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集群背景下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
2018-02-26张钦
张钦
新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产业生产一线劳动者和专业技能型人才整体素质的竞争。为了体育一线工人和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教育部确定在全国1200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将近600多新升本的院校所逐步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我校正处于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坚定不移地走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办学道路,体育教育也要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未来所必需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终身体育与就业、创业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
1.概念的界定
1.1 专业群
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者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专业学科基础和技术领域相近或者工程对象相同的几个专业组成的集合。专业群内的几个专业都是围绕同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近的技术领域和相同的工程对象。
1.2 专业集群
专业集群是指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的几个专业群组成的集合,表现为各专业群具有共同的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并能涵盖某一领域或技术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集合。
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世界各国的大学体育自1860年起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目前很多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等学校大学体育基本上已经取消了必修课程,只有少数国家的高等院校大学体育必修课程仍然存在。而社会主义国家和有军备需要的国家和地区仍然相对集中的存在大学体育必修课程。21世纪以来,大学体育必修课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减少,这是大学体育必修课课程改革在全世界范围的主要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专业集群和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的论文就没有,大部分是研究应用型本科体育教学改革。国内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相对落后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改革,不能结合专业群或者专业集群改革体育课程,构建公共教育平台,很难体现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根据专业集群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任职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参照有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开设体育课程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这将成为今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拟从我校动物生产类、食品工程类、工商管理类、信息技术类等四大专业集群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的身体素质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体育课程,建立符合我校客观现状的体育课程体系和公共教育平台。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是把动物生产类、食品工程类、工商管理类、信息技术类等四大专业集群的体育课程作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专业集群职业岗位任职的身体素质、体育课程体系和公共教育平台等几个方面。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等方面的相关资料,阅读了国家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河南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等的有关文件,掌握了国家对此方面的宏观政策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动态。查询了2010年到2015年全国10多种主要体育学术刊物和30多篇硕博论文,参阅了国内相关课题研究和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深入地归纳分析。
3.3.2 问卷调查法
科学设计了《专业集群建设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学生问卷》和《专业集群建设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教师问卷》,选择四大专业集群的12名教师和专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评价,见表1、2。经过信、效度检验,剔除不合理的题项,形成最终的专业集群建设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问卷,并进行调查。
表1 问卷效度评价结果统计表
表2 问卷重测信度检验表
3.3.3 专家访谈法
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到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等6个院系,对相关领导进行访问,了解目前专业集群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对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获得第一手资料。
3.3.4 数理统计法
对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等6个院系发出《专业集群建设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学生问卷》600份,收回576份和《专业集群建设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教师问卷》发出60份,收回58份。对收回的有效问卷采用EXCELL和SPSS12统计软件等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4.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4.1 教学组织模式
目前,我校存在三种不同的体育课教学组织模式,一是本科形式,即开设两年体育课,第一、第二学期为体育基础课;第三、第四学期根据学生志愿开设体育选项课,四个学期均为每周两节(全校本科生)。二是基础课型,即开设一年体育课,一学年根据学生志愿开设体育选项课(北龙校区专科生采用)。三是选项课型,即开课一年半,第一、第二学期为体育基础课,每周两节;第三、第四学期根据学生志愿开设体育选项课,分单双周上(英才校区专科生采用)。调查显示,我校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设置体育课程,达不到大学生上二年体育课的要求。
4.2 体育课的项目选择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呈现出项目娱乐性、时尚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校也根据体育设施和师资状况,根据大学生的选项需求,结合兄弟院校的做法,设置了新的体育项目,修订了体育课程标准。调查结果显示,在项目选择上男、女生之间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从体育课项目的这一情况看,男生对篮球、羽毛球、网球和武术作为选项的较多,分别占73.1﹪、61.9﹪、61.7﹪、55.3﹪。女生对羽毛球、健美操、排球、体育舞蹈作为选项的较多,分别占 86.1﹪、84.2﹪、73.9﹪、70.5﹪。可见,小项目开设和选项的情况较好,学生追求体育是时尚性和娱乐性能够得到体现,而足球、形体训练等项目由于对场地和器材有要求高,经费投入大,作为教学内容的比例较低,这与我校的师资结构和场馆设施有关。
4.3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调查结果显示,有6个院系组织开展了早操锻炼,占83.3﹪;有1个系组织开展了早操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占16.7﹪。多数院系的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处于学生自由活动状态,无固定时间和场地,无教师组织和指导。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说明课内外一体化并没有得到各院系的足够重视,无人要求和组织,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管理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
4.4 体育师资队伍现状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师资稳定的教学队伍。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体育教师队伍逐步老龄化,50岁以上的已经达到30%,需要引进年轻人充实队伍;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比例基本合理;体育教师学历队伍基本满足目前体育教育的需要,但是随着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推进,再培训提高的需求会比较迫切。
5.专业集群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
5.1 专业集群对体育课程的新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后普遍出现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和工作出现倦怠的现象,身体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身体技能。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类专业集群的学生普遍存在使用电脑的时间较长,经常出现颈部和肩部疼痛等现象;食品工程专业集群的学生普遍存在在车间工作时间较长,经常出现下肢发麻和上肢力量不足等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信息技术类专业集群的学生肩、背和颈部容易产生疲劳;食品工程专业集群的学生四肢和腰部容易产生疲劳。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结合工作岗位所需要身体机能开展针对性的体育锻炼,缺乏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
5.2 专业集群设置体育课程体系
伏案型专业。是应用型高等院校中较多见的一种类型,这类专业集群的学生一般女生较多,较长时间的伏案,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容易引起肥胖、身体变形或者高血压、心脏病等。对576名学生和58名教师对伏案型专业学生应增加体育项目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有针对伏案型专业学生增加健身操、瑜伽、形体、韵律操、拳击等项目。
站立型专业。这类专业集群的学生一般男生较多,较长时间的含胸、站立使人体各个器官和协调机能的负担过重,易出现静脉曲张、心血管疾病、血流不畅和下肢淤血等症状。对576名学生和58名教师对站立型专业学生应增加体育项目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有针对站立型专业学生增加拳击、健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
运动型专业。这类专业集群的学生条件艰苦复杂、劳动强度较高使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运动系统负担过重,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和过度疲劳。对576名学生和58名教师对站立型专业学生应增加体育项目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有针对运动型专业学生增加游泳、长跑、郊游、远足、爬山等的项目。
操作型专业。长时间站立和走动,上下肢不断的操作,劳动强度较大,心肺功能和上下肢负担过重,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和上下肢淤血等症状。对576名学生和58名教师对站立型专业学生应增加体育项目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有针对运动型专业学生增加拳击、长跑、定向越野、游泳等的项目。
5.3 专业集群的体育课程实施
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篮球、乒乓球、武术等项目的体育课程,构建不同专业集群的体育教学公共教育平台,按照课程标准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发挥体育社团在“延伸体育课堂教学、补充课外体育活动、规范校内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等五个方面的作用。实现教师辅导骨干、骨干辅导大众的分层辅导效果,达到普及与提高并存的结果。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的形式完善体育社团建设,形成完善的校内体育竞赛新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率,使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结合工作岗位所需要身体机能开展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养成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机能的习惯。
5.4 不同专业集群的体育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教师比较了解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最清楚课程评价应评价哪些内容,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应该由体育教师自己制定,不仅为教师提供发展和创造的空间,还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体育教师应将诊断性评价和定性、定量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形成科学、全面、多元、动态的课程评价体系。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 万一春.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81-82.
[3] 曾永忠,董伦红.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与实施构想[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04).
[4] 沙茜.天津市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的比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
[5] 干磨昊.关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