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用好部编教材
——以部编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语文》一年级下册为例

2018-02-25梁好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培智教学内容

● 梁好

2017年起,经教育部审定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语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部编《生活语文》编排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文质兼美,更加贴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切合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体现生活语文的学科特性,对于推进培智学校语文课程改革、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应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也是培智学校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生活语文课程应使培智学校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具有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由此可见,生活语文的学科功能较普校语文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加立体,不仅要承载提高培智学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功能,而且需要发展培智学校学生思维、补偿思维发展滞后的缺陷,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为培智学校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搭建桥梁,使之获得最基本的适应性技能,达成融入主流社会的目标。生活语文课程功能立体化特点,决定着生活语文教学也应是立体而多样的,要兼顾培智学校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差异,从而实现课程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培智学校教师如何用好部编教材呢?本文结合部编《生活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实际,谈谈个人认识。

一、重组教材,强化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2]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却非课程的全部,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决定着培智语文课程建设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与自主性。部编《生活语文》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编写,将新课标设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文本化与具体化。但是,培智语文课程教学却非“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应然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对教材重组、改造、发挥、拓展、延伸、完善的过程,语文教材仅仅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起点,至于教师选择何种方式走、走到哪里,却有不同的路径与结果呈现。因而,重组教材、科学划分教学目标、着力完成教材向课程的转变是培智学校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素养。

部编《生活语文》编排逻辑清晰,以一年级下册为例,基本按主体教学内容以及“我会听、我会读、我会说、我会认、我会写”这5个环节安排,严格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教育目标。教材编排的各个环节就是培智学校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是需要教师全面完成的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操作层面,这些教学任务却并不是按部就班、依序而行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交叉、循环推进的。这就需要教师巧妙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统一教材到多样化教学安排的转变,完成封闭教学向个性化课程设计的推进。

如在第12课《花草树木》的教学中,教材主体教学内容呈现的是一幅图片,图片中是一处公园,公园里有花草树木以及两位在交谈的小同学,花园里有一个标示牌,牌子上写着“爱护花草树木”,图片下方有三个生词“小花、小草、大树”,还有一个生字“大”。主体教学内容反映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一是认识“小花”“小草”“大树”,会读这三个词语;二是会认“大”“小”两个字,会写生字“大”;三是结合场景说词语、句子,学习简单的对话与交流;四是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教育。这四个教学目标渗透在主体教学内容之中,又分别通过主体教学内容之后的“我会听、我会读、我会说、我会认、我会写”五个板块予以强化与深入。主体教学内容之后的五个板块,既是主体教学内容的分目标,又是主体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提示。教学中四个教学目标不可能同时完成,教师应当科学划分,有效整合。如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可以框定在“小花”“小草”上。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读“小花”“小草”;二是结合场景说词语、句子,进行“我们要爱护( )”的句式训练;三是渗透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教育。教学围绕这三个目标,整合教材资源,实现跨板块教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词、认词、说话,完成从学词、认词再到说话的层层推进。这样的教材重组与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更能体现生活语文的特点,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适切性。

二、巧设情境,增强生活语文的趣味性

与普通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感觉的感受性比较低,知觉速度缓慢,感觉统合性失调,且知识迁移能力较弱[3],大都没有主动使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不强[4]。这就要求生活语文教学讲求更多的趣味性与艺术性,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培智学校学生的感知觉,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与教师有效互动,与同学积极对话,与课堂全面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任务,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相应的情境创设,激活培智学校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找到教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共鸣的琴弦,让培智学校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语文。

(一)创设实景情境,引入生活世界

培智学校学生智力发展迟滞、感知觉主动性不强,教师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不能呆滞刻板。要注重直观性感受,创设实景情境,以更有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参与。如第12课《花草树木》,结合场景说词语、句子环节,仅仅通过图片呈现的方式,学生感受理解不深,感觉刺激不够,现场画面感不强,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予以呈现。课前录制学生公园摘花、护花的实景视频,课上播放,让学生判断对与错,并结合视频资料,进行说话训练,教学效果明显较平面的图片讲解有效得多。

(二)创设动画情境,引入童话世界

动画片是培智学校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在生活语文教学中设置动画情境,将动画片中的人物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第3课《小书包》,课堂导入可以设置小猪佩奇背着书包去上学的画面。然后,教师适时引导:“佩奇背上漂亮书包去上学,她可高兴哩。咦?书包里好像还有礼物呢。谁愿意来摇一摇摸一摸呢?”接着让学生佩戴不同的动漫头饰进行摸实物游戏,学生学习热情便被迅速点燃起来。

(三)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活动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更应当强化寓教于乐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快乐自主学习。如第4课《眼耳口鼻》,教师可以创设贴耳朵的游戏情境。教师呈现一张图片,图片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但是小女孩的眼睛和鼻子没有画。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眼睛、鼻子在哪里,并配上相应的贴图,完成图片的二次创作,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词语,练习说话。整堂课围绕着这张图展开教学活动,学生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三、渗透德育,加强语文教育的思想性

新课标指出,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坚持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促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段表述清晰明了地阐述了生活语文加强思想性教育、强化立德树人的重要功用。部编《生活语文》更加突出育人导向,既有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有时代气息的渗透,既遵循学科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在生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因素,通过有效形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深入挖掘,丰富内涵

部编《生活语文》共分为学校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自然与社会4个单元。教材编排从学生自我到周围的环境,囊括学校、家庭、自然与社会各个方面,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虽然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但是,德育内涵丰富,有诸多德育因素与隐性课程目标值得挖掘。如第1课《问好再见》,需要教会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主动与他人问好,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爱同学、主动与他人交往。再如第6课《我会穿衣服》,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穿衣服的技能,养成自己穿衣服的良好生活习惯,渗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立意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此类隐含的德育因素,并依此设计教学,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二)有效渗透,相互融合

德育不是概念化的说教,不是硬性的要求,而是润物无声式的慢慢渗透,随风潜入夜的自然而然。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三维目标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才能让学科德育水到渠成。如第12课《花草树木》,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与结合场景说词语、句子融合在一起,通过相应的实景影像资料,还原常态生活中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参悟其理,不必多言,德育目标已经达成。

(三)积极引导,生活实践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学生在生活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个人良好习惯、与他人相处的方法、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的行为规范,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落实。因而,培智学校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力与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将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的表现纳入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落实生活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目标。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培智教学内容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打造生态课堂践行生活语文?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聋生与培智生同处特校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