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解析

2018-02-26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启发性教师应形式

毛 敏

(浙江省杭州市紫金港中学,浙江 杭州)

一、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提问教学属于常用的教学形式,也是调动师生互动性的重要教学形式。有效地借助提问的形式,科学合理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对相应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此来将学生的学习和求知欲激发出来,能够让学生更加集中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但对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来说,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会存在问题较为简单的现象,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较为轻松,并没有将问题的探究性凸显出来。而且也有些教师在问题设计中数量比较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较少,没办法充分地理解和掌握问题的内涵,而且也存在欠缺问题的反馈以及回答的评价,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一般都会简单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并没有具体的评价和鼓励。

二、提问设计的原则分析

(一)注重系统性

在问题设计中应以文章内容为主,所设计的问题也要更系统,不要根据自身想法来随意提问,杜绝引导学生毫无目的地进行学习。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或是深度思考后就能回答上来,进而让学生从回答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例如,在《人琴俱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文章主要以兄弟情怀为核心。待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后,教师应为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子敬在死后,子猷没有痛苦?子猷在弹琴时,为什么琴不协调?”等,通过运用这些问题来让学生分析和思考,并感受兄弟间的情谊,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

(二)注重启发性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必须要有启发性特点。只有为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知识。对于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其难度不要过于简单,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而且问题的答案也不用设计成固定的,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研究,进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真正有效地挖掘学生各项能力等。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创新形式

(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来设计问题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不单单包括名家作品,也要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要求,所以在语文问题设计中,要以生活感受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更好地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真正有效地增强学生整体学习水平。例如,在讲授《陈太秋与友期》一课中,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导入问题,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了不守时的人时,应该怎么做?”而且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以此来升华本课的主题,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思想,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增强学生整体学习水平。

(二)环环相扣的提问形式

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会出现注意力分散、不集中的现象,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很难连贯地把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环环相扣的提问形式的设计,结合教学内容将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出,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应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对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合理运用启发式提问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内容都是具有启发性的,主要就是为有效地教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以文中有哲理性的语言为核心,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这对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例如,在讲授“我的信念”一课中,其中就包含一些具有哲理性的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将这些段落找出来,之后提问“讲究现实的人主要是什么人?”“梦想家有什么特征?”“哪一部分能够看出作者是梦想家?”等,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和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内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提问设计的重要性,并明确当前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应的原则来为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问题,有效地对提问形式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为初中生未来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启发性教师应形式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