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育

2018-02-26段继红苏华山吕文慧黄姗姗

现代教育技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培育互联网+精神

段继红 苏华山 吕文慧 黄姗姗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育

段继红 苏华山 吕文慧 黄姗姗

(南京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创新精神培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文章从高校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制度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精神匮乏的状况和原因。然后,文章详细地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所带来的机遇。最后,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条件和发展趋势,文章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创新、学术创新和实践创新、高校创新体系建设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促进高等教育创新精神培育的策略。

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精神

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我国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我国在很多科技领域仍处于劣势,目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就仍然非常少,一些重要的芯片、高端机械设备、特殊材料等产品还依赖于国外的供给,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的位置,在国际贸易战和科技战中,仍然受到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挑战。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创新性人才相对匮乏[1]。若要通过科技强国,减少与最先进国家的差距,我国务必更加重视高等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育,培养更多的能够创新、善于创新和乐于创新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收获更多的创新成果。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灵魂。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职责与目标[2]。创新精神指的是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信息和物质资源,但又能突破现有的知识、常规的思维和结论,创造出新的思想、方法或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的重要驱动力,而大学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立体化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目前,我国已经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规范化、系统化的创新教育体系仍在完善过程中,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创新精神的培育意识不够突出,学生对提升创新精神的自我期许和内在动力还不够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为高等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支持和机遇,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工具和手段,有效促进高等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育,是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阻碍了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对创新精神的清晰认识和高度重视,也缺乏培养创新精神的动力。本研究阐释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精神培育的总体状况,并对所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便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和技术工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道。

1 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的习惯、能力和勇气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在中小学时代,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以考试得高分、升入好学校为主要目标,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书山题海之中。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却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开拓创新精神。进入大学后,虽然应试的压力大大减轻了,但这些学生在大学中因长期以来缺乏创新训练,也不具有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创新的能力。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缺乏创新的勇气。“尊师重道”的传统讲究学生对老师的服从和尊重,认为学生只要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则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久而久之,学生们就没有动力去创新了。创新精神是一些不同于已有知识的创见,一味地墨守成规遏制了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中庸之道”的思想也有不愿意标新立异的导向,趋向于随大流。因为不同于大众的思想,往往会受到诟病和攻击,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会导致学生宁可泯然众人,也不愿意去开拓创新。

2 高校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和激励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很多高校教师满足于向学生灌输和传播知识,却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创新却推动人类知识的增长。只有引入创新,才能成为有源的活水,促进知识和技术不断地进步。所以,知识与创新两者应该是并驾齐驱的,缺少了创新的高等教育是残缺不全的。

教师普遍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积极性。与因循守旧地讲授知识相比,培养创新精神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而现行的教育体系又未能充分地补偿教师在这方面付出的成本;虽然有些高校对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师给予了一定的奖励,但是力度较为微弱,这无疑会影响了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在创新方面,教师本身的示范性作用并不突出。身教胜于言传,如果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在自身的教学中却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行动,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下,也难以培养出良好的创新精神。

3 高校的一些行政管理制度较为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许多高校,管理制度多年来一成不变,教师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在互联网+时代,科技进步层出不穷,为高等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更多改革的可能性。这就要求经常修订高校的管理制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态势,并制定允许教师创新的灵活性条款,打破对高等教育创新精神培育的制度性束缚。

此外,高校对教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励和支持也不足。教师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意味着需要学校提供更多支持。在实际情况中,教师虽有培育创新精神的想法和计划,但却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没有获得相应的支持,教学中的创新计划往往无法实施。

二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创新精神培育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打破上述困境、促进高等教育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一些新的契机。社会思想家阿尔文(Alvin)[4]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自1950年以来,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把互联网与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融合起来,促进这些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互联网+”这一概念。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引领高等教育从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模式,并将为高等教育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诸多的便利。

1 互联网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互联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初级形态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答疑解惑,对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日新月异,包括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等各种新型网络教育,不仅能使学生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而且也能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5]。新型的网络化师生联系渠道,极大地提升了师生沟通的效率,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实践[6]。

2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开放式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师生参与创新的准入门槛降低了,更容易自由而灵活地介入到创新的链条中。例如,在开源软件的迭代中,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地使用并改进前人编制的代码程序,还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新的版本。维基百科全书对所有人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地增加或修改词条。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是一种自由的、灵活的、包容式的,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注重创新者之间的合作与分享,这为高校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和便利性。

3 互联网加快了高等教育创新的速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传统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知识时代和智慧时代。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以智能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智慧时代。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在为我国高校创新精神培育带来前所未有之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不同国家、高校的创新竞争比的是相对速度,因此在竞赛中一旦处于下风,创新成果就可能会被领先者所占有。当前,我国高校亟需继续改进治理模式,促进师生协同创新,培育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坚实可靠的创新能力。

三 互联网+时代高等学校促进创新精神培育的可行举措

1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一代学习者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对互联网及其应用具有天然的亲近心理。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入新的教学模式,除MOOC、SPOC外,还可以引入基于智能手机和应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更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分析案例、随堂测试;而学生可以及时反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状况,并提出相关的疑问,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进度。此外,教师能够通过技术手段精确了解每个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情况,便于及时督促并公平、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基于互联网的教学革新,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教与学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激发其创新的意识和欲望,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树立榜样。

此外,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接触、思考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的更新更为频繁和迅猛,在保持课程知识体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教学的具体内容应当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时常为课程注入最新鲜的“血液”,使师生都能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了解课程和学科的前沿性内容——就本科生教学而言,课程和学科的前沿性内容可以作为介绍性和了解性内容引入,通过教师的介绍,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而就研究生教学而言,课程和学科的前沿性内容应占据更大的比例,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对此展开深入的思考、讨论和应用,推动他们进行更多的创新性实践。总之,教学内容必须是源头活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培养起预期的创新精神。

2 进一步将学生纳入高校创新体系,促进其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的科研体系以教师为主、部分研究生为辅,在学术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互联网+时代,应当更深入地将学生纳入高校创新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学术创新,并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①在学术创新方面,除了传统的学术论文写作,还应通过互联网工具,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创新体系。由于本科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相关经验较为欠缺,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较为困难,因此高校可以搭建一些学术创新平台,鼓励学生撰写学术随笔、原创案例、调研报告或实验分析等,并配套相应的标准来衡量其学术创新的成果。同时,高校也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竞赛,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兴趣和动力。最终,经过多样化的创新训练之后,使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撰写一些原创的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

②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目前高校已纷纷开展了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效果颇佳。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活动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种类仍不够多样化,未能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基于此,高校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创新渠道,包括虚拟仿真的实践创新和真实情景的实践创新,以切实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 加强创新管理,构建激励体系

①高校要优化创新管理制度,包括:按照教学、科研创新的客观规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给予教师和学生适度的创新空间和一定的自主权;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分类管理制度。最终,从管理的层面,破除对高校创新精神培育的束缚和障碍,鼓励创新、促进创新。

②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对高校创新的投入,包括:投入充足的资金,配置网络教学、学术研究、实践创新的各类平台,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创新系统;对师生的各类创新活动经历和成果进行精细化分类登记,除了对合理成本进行充分补偿,还需按照其成果的具体状况予以奖励,如给予奖金、颁发相关的荣誉或证书、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职级评定中对这些指导创新的成果给予更多的肯定等;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则在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评定中赋予更大的权重。

[1]晏廷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行动开始[J].中国教育学刊,2016,(9):101.

[2]教育部.创新精神培养将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33.

[3]王弘.高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8,(5):32-35.

[4](美)阿尔文·托勒夫,著.黄明坚, 译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9-25.

[5]段继红,吕文慧,黄姗姗,等.翻转课堂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2018,(6):123-125.

[6]苏华山,张运峰,吕文慧.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6,(12):167-16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Spiri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DUAN Ji-hong SU Hua-shan LYU Wen-hui HUANG Shan-sha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spirit i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lack of innovative spiri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aspect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Then, it analyzes in detail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arrival of the “Internet+” era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spirit in higher educ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Internet+ era,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university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romo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spirit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et+”;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spirit

G40-057

A

1009—8097(2018)12—0122—05

10.3969/j.issn.1009-8097.2018.12.01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互联网+’时代研究生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LX18_113)、南京财经大学2018年教改重点课题“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JGZ1801)、南京财经大学2018年度校级高等教育研究及改革发展专项课题“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翻转课堂可实施方案研究”(项目编号:GJ2018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段继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理论与政策、高等教育,邮箱为112847394@qq.com。

2018年5月15日

编辑:小西

猜你喜欢

培育互联网+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