乐节目、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等多种形式中,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审美需要,在传播影响力占据优势;网络媒介传播通过布依民族文化主题网站、论坛、博客的创建、更新情况来反映,由于网络的跨时空性,让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有了大幅延伸。

3.传播内容分析

布依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细化为若干小项,不同的媒介依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各有偏重。基于视觉要素的印刷媒介和网络媒介,分众化的特点使其在传播内容选择上较为全面,因此能较为集中且纯粹的传播布依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基于视听要素的广播电视媒介需要争取足够多的受众数量,为迎合大众口味,强调雅俗共赏,因而主要通过渗透了布依民族文化的记录性影片、旅游类节目及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传递布依民族文化中有关传统习俗、村寨风光、民族服饰、美食、建筑、传统技艺等内容。具体来说,通过确定类目和分析单元进行的传播内容分析,主要针对印刷媒介中《黔西南日报》和专著类书籍、网站及博客、广播电视媒介中的纪录片、旅游片、宣传片部分。

方便表述,在类目的确定上,本人将布依民族歌舞、音乐、乐器、戏剧等内容归于“艺术”类,蜡染、纺织、刺绣、造纸等技艺归于“民族技艺”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归于“语言/文学”类。

《黔西南日报》对布依民族文化中有关艺术类的报道以及相关民族时事新闻的报道最多,两者几乎占到总量的一半;其次为村寨游记、传统礼仪风俗的报道,其中包涵了布依族居住环境、宗教信仰、建筑等方面的介绍;再者为民族技艺、文学、饮食方面的报道;最少的是针对民族文化生活、服饰、建筑等内容的报道。

有关布依族文化类的专著类书籍共计4本,分别是《浪哨歌—黔西南民歌选》、《黔西南历史文化二十二讲》、《黔西南布依学研究》、《布依族苗族民间故事选:庆祝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专辑》,研究对象为布依族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民间故事等。

广播电视媒介中文化传播意图最为明显的各类纪录片、旅游片、宣传片,其中75%的节目都对民族饮食有过描述;其次为民族艺术以及民间技艺,58.3%的节目对其进行过介绍;再者为建筑、服饰、民风民俗等三方面的介绍,均占到33.4%;最少的是关于宗教仪式、活动的内容,仅8.3%的节目对其介绍过。

以前两者相比,网站和博客中涉及的布依民族文化内容的类型最多,其中83.3%的网络媒介对布依族的概况、民族历史作了介绍;一半以上的媒介对民族节会、艺术、语言/文学、建筑作了介绍;最少的是关于民族医药和时事的介绍。

综上所述,各类媒介的报道在内容上涵盖了布依民族文化的每个方面,但各有侧重和偏好。其中,印刷媒介中的报纸对布依民族文化的传播最频繁,且以民族艺术和民族时事新闻报道为主,书籍类数量偏少,且注重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广播电视媒介的纪录片、旅游片、宣传片部分,关于民族饮食、艺术、民间技艺等方面的内容最多,在语言/文学上则很少有关注;网络是最全面地对布依民族文化进行传播的媒介,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介很少提及的民族医药、教育、学术等方面,且偏向于族群历史概况、节会、文学等内容的介绍。

此外,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电视剧、电影作品等部分基于各自的时效性、戏剧性、艺术性等特征又具有以下特点:广播及电视新闻是使用布依语形式播送本地新闻,一方面受众范围小,即局限于使用布依语的布依族,另一方面内容涉及面广,囊括全州时事,因此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外界信息传递给不懂汉语的布依族群众,以及传承和推广民族语言;有关布依族的电视剧、电影,部分改编自布依族民间故事,部分为布依族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布依民族文化在这里不作为独立单元出现,而是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并随情节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来,如主人公的服饰、居住的环境、饮食、民俗习惯等等,涉及的文化内容范围几乎涵盖所有方面。

三、新媒介环境下布依族文化传播媒介运用策略

(一)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地区整体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既是媒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保证,也是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场域”,当地传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文化信息的生产质量及扩散效果,一旦出现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均衡,传播环境的失衡就很难避免。黔西南州地区民族数量众多,其中以布依族、苗族为主,这些少数民族多聚居在离城镇或近或远的村寨中,通常情况下,近城镇的村寨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资源投入、村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优于远离城镇的村寨,因而在传播环境上更趋于和谐;而远离城镇的布依族村寨中,由经济发展缓慢带来的观念滞后,虽然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即无法平衡原生态传承与大众化扩散间的关系,造成布依民族文化的传播瓶颈。

加大政府投入不仅直接针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应涉及对低文化水平受众的基础知识文化和新媒介使用基本技能的普及,以及对布依民族文化传播者培训机制的创建。通过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为边远村寨中的布依族提供接触和使用新媒介的平台;再给予民族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一方面为布依民族文化中最原生态的元素提供政策性保护,另一方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全方位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布依民族文化产品,创建文化品牌;采取与地方院校合作的方式,组建布依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基础层面上能对传播者进行专业的传播理论培训,技术层面上能构建有效的布依文化传播模式,从策略上保证民族文化传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见,逐步加大政府投入,能有效改善因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引致的包括通讯基建简陋、政策重视度不高、文化传播者专业素养低、布依民族文化传播模式自适性差等在内的文化传播环境失衡状态。

(二)明确媒体目标受众,优化媒体组合

在布依民族文化感兴趣的群体内,针对布依族族群,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传播的时效性和渗透性,结合“高”受众规模、“高”忠诚度、“高”关注度的要求,以及广播媒介在提升民族自豪感方面的优势,可以将广播、电视媒介与纸质媒介进行组合;然后再针对不同媒介使用目标,设置、组织具体传播内容。

媒介类型评估反映媒介传播效果,不同的媒介类型具有不同的传播优缺点,因此应根据传播内容对媒介进行选择和组合,以凸显文本信息核心。载具评估反映媒介传播效率,即从“量”化层面分析了受众规模,从“质”性层面了解了受众对负载着布依民族文化内容的媒介的接收和关注程度,以及布依民族文化与不同载具风格、其他编辑内容的切合程度,由表15可知,广播、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在民族文化传播的实际受众规模上是高于其他三者的,在受众的忠诚度和关注度上,广播、电视媒介表现最佳;布依民族文化在与载具风格切合度上,《黔西南日报》表现较好,与其他编辑内容的适切度上则以网络媒介为佳。

(三)融合新媒介手段,加大传播力度

随着4G时代来临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以智能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介快速占领了传媒市场,成为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除了因新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易检索性”、“高交互性”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具有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传播行为的主动性、异步性以及新的传播效力等传播学意义上的特征。于是,在当下新旧媒介交叉存在的传媒背景下,布依民族文化的传播就有了新的要求,即不能再拘囿于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各传播要素需作出部分调整以配合新媒介手段的运用。

首先,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高度组织化的新闻机构,可由专门的新闻机构转向民间文化组织、公司、个人等,由于传播动机各异,这样能够大量丰富传播内容,扩展文化角度;其次,新媒介平台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传播主体需按文化类型将布依民族文化分类,然后依据各文化类型特征选择文字、声音、图片、视像等符号进行组合,最后呈现出足够吸引受众眼球的多媒体化的布依民族文化内容;再者,新媒介传播背景下的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是具有主动性的,因此,在布依民族文化展现平台上,构建在线信息反馈板块或系统,搜集用户建议和意见,能更好的完善布依民族文化的内容,并赋予受众更多的责任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结合传统媒介所独具的在品牌认同度、公信力方面的优越性,创建布依民族文化品牌,提升民族形象,再辅以新媒介从传播主体、传播形式、传播行为等层面进行全力的文化打造、宣传,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角度分析其文化需要,最终实现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布依黔西南黔西南州
山水布依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布依少女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寻味贵州——黔西南
请到布依茶乡来
风吹黔西南
“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召开
黔西南州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评价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