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与世界的自然之美
——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研究

2018-02-26矫克华

中国陶瓷工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窑宣德洪武

矫克华

(青岛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0 引 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美的创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一切灿烂美的形态都是这样来体现。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创造了源于生活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是中国陶瓷文化中最经典的纹饰之一。缠枝莲又称为串枝莲、穿枝莲,以莲花为主体,以蔓草缠绕成纹饰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植物纹样。在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风格中,自由自然和天地大美的境界是民间民俗的写照,风格淳朴包涵着对幸福美好愿望的期盼。透过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可以看出每一件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深刻印记。明代初期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审美艺术成长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传承,汲取着千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物质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的经典记忆。

中国美学思想的产生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那时还没有充分自觉的审美理论,美学思想寄寓于先秦哲学、伦理学之中,以对宇宙人生的一定认识作为前提。而正是这些尚未系统化、理论化的先秦美学思想,特别是先秦儒家和道家美学思想,为中国美学奠定了根基,成为后世各种美学思想的源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明代初期的民窑青花缠枝莲纹以一笔点划为特点,线条流畅自如,动感强烈,使人感悟到气和力的运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明代初期的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色彩蓝黑泛灰,色调沉稳,格调精致高雅,意境博大深远,是青花、白瓷、纹饰三者的完美融合。在长期的艺术审美实践中,明代初期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观念。总结和分析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构建体系的艺术审美观念,对全面了解明代青花纹饰价值体系、深刻理解传统精神文化渊博内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明代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的历史渊源

1.1 明代以前缠枝莲纹饰的历史发展

缠枝莲纹饰并不是偶然产生的,更不是文化的附属品,而是在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审美取向相互适应的条件下诞生的。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的发展并非出于某种单一原因,而是多元的综合,传统文化始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它的审美演变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中建构起来的。

回望中国陶瓷艺术的审美过程,缠枝莲纹饰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陶瓷装饰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缠枝莲纹饰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旋涡纹。涡旋纹的产生的灵感源于大自然,曲线优美的涡旋纹所产生的节奏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变化和律动。文化时期以后的各个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具有曲线特征的纹饰,植物纹样多为特征简化的抽象几何形式。史前阶段的莲花纹饰作为可食用植物以及原始的生殖崇拜出现在陶器上。商周时期,人类艺术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装饰纹样的表现形式与文化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植物纹饰更为写实,出现了许多新颖、复杂的纹饰,造型丰富多样,具有现代图案的构成章法,这一阶段的植物纹饰为春秋、战国时期缠枝纹雏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莲花别名芙蓉、芙蕖、荷花,有活化石之称。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荷花文化已经形成。春秋时期荷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诗经》中有关荷花的描写,见《诗·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周书》记载“蔽泽已竭,既掘莲藕”,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莲是可食用的以及它的生长规律,晚期青铜器“梁其壶”上的莲花是较早使用莲花来装饰的。战国时期的楚地产生了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楚辞》,其中就有多处把莲花描绘为君子。两汉时期的道教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影响下,莲花纹饰象征紫薇中宫,装饰于宫廷建筑和墓室建筑之上。莲花纹饰作为瓷器装饰纹样开始于魏晋时期,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被视为佛门圣花的莲花便成为瓷器上的流行纹饰,但多为图案化的莲瓣纹。随着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莲花内涵与中国传统理念互相渗透,但最重要的是佛教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使中华民族对莲的喜爱从一种形式美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而缠枝莲纹饰是由莲花纹和忍冬纹结合产生的完美的图案,同时具备了形式美和内涵美。

自隋唐以来莲花清新脱俗的自然形态特征使其备受推崇,缠枝莲纹饰更是以其生生不息、缠绵万代的吉祥寓意得到人们的向往。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毕生追求莲花的内在精神,把莲花奉为“君子”,歌颂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人们对莲花“君子”之风的追求促进了缠枝莲纹饰的发展。宋代缠枝莲纹饰开始盛行,无论是作为主体纹饰还是辅助纹饰装饰,都被大量运用在盘、碗、瓶、壶、杯、炉、洗等器物表面上,元代青花瓷开始大量出现,青花缠枝莲纹饰开始出现在瓷器上,以缠枝形式与花头样式的审美形式出现,构图饱满繁密,色泽浓艳,用笔精湛且具力道。缠枝莲纹饰在元代后期发展为成熟的青花以及釉里红工艺,开创了缠枝莲纹饰新的表现形式。明代初期的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的文化寓意、艺术风格及审美特点已成为陶瓷文化艺术审美的主流。

1.2 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的形成

中国数千年来保持着统一和持续的文化形态和顽强求美的美学信念,这是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精神存在并不断发扬光大的生长根基与动力源泉。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缠枝莲纹被大量装饰在民窑青花瓷器上。莲花受明初社会广泛喜爱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它饱含中国文化精神,也是儒家人格风范的象征,成为生活与艺术的永恒题材之一。明代初期青花缠枝莲纹饰的青花料色之美和青白对比的和谐之美,被赋予一种幽雅、明快、高尚、圣洁的情感,青花、白瓷、缠枝莲纹饰相得益彰,青花缠枝莲纹饰端庄高雅、内敛沉静的品性符合了儒家文化审美要求。明代初期是一个缠枝莲纹饰发展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其艺术成就达到了高峰。明代初期青花缠枝莲纹饰的审美包含了一般所说的美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等等,验证了它独特的品质和艺术生命力。从洪武时期开始缠枝莲纹从辅助纹饰走向主体纹饰,其文化内涵逐渐脱离宗教的影响,走向现实生活,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审美效果,同时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洪武时期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水平高超,已成为青花瓷纹饰艺术审美的主流之一。

明初在经过长达二十年战火洗礼后,社会资源处于匮乏状态,土青料也显得较为珍贵,此时青花瓷作为生活实用器开始大量走向民间,大写意缠枝莲主体纹饰应运而生。随着永宣两朝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飞速发展,被称作“永宣盛世”,民窑得到了大力发展。永宣时期的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在官窑的影响下渐趋成熟稳定,风格多样,笔法顺畅。由于大明王朝日益昌盛,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随之提高。除了日常生活用瓷,还需要供人赏玩的陈设瓷,这是永宣时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风格多样的社会因素。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青花缠枝莲纹,受“官搭民烧”制度以及元末文人画的影响,开始突破传统的约束,追求自由写意的纹饰绘画风格。明初民窑青花瓷釉下彩技法与缠枝莲纹饰的结合,白瓷的玉感和青色的釉彩符合莲的气韵,完美地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艺术经历几千年的沉淀,成为了民族文化审美经典。

明代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过程如同泥火传奇的过程,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审美活动使潜在的美得以显现,使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对于缠枝莲纹饰之美的现实存在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并非只是简单的还原活动,审美活动在使美得以实现和完成的过程中充满着主体创造精神。明代又是由封建正统文化向大众世俗文化倾斜的时代,是一个传统儒释道文化并存的时代。莲花在儒家文化中被称为君子之花,在佛家文化中被称为圣洁之花,在道家文化中被称为吉祥之花,这些传统哲学文化精神内涵正是百姓生活中对美好的追求和精神期盼。明代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是自然形态与社会文化的交融,在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审美中表现出传统哲学与世俗生活审美共存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明代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的经典美学特征逐步形成。

2 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的审美风格

2.1 规整豪迈、枯槁之美、富丽盎然是洪武民窑缠枝莲纹饰艺术风格

明朝建立,明太祖平定四海之后,对元朝遗留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民窑青花瓷器开始成为明代生产、生活方式中普遍使用的主流实用器,民窑青花瓷器生产的发展势在必行。随着战乱的结束,民安商通,青花瓷器贸易成为可能,市场需求促进了青花瓷器生产的发展。明初,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中心。洪武年间所烧造的还是和元代一样的青花瓷。此时,民窑青花瓷的造型虽然延续了元代古朴浑厚的遗风,但瓶、罐类的陈设瓷,以及一些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异国造型都明显减少,而碗、盘、杯类的日常用瓷明显增加(见图1、图2、图3)。明初,民窑一方面为市场需求而生产青花瓷;另一方面还可能承接着少量的为官府制瓷的任务。因此民窑无论是在纹饰上还是在青花的用料上都与官窑有着极大的区别。规整豪迈、枯槁之美是明代洪武时期民窑青瓷纹饰审美观的表现。洪武时期的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风格就是要建立一种真实的时间观,追求一种生命的“真迹”。这样的时间观以超越元代具体时间为起点,以归复大明生命之本为旨归,它是明初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洪武时期青花缠枝莲纹饰规整大气、豪迈稚拙、富丽丰盈艺术特征的根源。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主体艺术风格是对永恒的追求,是对生命真迹的追求,是自然节律背后的声音,这是洪武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的一大特色。

明代洪武时期的青花缠枝莲纹饰在继承元代风格的基础上,在细节上开创了本朝风格,丰满莹润、端庄大气。洪武时期社会礼制森严,民窑青花缠枝莲形式较为单一,构图简洁,层次简单,运笔生动,表现出了民窑瓷器绘画的写意风格。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多绘于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缠枝莲纹饰绘画简单,构图简约粗放。明初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分为两类风格:一类为一笔点划的装饰技法,莲纹由五六笔快速画的莲瓣组成,线条粗犷,充分体现出民窑青花缠枝莲的豪放不拘。莲纹虽然是一笔点划,画法简单,但是在每朵花瓣中看见浓淡不同的笔迹,缠绕的枝蔓断断续续,灵活多变(见图4)。另一类为笔法简拙枯槁,比例失调,线条生硬,枝蔓纤弱无力,莲纹的形态比较单薄,勾线填色不准。

图1 洪武 青花缠枝莲纹碗Fig.1 Blue and white bowl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 Hongwu period

图2 洪武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Fig.2 Blue and white ewer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 Hongwu period

图3 洪武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Fig.3 Blue and white ewer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 Hongwu period

图4 洪武 青花缠枝莲纹碗Fig.4 Blue and white bowl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Hongwu period

图5 洪武 青花缠枝莲纹碗Fig.5 Blue and white bowl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Hongwu period

缠枝莲纹饰在洪武时期民窑瓷器上使用最为广泛,均以二方连续的装饰方法绘在器物的外壁,具有自由、灵活多变的特征,适用性强。洪武民窑缠枝莲纹均为横二方连续式,骨架多为水波形。其纹饰以花头的画法区分,大致分为花朵式、麦芒式、螺旋式;以叶片区分,有葫芦式、螺丝式(见图5)。洪武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花头结构相对简单,一般是由三至六瓣花瓣构成,波浪形缠枝骨架从花头处起线,向另一个花头展开,有的一气呵成,有的从中间断开。还有一些缠枝中间以花叶的延伸代替枝蔓,整体造型粗犷写意(见图6)。综观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表现整体豪迈规整,具有枯槁之美、富丽盎然的艺术风格。

图6 洪武 青花缠枝莲纹碗Fig.6 Blue and white bowl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Hongwu period

图7 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碗Fig.7 Blue and white bowl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 Yongle period

图8 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碗Fig.8 Blue and white bowl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 Yongle period

2.2 大美不言、酣畅自然、静里春秋是永乐、宣德民窑缠枝莲纹饰艺术风格

永乐、宣德时期可谓万国来朝,延续古风。永乐、宣德年间,由于御器厂的设立,景德镇青花瓷出现了新的高峰,成为一代名瓷,青花瓷制作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永乐、宣德民窑青花在承袭洪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生产碗、盘、杯为主。装饰纹样继承了“一笔点染”的手法,以植物纹饰最多。但总体来说,表现出较强的沿袭性。永乐、宣德时期经过政治权利的纷争之后,民窑青花瓷艺术审美风格进入了静里春秋时代,突出了“静”在明代青花艺术中的地位。永乐、宣德时期青花艺术极力创造静寂的意向,原是为了时间的超越,在静中体味永恒。明代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风格强调于极静中追求极动,时间凝固,心灵由躁动归于平和,人在无冲突中自由显现自己,这就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历史缘由造成的艺术审美特征。

永宣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继承了洪武时期的艺术风格,整体布局重视主次关系,线条流畅自然,构图比例恰当,造型丰富多变。青花缠枝莲纹饰的构图、花头、花叶、缠枝骨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永乐民窑青花饰有缠枝莲纹的器物最为常见,以碗、盘类器物居多,除作为外壁的主题纹饰外,器内壁与器心亦有装饰。永乐民窑碗类缠枝莲纹见有同花同向式、异花同向式。以同花同向式花头的变化最为丰富,或为涡线式,或为火珠式,或为莲实式(见图7、图8)。花叶仍有前朝痕迹,构图仍为传统的横带式,较官窑器简洁,并借鉴官窑器物留白的方法突出主题。宣德民窑瓷器纹饰全面继承了永乐时的传统纹饰,并有所创新。宣德民窑缠枝莲的花朵表现形式饱满状如麦粒,枝蔓缠绕有永乐遗风,整体构图紧凑,枝蔓及花叶双勾填色,莲瓣饱满。永宣时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的绘画技法发展成为有一笔点划和勾线填色技法共存时期,采用横带式的构图布局一笔点划技法绘制。釉色以靛青为主,色调沉稳,青料凝聚出多有下凹的黑褐色斑痕;缠枝莲纹的花芯为涡线式,外点饰花瓣,缠枝的线条细硬流畅,S形骨架不连贯,一直延伸到器物口沿,是永宣时期典型的青花缠枝莲骨架形式。此类型为明初期永宣青花缠枝莲骨架的继承与延续(见图9)。永宣后期的缠枝莲纹饰构图左右对称,莲纹形态单薄不顺畅。从总体看,明代永宣时期青花瓷缠枝莲纹艺术风格表现,可谓形成了大美不言、酣畅自然、静里春秋的独特艺术审美境界。

3 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的审美精神

3.1 明初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是境与世界的自然之美

尊崇自然是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希望与自然统一和谐,在自然审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并得以升华。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明代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的永恒主题,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以自然之美的表现形式装饰着人们的生活。

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形式是明代植物纹饰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人们的生活愿望的寄托。任何美学观念的形成都必然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明代洪武、永乐、宣德三朝的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也与传统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以写实的花叶形象将莲的生命力与灵巧的伸展特性表现出来,为人们展示出境与世界的自然之美。这里的自然美包括莲花的自然生态之美,还有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之美。现实中莲花的茎杆原本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但在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表现中,人们用具有生命特征回转缠绕的枝茎形式来描绘莲花的形态美(见图10、图11),人们将植物中最具生命代表性的特征嫁接到纹饰艺术中,并赋予它美好的文化寓意,花卉形象保持着与其他花类的不同面貌。明代初期缠枝莲纹饰无论是从选材还是形式上都是朴素可识的,是对莲花生态之美的充分体现(见图12)。

图9 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Fig.9 Blue and white interlocking branch lotus design, Xuande period

图10 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Fig.10 Blue and white plum vase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Xuande period

图11 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瓶Fig.11 Blue and white vase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 Xuande period

在明初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文化审美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自然”是人们审美的最基本的准则和最高准则。明初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不仅是对大自然的亲近和欣赏,更是对大自然的崇敬。在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审美境界中,自然万物无时不美,无处不美,在自然面前,始终认为自然万物和人类一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大自然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初期民窑缠枝莲纹饰在的寓意通俗、朴实,是最普遍的境与世界情感的充分表达。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表现的总体特征始终是一致的,其形体特征始终保持境与世界的主旋律,并将其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把总的趋势走向构成一种动律,连绵起伏,生生不息。这使明初缠枝莲纹饰纹样在形式上更加生活化、更贴近百姓生活,借莲花寓意对自然的情意真诚。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缠枝莲纹从外形上看其形酷似连绵不断的藤本植物,使人们感受到了这种植物生命力的顽强,用这种纹样装饰生活来期望明初百废待兴生活的繁荣。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有对丰裕生活的期待、有对生命延展的渴望、有对自然的眷恋,它所代表的质朴情感期望构成了完整境与世界的生活百态。因此可以说明代初期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瓷缠枝纹艺术形式是朴素的生活境界之美,是境与世界的自然之美。

图12 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鼎式三足炉Fig.12 Blue and white three-foot incense burner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 Xuande period

3.2 明初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是中和延展的理性之美

明代初期的社会制度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制度文化作为一个规范有组织的社会系统,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把传统文化“中和”思想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庸之道要求人们的审美不要偏激,要不偏不倚;中和之美则要求人们的艺术审美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审美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延续着中和的人文理性之美。明代初期是元朝旧制与创新俱在的特殊时期,它既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又迎来了民窑青花瓷文化艺术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同样是异彩纷呈。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形式在社会转型期的环境中,把握住了人们的内心所需,以青花纹饰展现出有序的理性之美。

明代传统文化审美思想一直遵循以中和为美的理念。明初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饱满圆润的曲线造型正好符合了延展中和的美学思想(见图13)。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的主要特征,正在于力求在线条造型上达到一种饱满圆润的视觉效果,以吞吐自如的流畅线条来表现“中和”境界思想。明代初期青花缠枝莲在传统的构图形式上各要素之间完美融合,纹饰内部艺术结构对称均衡,生动有序的的枝茎和俯仰相对的莲花体现了良好的规律性和均衡性(见图14、图15)。

图13 洪武 青花缠枝莲纹高足碗Fig.13 Blue and white high-stemmed bowl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 Hongwu period

图14 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Fig.14 Blue and white plum vase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Xuande period

图15 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盘Fig.15 Blue and white plate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 Xuande period

明初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的内在文化美与外在的造型美,是思维与行为的融合,兼具了意识与物质的相互转换。明代初期经过几十年的战争,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更加关注现实生活需求。因此,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纹饰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可以说,明代初期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具有理性之美的装饰审美艺术形式,既保留了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的活力,又兼顾了社会合理的内部构成关系。明初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理性之美体现在社会环境的现实基础之上和各要素间的基本构成之中,传统文化是保障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饰艺术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传统力量。明代初期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审美中蕴蓄着深厚的韵味,刚柔相间,变化无穷,蕴涵着中国独特的中和理性之美,明代初期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从特有的审美追求中比较完美地体现了明朝初期文化审美的面貌。

4 结 语

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艺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以对自然万物内在本象的再现为基本创作原则。以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民窑青花缠枝莲纹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经典装饰纹样,是明代青花瓷纹饰民间民俗文化中最具广泛性的艺术形态之一,规整豪迈、枯槁之美、富丽盎然的纹饰艺术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明代初期民窑缠枝莲纹完美地融合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不管是在纹饰技法的表现形式上还是纹饰的文化寓意上,都始终保持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追求。大美不言、酣畅自然、静里春秋的纹饰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传统儒学“中和大美”的美学思想。明代初期民窑缠枝莲纹是明代陶瓷艺术植物纹样中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代表,它旋转缠绕的艺术形式把多种吉祥寓意融合其中,是传统文化具象化的载体。正是在这种兼收并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缠枝莲纹饰文化艺术审美充分表现了境与世界的自然之美、中和延展的理性之美、大乐天地的和谐之美。

猜你喜欢

民窑宣德洪武
书法
书法作品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书法作品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春满人间
清宫藏瓷中为何少见宣德蟋蟀罐?
明代的民窑青花:绚烂至极而非平淡
说不尽的明宣德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