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大隐静脉抽剥术后隐神经损伤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2018-02-26黄亮
黄亮
(扬州友好医院邵伯油田总院,江苏 扬州 225261)
目前在静脉曲张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压力与硬化、大隐静脉剥离术治疗法,其中大隐静脉剥离术,主要进行膝盖上部大隐静脉反流与膝盖下部未见反流静脉曲张症状进行治疗,应用效果较高,但是,多年来采用此类手术方式,隐静脉损伤的并发症尚未得到良好的防治,并发症发生率的数据研究较为匮乏。针对于此,下文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全程大隐静脉剥离术患者,分析隐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全程大隐静脉剥离术患者中,选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5岁-67岁,中位年龄(45.23±1.45)岁。性别:男26例(52.0%),女24例(48.0%)。33例有硬化治疗史,17例有高位结扎治疗史。超重24例(48.0%),体质量指标正常26例(52.0%)。纳入标准:经检查符合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了参与研究的同意书。排除标准:拒绝参与此次研究。
1.2 方法 在手术之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法明确是否为大隐静脉反流症状,同时检查受累静脉,明确大隐静脉与SFJ的持续反流大于等于0.5 s。于SFJ的反流位置使用瓦尔萨尔瓦的相关动作进行引出,于静脉的连结位置反流从腓肠肌组织压迫,利用放松的手法进行引出处理。腹股沟位置到脚踝位置的浅静脉、深静脉与穿静脉等,需要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法进行检查。在手术过程中,全麻亦或是椎管麻醉之后,取仰卧位,标记出脚踝部到腹股沟部位的大隐静脉区域,提升标记的完整性。在大隐静脉的最下端即脚踝的内上方位置入口,于脚踝内部纵向切1 cm的切口,仔细的对隐神经进行分辨,然后开展隐静脉与隐神经的分离工作,利用剥离器的头部进入到大隐静脉的下端入口,传送到腹股沟的SFJ位置,然后在SFJ中心横向切开票切口,进行大隐静脉与SFJ分离、结扎等工作,缝合分支静脉,利用横向切口寻找到相关剥离器的头部位置,使用2-0规格的线材料将腹股沟近端与剥离器等有机整合,从脚踝部位开始剥离,直到腹股沟部位为止。然后使用不可以吸收的线进行腹股沟切口与脚踝部切口的缝合处理,利用压力绷带进行包扎,预防术后的出血问题,在1 d之后使用弹力绷带代替压力绷带,持续使用7周[1]。
1.3 判定指标 于手术之后7周与3个月随访,调查隐神经的损伤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在术后7周隐神经损伤1例,术后3个月隐神经损伤2例,见表1。
表1 隐神经损伤发生率[n(%)]
3 讨论
目前静脉曲张属于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难治性病症,主要采用保守与手术治疗法,其中,手术治疗主要就是硬化、结扎与大隐静脉剥离手术,近年来,在外科手术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开始采用大隐静脉剥离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手术之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隐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所以,需要探索最佳的规避措施[2]。上文分析中主要研究全程大隐静脉剥离术的隐静脉损伤,在手术后的7周发生率为2.0%,手术后3个月发生率为4.0%。虽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是,仍需采用合理的措施规避[3]。由于隐神经的位置与大隐静脉的位置较为接近,所以,在大隐静脉剥离手术的过程中,应预防分支撕裂问题,在手术中认真仔细地针对隐神经进行辨别,并将小部分的大隐静脉与剥离器设备相互粘贴,有助于更好的对其进行剥离处理,预防损伤隐神经,规避并发症问题。为了更好的预防隐神经损伤并发症,在手术治疗工作中仍需总结丰富的经验,利用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式针对手术流程进行掌控,将隐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确保各方面治疗工作符合目前的并发症预防与规避要求[4]。
综上,在全程大隐静脉剥离术之后,虽然隐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很低,但是在手术治疗中仍需重点规避隐神经损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