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心”问题 经历“真”学习
2018-02-26江苏南京市溧水区东屏中心小学211212
江苏南京市溧水区东屏中心小学(211212)
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随处可见的是“满堂问”现象。有研究者以课堂提问为观察对象研究后发现:课堂上,教师的60%左右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设计的问题缺乏思考的深度,缺乏目的指向性,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感悟。这样,整个课堂提问成了你问我答的简单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时间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才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并有意识地去理解、去感悟,才能让学生去思考并互相交流。教师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筛选出最有意义、最有价值能统揽全局的有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核心问题、真问题、实问题,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经历一段有深度的真学习。那该如何设置核心“真”问题,将课堂变成“学”堂,促进学生真正的学习呢?
一、立足文本内容,炼出“活”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注重优化问题设计,依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设计能引发学生思索、讨论、创造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走进文本,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自主获得对文本的认识和多元理解。如,教学《桂花雨》第一课,可以针对文本的内容,将学习的问题整合成一个开放性的大问题:“对作者来说,摇桂花是一件怎样的事?”学生经过自学、交流后,有着多种独特的感悟与体验。有的学生解读出了是快乐的事;有的学生解读出了是心急的事;有的学生解读出了是细致的事;还有的学生联系作者绮君的生平资料,解读出了难忘的事、牵挂的事、甜蜜的事,更品出了甜蜜背后淡淡的乡愁。通过学生的交流反馈,不难看出他们已经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走进那片芳香的桂花雨中。
二、着眼情感表达,推出“真”问题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等特点。我们还应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性。阅读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无论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进行阶段,或结束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认识的模糊之处、疑惑之处、矛盾之处切入,设计出让学生有探究欲望的问题,将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沟通融汇,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课前通过学情调查,我发现学生对文中介绍的黄山奇松并不喜爱,更谈不上赞美了。细细分析后,我发现学生对黄山松的了解只停留于外形的奇特方面。仅仅如此是无法唤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更不会使他们钟情于此。而作者对黄山松的感受、理解是全面的、立体的——亲眼见其形、亲身处其境、亲耳闻其历,那恶劣的生长环境、旺盛的生命力、奇特多姿的形体让作者情有独钟。作者与学生之间有一道无形的情感沟壑,这正是教学的真正问题所在。教学中,我以此为突破口,在介绍黄山风光后,出示去黄山的游客与黄山松合影的一系列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人们都爱跟黄山松合影呢?为什么对它如此情有独钟呢?”以此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交流、讨论中,我相机补充了黄山松的生长环境等资料,让学生体会到黄山松的形态奇特、名字奇美、精神奇伟。这样,学生对黄山松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并在他们的心田里扎根、生长。只有在深入解读文本,细致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立足学生情感的共鸣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真问题,才能擦出学生心灵的火花。
三、抓住写作手法,甄出“实”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果引导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满载希望的方舟就会偏离目标。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程式化地去提出一些伪问题。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教师让学生发现问题:“读了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想了解吗?”学生回答:“林冲与洪教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洪教头是怎样的人?这件事的结局究竟怎样的?”这样的场景,在很多课堂里都能见到。这样的问题,有什么价值呢?难道除了文本内容,就没有可以汲取的有用的语文营养吗?像《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读《水浒传》,我们会发现对比在全书中随处可见。对比手法是这部古典名著的压轴招式。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在这篇课文中,林冲的武艺高强、谦虚有礼,洪教头的自大无礼、花拳绣腿,跃然纸上,学生看得清、听得明。这就是对比这一方法的强大威力。在教学中,我着力于这一对比手法,以“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林冲的武艺高强?”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紧扣这一问题延伸出许多小问题:林冲与洪教头的招式(一、二、三回合)对比,人物的对话、态度的对比,人物出场的对比等。同时,引导学生联系《武松景阳冈打虎》中武松与老虎动作的对比,更联系《水浒传》整本书中的对比。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紧抓这一关键点来阅读训练。在学习中,学生体会到了对比“招式”的魅力,习得了至关重要的“招式”,真正做到了“一招制敌”。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应把教材看作一个引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载体。教材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教师真正要带领学生去挖掘的宝藏,可以是内容,可以是情感,更可以是方法。从写作的方法上去提出问题,能引领学生习得写作的方法,掌握表达的技能。
四、聚焦语言特色,辨出“趣”问题
“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各个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核心理念。”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如此强调。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复杂的教材内容中细细体会文本的特殊之处,找到最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学得轻松、用得轻松,把课内悟得的方法用于日常的写作之中。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多数教师会从文本表达的意义入手,让学生读、悟,体验人鸟之间信赖所创造出的美好境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的语言清新,作者丰富的情感渗透在一言一语之中,尤其是描绘“雏儿”外形的片段,语言运用更是匠心独运,适合学生揣摩、品味、借鉴,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在教学中,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具体的词语上,设计问题:“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小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这样,引导学生由词语着手深入品味作者的情感和鸟儿的可爱,由具体的形象画面迁移到对语言的感悟、品味中。通过词语“球”与“球儿”、“家伙”与“小家伙”的比较,学生体会到作者深切的爱鸟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引入课外阅读材料,充实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我补充峻青《第一场雪》、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经典句段,让学生真切、深刻地领悟到作者运用“儿”“小”等词所表达的情感。从语言入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充分地亲近语言,感悟语言的独特魅力,细细咀嚼语言的味道,进行语言实践,迁移表达运用,真正习得语言、练得方法。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要多角度深入地解读文本,努力在文本中找问题,在细微之处品咂,以达到“胸中有丘壑,腹内有乾坤”的境界。只有慎重选择、细致推敲问题,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常规的解读中发掘出新意,才能引导学生针对文本的细微之处、疑惑之处进行解疑,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个个巧妙问题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引发积极的发现、思考和探究,使他们在品味、感悟中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在意蕴和情趣,获得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悟、有所得,课堂才会演绎出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