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2018-02-25刘建军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

刘建军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分支,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1]。由于自然地理学是学生认识和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先导课程,系统介绍了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所以在地理学各专业(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以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等相关专业都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开设。

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化,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话题。蔡运龙指出,高校地理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都需要创新[2]。杨达源认为,现在的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已不是培养“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培养为国富民强多作贡献的建设者[3]。从各方面来看,自然地理教学改革不仅是现实社会需要,也是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践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自然地理学在高校很多专业都在开设,由于课程所属的学科专业不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导致其不可能像中小学课程那样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高校仍称为教学大纲)。但近年来基础教育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教学目标,对高校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4]。这三个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强调学生要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目标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高校课堂现状看,自然地理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现象仍很突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以后,只是简单接受了各种知识的结果,而对知识的获得方法及获得过程并未涉及,不能独立地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校地理教学的目标,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让他们成为真正有地理素养、有后续发展能力的合格公民,在碰到一些实际问题时,能用地理的思维思考问题,地理的观点看待问题,地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都是与地理学科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

今后,教师应改变偏重于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做法,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加强。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现象、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接受型学习向探究型学习转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从而体现自然地理课程的多重价值和教育功能。

二、根据专业需要和课程特点,选取和补充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就是回答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明确教学内容讲授的广度、深度以及构建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同的专业,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教师要从各方实际出发,构建科学、系统的课堂教学内容。

1.根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开设自然地理学的专业不同,即使使用同样一本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也会有所不同。自然地理内容繁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很难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讲授,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和专业的需要,在内容选择和重难点把握上做到有的放矢。对专业有用、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要多安排一些课时进行细讲,其它关联性不大的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看,由于城乡规划与水文、地貌、土地等要素关系密切,要把这些章节作为重点内容讲解。在讲地貌这一章时,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作为重点进行详细讲解,风沙地貌、黄土地貌进行一般讲解,而冰川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火山地貌由于与专业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不讲或做大致介绍。

2.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自然地理知识宽广繁杂,前后左右知识点联系紧密,加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又多是理科出身,这种跨越让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老师通过一学期的讲授很难让学生在知识上达到一定深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知识的编排应先从概括性的知识开始,逐步细化以使其概括性逐渐降低、内容逐步详尽,综合贯通使得知识形成稳定的整体结构。因此,教师应以让学生构建自然地理基本知识结构为主,主要是知识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绪论”的讲解,知道该课程主要有哪几块内容,每块内容下面又有哪些主要内容。其次,分章节讲授时,要把各章节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给学生讲透,并按一定逻辑关系把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建立知识联系。

3.补充学科前沿知识

当今科学知识更新速度一日千里,自然地理研究新成果不断出现,新观点、新理论不断刷新着人类已有的认知。由于自然地理教材改版具有周期性,不可能及时把这些新成果引入教材。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科研和了解,及时把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以“3S”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但在自然地理中“3S”技术有哪些应用、如何应用呢?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把这些进展融入课堂。

4.结合行业实践进行教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城市规划中不管从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方法都离不开自然地理学综合系统知识的指导[5],自然地理知识在该行业中有哪些应用,用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如何应用到规划实践中,都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实际,也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楼间距是房产开发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楼间距的大小直接影响房屋的采光、通风、视线等条件。教师在讲太阳高度角时就可以以“楼间距”为专题,结合国家对楼间距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如何计算、设计楼间距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对楼间距有个系统的了解。

三、结合课堂和生活实际,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来选择方法,最终成功地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教师应根据课程实际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由于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繁杂,通过系统讲授的方法又能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许多老师习惯于采用此法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法虽然具有“短、平、快”的优点,但势必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课堂上应灵活多样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讨论法都是自然地理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讨论法为例,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讲授后,可以拿出一个课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布置1-2个综合性强或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或查找课外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发言,把讨论结果反馈给学生。

2.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自然地理有着丰富、生动的生活现实和背景。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6]。作为一门与生活环境联系紧密的课程,自然地理教学尽可能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在教学中引入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去解释自然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如在讲授锋面天气系统时,就可以以贵州“天无三日晴”为例,让学生知道这种天气与冬季滞留于云贵高原的昆明准静止锋有关。而贵州大部分地区位于冷空气一侧,气温较低,导致连续的阴雨天气,因而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讲授喀斯特地貌知识时,可以结合贵州省降水充沛但很多地区缺水的特征,来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合理搭配教学手段

地理教学手段是指地理教学用具及其使用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教具为媒介,教师的讲解更生动细致,表情、语言、动作都可以感染学生,师生沟通也更频繁一些,但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去板书,而且很多需要现场演示的教学内容也无法进行。现代多媒体手段优点是短时间内传达的信息量大,能直观形象地演示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但过度使用容易陷入“人机”对话的尴尬局面。在多媒体手段和传统授课手段各有优缺点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偏袒哪一种授课方式,应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授课手段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把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手段,用于演示图片、视频或纲要性内容,而在讲解概念、理论、原理等理解性内容时以传统手段为主,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达到更完美的教学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形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也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好的学科[7]。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也应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和创新。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重要的实习形式。实习过程多是教师先讲解,学生再进行观察和描述,回来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与课堂上的讲授法本质上没有差别。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野外实践能力,自然地理实习中应强调学生对实习内容和实践方法的主动探究学习[8],由教师向学生说明实习目的和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2.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让学生参与科学项目研究、举行学科知识竞赛、利用假期开展调查等,都是扩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的有效形式。比如,家乡是学生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可以说对家乡再熟悉不过了,但学生对于家乡的认识未必那样理性和深刻。自然地理课程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在假期对家乡进行自然地理调查,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了解家乡,通过亲身实践增进对家乡的认识。

五、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提升考试考核效果

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上,既应重视终结式评价,也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改变期末成绩在总成绩占比过大的状况,采用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1.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评价

首先,从形式看,高校一般每学期只有一次考试,期末成绩一般占到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不仅所占比重低,而且主要有作业和提问两种形式。故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力度,采用课堂讨论、小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对学生开展综合评价,同时压缩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其次,还要注重考核形式的效果,如布置作业,不要布置那些有现成答案的题目,要布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查阅资料后才能完成的题目。在课堂上,教师应改变下节课提问上节课内容的习惯,可在上课前预设教学目标,授课结束时就进行当堂提问,及时发现本次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尽快检验本次课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

2.提高期末考试的效果

期末考试作为重要的评价考试,从命题来看,教师出题往往偏重于死记硬背的内容,课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划定的范围和重点,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以致于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成为目前大学生学习状况的真实写照[8]。在题型设计上,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和简答等客观性试题比重大,而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案例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题目比重太低,教师应在题型多样化和能力考查方面多下工夫。

[1]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蔡运龙.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9(9):8-12.

[3]杨达源.大学“自然地理学”紧系“民生”的教学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8(5):41-43.

[4]梁玉珍.三维目标视野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1(9):136-137.

[5]梁美霞.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研究 [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2):133-138.

[6]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蔡运龙.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4-10.

[8]黄贵明.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与思考[J].地理教育,2015(8):55-56.

[9]张金标,邵露.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7(12):39-40.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