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局部出血危险因素研究
2018-02-26国燕
国燕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治疗及检查方式主要为支架植入以及冠脉造影。尽管以上及检查方式效果显著,并且受到推广,安全系数较高,但临床中还是有部分患者在冠脉造影剂支架植入术后出现局部出血现象[1]。冠脉造影剂支架植入术后局部出血严重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并给预后带来较大困扰。而找到导致术后局部出血原因,并给予良好治疗及护理干预是处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导致术后局部出血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于2017年2月-2018年11月在我院进行接受冠脉造影剂支架植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例患者术后局部出血定义为出血组;37例患者术后未出血定义为正常组。出血组男女比为5/3,年龄45岁-81岁,平均(62.0±2.2)岁,正常组男女比为22/15,年龄45岁-80岁,平均(61.0±1.8)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可进行组间数据比较。
1.2 方法 回顾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体质量指数(BMI)、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术前术后血压、术前凝血功能、术前血小板计数、基础疾病、鞘管型号以及出血时间等。
1.3 统计分析 相关数据线纳入办公软件Excel中进行归类总结,然后纳入统计软件SPSS 22.0中进行组间数据比较,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危险因素的OR值、95%置信区间等,从而分析独立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例资料比较 将两组患者BMI、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术前术后血压、术前凝血功能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BMI、血小板计数、PT等资料差异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 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将以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分析后显示,BMI过大、血小板计数低、术后平均动脉压高均是导致术后局部出血危险因素,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病例资料比较(Mean±SD)
表2 术后局部出血Logistic回顾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症状,发病机制与脂质代谢异常等相关,脂质代谢异常会使得动脉内膜上沉淀出脂肪,出现粥样硬化,粥样脂质物质增多后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从而出现缺血缺氧等症状,最终引发心衰[2]。而冠心病临床治疗及诊断方法主要为支架植入以及冠脉造影,该操作后容易出现局部出血,降低术后生活质量。本次对导致局部出血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MI>28 kg/m2、血小板计数<200×109以及术前动脉压过高等均会导致术后出血几率增加,因此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以上指标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等降低出血几率。总之,冠脉造影剂支架植入治疗后造成局部出血因素较多,需要根据患者具体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降低出血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