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指导策略谈
2018-02-26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530000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530000)
统编教材将人们的关注点再次聚焦到教学一线。语文统编教材的重点在哪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怎样培养?这些问题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引发了一线教师的深刻思考。“读书为本,读书为要”思想的提出,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我们应抓住这个核心,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有构建课内外的阅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够稳步提高,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小学阶段,如何立足课堂,让读书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呢?
一、点燃阅读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阅读一本好书,能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提升思想认识,提高生活和学习技能,开阔眼界,不断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心灵上的一种慰藉。“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如何才能把“这本书”送到学生眼前,进到他们心间呢?需要教师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方法。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这是教师形成的共识。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了书目推荐,以完成“好书推荐”或“读后感”等方式,草草收场,并没有关注到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阅读体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走向,让阅读变得死气沉沉。
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呢?在低年段,可以利用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以亲子阅读的方式,在家庭中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根据低年段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讲故事时在悬念的地方戛然而止,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让他们主动阅读,获得阅读体验。中年级的学生正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世界,同伴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阅读。因此,组成阅读小组,推荐一定阅读书目,学生就能够在同伴的推动下,获得新的阅读体验。高年段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开放一些,围绕单元主题展开专题阅读。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一组课文是“认识鲁迅”。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阅读一些鲁迅的易懂的文章,然后在阅读小组里交流,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在六年级下册的时候,学生可以围绕第一组课文,研读林清玄的作品,然后做成演示文稿在班里交流。立足课本内容展开阅读与分享活动,既没有给学生增加负担,也能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方法指导,促进深度阅读
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论语文教育中提到:“海量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甚至可以鼓励‘连滚带爬’地读。所谓的‘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教师需要给予他们的是方法的指导。学会读书,学生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吸收,才能有海量的阅读积累,才能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然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很疑惑,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如果不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不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没有通过关键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学生怎么能够掌握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怎么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没有这些,学生不可能揣摩文章的表达方式,阅读又怎能促进写作呢?因此,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关注得更多的是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句子和词语,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致的全面分析。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冗长、烦琐的分析中消磨了对阅读的那点兴趣,容易造成阅读疲劳。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呢?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草船借箭》一文,和《将相和》《景阳冈》和《猴王出世》这几篇课文或从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节选出来,或根据名著改编。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1+X的语文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第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围绕“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阅读课文中“借箭的原因”和“借箭的准备”两个部分的内容,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初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体会人物形象。学生带着对课文浓厚的阅读兴趣,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很快便从课文中找出了相关的语句进行体会,感悟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特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设计质疑环节:“从船的方向和路线中,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故事发生的情景进行思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第三天,大雾漫天。如果你是船上的一个士兵,你会有什么想法?”这一系列问题式的点拨,让学生很快感受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不断迸发出思维火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愈加深刻。“抓住人物特点展开阅读”成为学生阅读的策略,为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打下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认识、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教师拓展了《空城计》的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抓住人物特点展开阅读的策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在学生感受到阅读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后,教师又适时拓展《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两篇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以小组交流方式进行汇报。至此,学生对诸葛亮有了较为全面、立体的认识。
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草船借箭》理解、掌握阅读策略,阅读《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运用阅读策略,这样从课文中跳出来,由一篇课文的阅读带动了三篇文章的阅读,使学生阅读的量和质都有了飞跃。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很多篇课文中都可以运用。例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在学生感受到了小英子天真可爱的形象后,教师鼓励学生以“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为阅读策略,阅读《城南旧事》一书。阅读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再回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样,阅读不断更新学生的认知世界,成为他们丈量世界的一个方法。
三、建立阅读等级,培养阅读习惯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立足于堂课的拓展和延伸,那显然是不够的。如何才能让阅读不断地焕发出活力呢?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首先,建立阅读分级制度,确保阅读量。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一二年级的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的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的阅读总量则不少于100万字。一篇文章几百字,细嚼慢咽地读是可以的。一本书,几十万字,是不是都要精读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精读+略读的方式进行阅读。例如,五年级下册可以精读《城南旧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可以略读《呼兰河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史记》《小兵张嘎》《儒林外史》《俗世奇人》等。精读书籍可要求学生以批注的方式呈现;略读书籍则应该放低要求,以把握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为主。
其次,建立阅读手册,把阅读列入语文学习规划中。阅读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快事,需要静下心来,每天读一点,日积月累,使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阅读的习惯。这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可建立一个小册子,以“每天阅读打卡900秒”的方式提醒学生坚持阅读,并做好记录。一个月后,全班进行交流,讨论阅读所得。“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在手册里,应当适当体现对学生阅读思考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我的阅读思考”栏目,让学生走进阅读世界的同时,记录自己的一些思考,从而促进他们阅读的深入发展。此外,根据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特点,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栏目设计,如“好词好句积累”“我的阅读感受”等。通过这样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长效阅读。
第三,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阅读交流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学生坚持阅读。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以绘本为主角,展开“我的绘本故事”为主题的交流会,以讲故事为主要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可以以朗诵的方式展开交流;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主题读书交流活动,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只有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教师定期进行阅读评价,学生的阅读习惯才能逐步养成。“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这是高尔基说的一句话。只有让学生爱上读书,他们才能变得更加聪明慧。
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语文的本质是“多读书”。树立这样的语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使他们饶有兴致地读书,在不断提升他们的阅读量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