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让古诗教学向深处漫溯

2018-02-26江苏海门市平山小学226142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8期
关键词:洞庭体悟景物

江苏海门市平山小学(226142)

小学第二学段的古诗教学重在诵读、体验、感悟,但一些所谓的“古诗教学模式”,使得古诗教学逐步走向了认知上的误区,如填鸭式的积累、念经式的诵读、分析式的赏析等。中年级古诗教学需要引领学生潜心会诗,体悟表达,在感知意象中领悟诗歌意蕴,尤其要借助两首古诗之间的相互对比,洞察作者借助意象传递情感的表达方法。笔者以《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的对比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在对比内容中感知鲜明的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首写景古诗都以最精练的文字展现了最丰富、最可感的画面,营造出真切可感的意境。对古诗画面的感知过程,其实就是对诗歌大意的感知过程,更是走进诗歌意境和内在情感的基础。

在初读两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提炼出两首诗中的相同景物,即“山、水、秋月”,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三种事物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同人所看到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都是“山、水、秋月”,在这两首诗中却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望洞庭》:教师为学生出示教材插图,紧扣诗歌中“镜未磨”“和”等核心字词,自由说说看到的洞庭山水的画面,想象月色交融下画面迷蒙而平静的美感。《峨眉山月歌》:这首诗中的“山、水、月”还是一幅静态的画面吗?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流”“夜发”“向”等词语来描述李白乘船夜行时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月影流动的动态画面,相机提炼出诗歌中的五处地名,组织学生绘制李白远游的线路图,并深入思考:“一路陪伴李白的是什么?为什么到了后面,原本皎洁的月亮却不见了呢?”最后,通过深入地朗读品析,体会画面形成的动态美感。

将两首古诗中相同景物所形成的不同画面整合起来,目的在于让学生将原本枯燥生硬的诗意融入美景的感知过程中,凭借诗歌语言生发出丰富的体验,在一静一动的画面中捕捉诗人不同的表达特点。

二、怎样描写出这样的画面?在对比视角中体悟深邃的诗境

由于古诗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凝练隽永,诗人不可能全方位、立体化地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和盘托出,而会根据表达的内容合理地选择最为适切的视角,另辟蹊径,达成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刘禹锡的《望洞庭》与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都描写了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色,凸显了动静不同的画面质感。诗人是怎样将完全相同的景物写出了两种完全不同质感的画面的呢?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在两相对比中,学生发现诗人关注景物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望洞庭》先从诗题中的“望”字入手,即远远地看,然后回归诗句,无论是“湖光”“秋月”,还是“镜面”“洞庭山水”,诗人都始终是从远处的视角,描写了“山、水、月”的彼此组合,凸显了语言、画面的组合之美、和谐之美;《峨眉山月歌》中诗人置身诗境,身在江面,目睹月影流动,整个人都被其中的意境所浸润,完全沉浸在景物的内在意境之中。

对诗歌创作视角的关注,不仅可以有效地洞察诗歌画面质态不同的内在原因,同时也能为后续情感对比的教学奠定认知基础,其效果可谓承上启下,立竿见影。

三、为什么是这样的画面?在对比情感中洞察浓郁的诗情

体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核心任务,更是学生介入诗歌内核的重要方式。对于这两首诗歌而言,作者为什么会将相同的景物写成不同的画面质态呢?这与诗人意欲表达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师可以从《望洞庭》中作者对画面整体性、和谐之美的营造上,引领学生感知诗人对自然之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峨眉山月歌》中对景色的描写却不再是为了赞美,教师可以抓住诗歌中的五处地名,让学生想象:“李白远离家乡,一路奔波辛劳,出发时的山水、明月都已经不见,他会想些什么呢?”从而认识到这首诗中的山、水、月其实正是诗人家乡和亲人的代表与象征。很多经典的古典诗词,不会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选择最富有典型价值的事物来传递情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穿越了文字表面的藩篱,直抵诗歌内在的核心,强烈感受到这两幅画面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和价值,在把握客观形象的基础上强化了对诗人主观情感的体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首诗的教学显得单薄无力,但两首诗的彼此印证、相互支撑,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教学合力,为学生创造出广阔的体悟时空,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解读诗歌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洞庭体悟景物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洞庭谣
写写冬天的景物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星月一舡压洞庭》
洞庭情缘(连载)
景物描写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