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身化作蠹书鱼
——论杨万里藏书活动与藏书诗

2018-02-25周生杰

关键词:藏书家杨万里藏书

周生杰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科举制度逐渐完善,雕版印刷渐次普及,读书风气十分流行……诸种因素交互使然,两宋时期社会上形成了浓厚的藏书风气,举凡读书人大都储备一定数量的藏书,藏书家队伍逐渐成长为社会文化中的一支生力军,呈现出阵容整齐,数量众多的特色。关于宋代藏书家数量,学术界先后有110馀人、128人、400馀人、500馀人等不同说法*清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收两宋藏书家110余人,台湾潘美月《宋代藏书家考》收128人,方建新《宋代私家藏书补录》《北宋私家藏书再补录》《南宋私家藏书再补录》等累计藏书家400余人,而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认为宋代藏书家有500人之多。。宋代藏书家穷其一生,购买、借抄、编纂、校勘、筑楼以贮……为古代典籍的保护和流传做出巨大贡献,是他们保证了古代文化的火种绵延不绝,值得大书特书。而论及宋代藏书家的文化贡献,杨万里实在是一位不能遗忘的人物,从政和诗文创作之暇,他孜孜于典籍编纂、整理和典藏等工作,饱含深情咏歌藏书生活,对藏书事业做出多方面的成就。

一、杨万里藏书来源与特色

“中国私家藏书发展的大起步,实从宋代起,自宋而后,万卷书楼,蜂拥南北,使私家藏书进入兴盛发展的阶段,从而与宫廷官府、书院寺观的藏书鼎足而三,构筑成中国藏书文化活动的新局面。”[1]杨万里的藏书活动即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其藏书来源与特色如下:

(一)藏书来源

绍兴二十年(1150),杨万里中乡举,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历官赣州司户、零陵县丞、知奉新县、临安府教授(未赴)、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广东提刑、尚书礼部员外郎、吏部郎中、兼太子侍读、右司郎中、左司郎中、秘书少监、知筠州、秘书监、江东转运副使等,杨万里辗转各地为官,见识广博,结交不俗,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其藏书来源多途的保证。

1.得自家传

杨家祖上为名门望族,世代书香,因此,读书、藏书的种子不绝。但是,父亲杨芾仕途中绝,家境衰落。杨万里八岁时,母亲因病过世,本来就十分贫寒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好在父亲杨芾不坠青云之志,他“性简约,闲居,祓书策,躬汗庭堂”[2]88。因为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杨芾毕生从事读书和教书事业,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诗文字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对《易经》有较深的研究,并在诗歌创作方面较有影响,时人给以“诗句典实,可以观学问之富”[3]卷十九《题杨文卿诗卷》的评价。此外,他酷爱购书和藏书,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多方求购、借抄,积十多年,“忍饥寒以市书,积十年得数千卷”[2]88,成为吉水远近闻名的藏书家。

杨芾十分重视杨万里的文化教育问题,早在杨万里少年时代,他尝指着家中藏书对儿子说:“是圣贤之心具焉,汝盍懋之!”[2]87勉励杨万里广览群籍,努力钻研儒家经典,掌握要旨,融会贯通。幼年困顿生活的磨砺,父亲及时给予的勉励,让年幼的杨万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自少年时即勤奋苦读,有诗歌回忆这段读书生活说:“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4]卷十《夜雨》,544凭借阅读家中丰厚的藏书,再加上先后拜高守道、王庭珪、刘安世、刘廷直、刘才邵等当地文化名人为师,杨万里具有坚实的知识储备,为日后从事学术研究、诗文创作以及藏书工作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编自藏

古人自编文集的现象起源较早,三国魏及南北朝时期时已有文人自编文集,到了唐代,此风更盛,如白居易编《白氏长庆集》,元稹编《元氏长庆集》,刘禹锡编《刘氏集略》等,对典籍的保存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文集成为后世文人书斋不可或缺的藏书。宋代版刻普及,印刷便捷,文人自编文集比比皆是,如欧阳修、苏轼、陆游等,所编文集甫一问世,即受各界欢迎,多次雕印,各家争藏。杨万里也一样,时人称“杨诚斋诗,一官一集,每一集必变”[5]卷三十四,2435,种类多样的自编文集是杨万里藏书的一个重要来源。

杨万里最早所编之集为《荆溪集》。淳熙六年(1179)二月,杨万里编《荆溪集》成,《序》称:“(戊戌)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余合符而去。试汇其稿,凡十有四月,而得诗四百九十二首。予也未敢出以示人也。”[4]卷八十《诚斋荆溪集序》,3260七年以后,淳熙十三年(1186),60岁时的杨万里序《南海诗集》说:“自壬午至今凡二千一百馀首,曰《江湖集》,曰《荆溪集》,曰《西归集》,曰《南海集》,曰《朝天集》。”[4]卷八十《诚斋南海诗集序》,3263可知其自编之集已有多种。杨万里十分珍爱自编文集,每到一处即携带同行,并时加润色,遇有同好索求,即举以相赠。

杨万里去世后,其子杨长孺将乃父作品汇总编为《诚斋集》133卷,其中诗42卷、赋3卷、文87卷、附录1卷。诗歌部分,依年代分编为《江湖集》《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朝天集》《江西道院集》《朝天续集》《江东集》《退休集》等。

3.友朋馈赠

元人吴澄说:“宋三百年间,锓板成市,板本布满天下,而中秘所储,莫不家藏而人有。”[6]卷十九《赠鬻书人杨良辅序》可知宋代雕版流行,民间藏书之便利。雕版普及,代替了手抄,书籍以成百成千的倍数增长,且价格低廉,普通人家亦有能力收藏。另一方面,雕版流行,新编文集及时付梓,藏书家之间互相馈赠,成为藏书来源之一。杨万里藏书中就有大量来自友朋馈赠之作。

有馈赠皇上御书墨宝者。如淳熙九年(1182)六月,杨万里得范成大寄来孝宗御书“石湖”两字碑本,遂作《圣笔石湖大字歌》,序中说:

淳熙圣人锡宴临遣端明殿学士参政臣范成大居守金陵,觞次肆笔作“石湖”二大字赐之,以宠其行。臣范成大刻石,以碑本分似小臣杨万里,敢拜手稽首,敬赋长句。[4]卷十八《圣笔石湖大字歌》,983

有赠经学典籍者。庆元六年(1200)春,76岁的杨万里在吉水老家,得到好友袁枢寄来《易解》一书。袁枢即《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于史学研究多有创见,于经学亦有著述,史载其“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7]11936,赠给杨万里的《易解》即《易传解义》,惜该书亡佚不传[4]卷六十七《答袁机仲寄示易解书》,2868。其实杨万里本人也是《易》学专家,受父亲《易》学及袁枢馈赠《易解》影响,杨万里撰写《诚斋易传》,在书中,杨万里采取“援史入易”的方法,通过总结历史治乱经验来解释易道,形成极富特色的史事易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杨万里的学术成就是奠定在丰富的藏书基础上的。

有馈赠史书者。如绍熙二年(1191),好友京镗寄来《通鉴》《唐书》二书,杨万里《答蜀帅刘尚书》说:“某顷在金陵,京丈是时帅蜀,以《通鉴》《唐书》为寄”[4]卷一百零八,4104。京镗为南宋著名词人,曾任丞相职,淳熙十五年(1188)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卒后杨万里为其撰写墓志铭。宋代巴蜀刻书繁荣,官刻和私刻极为发达,多种大书于此上板,《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皆在这里雕版印行,京镗所馈两书当为蜀刻本。

有馈赠类书者。如嘉泰元年(1201)六月,蜀帅刘德秀遣骑赠《太平御览》一套。杨万里感激万分,先后有诗歌和书信致谢。诗《谢蜀帅刘仲洪尚书龙学遣骑诒书之惠》说:

紫衣军将打门来,云锦书从锦水回。个是国西天一柱,早归斗下位三能。致身将相黑头在,怜我渔樵青眼开。旧日雪山寒刮骨,秪今移取上春台。[4]卷三十九,2088

《答蜀帅刘尚书》说:“《太平御览》之书,畴昔闻名,何尝梦见,此惠尤不赀也。方当问龙乞水,洗开病眼,晴窗棐几,时展一编,便如见谏议面也。”[4]卷一百零八,4104按,《太平御览》乃宋太宗时期李昉等人所编,1000卷,55类,体例周详,参考2800多种古书,该书编成后,所采古籍亡佚十之八九,向有“类书之冠”的美誉。该书编纂后,由于内容过大,直到南宋才有福建和四川两个刻本,藏书家收藏极为不易,故刘德秀之赠,让杨万里急切捧读,“问龙乞水,洗开病眼,晴窗棐几,时展一编”,奉之为藏书瑰宝。

馈赠最多的是文集。如淳熙八年(1181)二月初,杨万里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福建茶使吴飞英送来东坡新集,杨万里喜不自禁,作《谢福建茶使吴德华送东坡新集》,诗中有句说:“故人远送东坡集,旧书避席皆让渠。”[4]卷十六,800道出对获赠东坡集的兴奋之情。淳熙十四年(1187)九月四日,好友朱軧惠其父《潜山诗集》并赠诗与杨万里。淳熙十五年(1188)三月一日,浙江东阳好友曹冠送《双溪集》。庆元四年(1198)七月,黄景说寄来长笺及丁稿新诗。在杨万里所收到的友人赠书中,庆元五年(1199)七月临江守王所赠《三孔集》最为代表。《三孔集》又名《清江三孔集》,为江西新喻孔文仲及其弟武仲、平仲之诗文合集,孔氏三兄弟名重当时,可以与苏轼、苏辙兄弟齐名,但到南宋中期,三兄弟的作品罕见流传,庆元四年(1198),知临江府,遂博访遗文,得文仲2卷、武仲7卷、平仲21卷,参订刻梓,明年蒇事,此即庆元五年(1199)临江刻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40卷,王还特地请周必大为此书撰序[注]参阅王岚:《三孔集主要版本考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第39-42页。,并在第一时间将新刻文集赠给杨万里,可谓至重至宝。

当然,杨万里在收受友人赠书后,也礼尚往来,多次将自己的文集赠予他人。如淳熙十四年(1187)四月十七日,张鎡索近诗,杨万里以《南海》《朝天》两集示之;绍熙元年(1190)四月九日,以《朝天续集》《江西道院集》《朝天集》赠刘光祖炳先;绍熙二年(1191)十一月,送《江东集》与王蔺;庆元三年(1197)正月初一日,致书答章森,赠近诗一编,等等,不一而足。

(二)藏书特色

杨万里藏书来源多途,但遗憾的是,囿于史料记载,难以确知其藏书总量。不过,与杨万里交游密切的陆游、尤袤藏书数量都非常可观。陆游诗歌《雨后凉极料简箧中旧书有感》说:“区区朴学老自信,要与万卷归林庐。”[8]可知其藏书至少在万卷以上。而尤袤编有《遂初堂书目》一卷,分经为9门,史为18门,子为12门,集为5门,除遂初堂外,还建有万卷楼,其藏书量何啻万卷?杨万里仕宦多年,家境亦饶,且酷爱藏书,于情于理,其藏书量在万卷之上总不为过。

其藏书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四部皆备。父亲杨芾以教书为生,所授学业服务科举,而以经史为主,故其“数千卷”藏书当以经史为主,这批藏书传到杨万里手上,成为其日后藏书的基础。上述所论得自友朋馈赠的典籍中,亦四部皆备,可知杨万里一如当时众多藏书家,对于各类典籍皆不排斥,兼容并包。

二是多藏《易》学书籍。乃父杨芾精通《易》学,藏书中《易》类想必非常可观。受父亲影响,杨万里也潜心研究,精于《易》学,并著有《诚斋易传》20卷,以史证《易》,在《易》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以此可知其藏书中《易》类当为显著特色。

三是以文集为主。杨万里喜爱诗文集,与其诗文创作生活息息相关,为丰富创作,他既需要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也需要借鉴前人或者同时人的经验,因而藏书中文集最多。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宋代佛教文化兴盛,佛藏有几次雕版,普通士人阅读和收藏佛经较为容易,且多位学者一生信佛。但杨万里对于佛经却了不经意,未见史料记载其有收藏佛经事,他曾在《石泉寺经藏记》中记载好友萧民望,由于“颇嗜蓄佛书,新作一经藏於石泉寺,以储之”,但至于自己,则称:“予不知佛书,且不解福田利益事也;所知者儒书尔。”[4]卷七十二,3017—3018可知杨万里对于佛老之书十分排斥,其所推崇的是儒家学派,故藏书一以儒家典籍为主。

二、杨万里藏书活动

杨万里一生拥有大量藏书,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更可贵的是他还参与与藏书有关的活动,多方面充实藏书家角色。

(一)管理朝廷藏书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杨万里被任命为秘书少监,开始一段管理宫廷藏书的生活。北宋仁宗改制后设立秘书省,管理典籍,编修国史,并从事天文观测以及编制历书等工作,其主官为秘书监,副职是少监,以下还有丞、编修、著作郎、佐郎等中层官员。秘书监为正四品,少监则为从五品。《秘书少监告词》对这个新职位的工作性质有交代:

敕朝请郎、守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赐绯鱼袋杨万里,图书所萃,英俊所躔,号群玉府,为之领袖,必以英儒。尔博古通经,士林翘楚,外官朝迹,具著劳能,公府枢庭,蔼有问誉,贰于芸省,亶谓殊迁,班峻地严,职闲心佚,对兹新渥,懋尔远图。可特授秘书少监。[4]卷一百三十三,5127

朝廷也是看中杨万里“博古通经”的才华,才安排其执掌“图书所萃”的秘书监,一方面管理朝廷典籍,另一方面编修国史,为朝政服务。但是,杨万里在这个职位上待的时间并不长,“(淳熙)十四年十月除(秘书少监),十五年四月与郡”[注]原载《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七,转引自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369-370页。,前后也就是半年左右时间,因而无从知晓其管理图书时所做的具体工作。

(二)兴建多处藏书斋

古代私家建楼(室、斋、阁、堂)藏书的历史十分悠久,晋王嘉《拾遗记》载,曹曾藏书垂万馀卷,“及世乱,家家焚庐,曾虑先文湮没,乃积石为仓以藏书”[9]。根据文意,可知“积石为仓”即用石头建造的藏书室,主要目的在于防火。唐代私家藏书有楼,见于史书,但规制多不可考。到了宋代,随着雕版印刷业兴盛,私家藏书逐渐增多,许多藏书家都专门建有自己的藏书处,这个时期的藏书家多有为藏书处命名者,如司马光的读书堂、欧阳修的六一堂、刘式的墨庄、田伟的博古堂、范贶的经史阁、徐鹿卿的味书阁、周密的书种堂和志雅堂等。

杨万里一生与藏书为伴,亦于多地兴建专门斋房用于读书藏书,可考者有如下几处:

1.松下斋

松下斋为杨万里早年的读书和藏书斋。丧母后,杨万里生活十分困顿,但在父亲的教育下,他苦读经典,渴望功名。诗作《夜雨》称:“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4]544可知松下斋为杨万里较早的藏书斋。其时杨万里从乡先生高守道学,据此推测“松下斋”当在家乡吉安。

2.诚斋

杨万里非常景仰张浚其人其学,绍兴三十年(1160),34岁的他终于因张浚之子张栻介绍,得以亲见。《宋史》本传载:“(杨万里)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7]12863可知“诚斋”之意典出“正心诚意”,为张浚所赐。

杨万里名藏书斋为“诚斋”,一时传为佳话,绍兴三十一年(1161),大学者胡铨谪居衡州(今湖南衡阳),应杨万里之邀,撰写《诚斋记》,其中说:

绍兴戊寅(1158),丞零陵,乞言于大丞相魏国公以键其志,公报以正心诚意之说,则又喟曰:“夫与天地相似者,非诚矣乎?公以是期吾,吾其敢不力!”乃揭其藏修之斋而属予记之。[注](宋)胡铨:《胡澹庵先生文集》卷十八《诚斋记》,转引自萧东海《杨万里年谱》,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51页。

3.钓雪舟斋

乾道四年(1175)十二月,49岁的杨万里在家乡吉水修筑钓雪舟斋,供读书藏书之用。其《钓雪舟倦睡》序称:“予作一小斋,状似舟,名以钓雪舟斋。予读书其间,倦睡,忽一风入户,撩瓶底梅花极香,惊觉,得绝句。”[4]396此外,杨万里还有《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幽居三咏·钓雪舟》等诗,多方记载在钓雪舟斋中读书藏书活动。

4.怀古堂

杨万里有诗《雨后清晓梳头,读书怀古堂》说:“虫响余霄寂,荷妆赴晓鲜。梳头花雾里,照水柳风前。旧雨仍今雨,新年胜故年。登城有佳眺,秋稼正连天。”[4]卷十,525可知“怀古堂”为其读书藏书斋之一。该诗出自《荆溪集》,而《荆溪集》所收诗歌为杨万里任官荆溪(今常州)时所作,故可推知怀古堂当在常州府治。

5.卧治斋

亦在常州官衙内。杨万里有诗《卧治斋夜坐》:“今年一雪遍江淮,半月晴光冻不开。孤坐郡斋人寂寂,一枝红烛两瓶梅。”[4]卷十一,595诗中明白指出卧治斋即“郡斋”,郡斋为古代郡守起居处。杨万里还有诗《卧治斋晚坐》,其中有句云:“信手取诗卷,细哦三数章。”[4]卷九,503明白无误地指出斋内藏有大量“诗卷”。

当然,上述所考杨万里藏书斋,有的为实有之所,有的或为杨万里杜撰之书斋名。“古代私人藏书楼为数众多,深入考察,其中却有‘实构’与‘虚拟’两种情况。所谓‘虚拟’,即虽有藏书楼的专号,而实际上并非真的专构楼堂以庋藏书籍。”[10]虚拟藏书斋反映出古人对于典籍的尊重之心,以及藏书者热爱读书,一心向学的心理,这是自古以来藏书家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需要积极看待。

(三)撰写藏书记

兴建书斋藏书外,杨万里还撰文专述藏书之事,此类文章最为代表的有三篇:

一是《石泉寺经藏记》。该文作于淳熙三年(1176),时杨万里50岁。文章说:

下泳萧民望,甚贤而喜士,尤嗜蓄书,发粟散廪而饔飧六经,捐金抵璧而珠玉百氏。每鬻书者持一书至,必倍其估以取之;不可,则三之;又不可,则五之:必取乃已。蓄之多而不餍,老而不衰也。以故其子弟皆好学,不惟其子弟,其乡人皆好学。士之自安福而南者,走百里必曰:“我将见民望。”自永新而北者,走百里亦曰:“我将见民望。” ……[4]卷七十二,3017

文中的萧民望为庐陵下泳人,家境殷实,喜与士人交,有藏书癖,藏书楼名齐云楼,免费向当地士子开放,极大推动了当地的读书风气,不仅其家人子弟好学,乡人子弟亦多好学之士,方圆百里行途络绎不绝者,多往来石泉寺借阅藏书者。杨万里少年时期曾随父至萧民望家齐云楼拜访,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多年后,萧民望托人告诉杨万里,他新作一经藏于石泉寺,希望与喜欢佛学的人一同研治,本文即为此而作。

二是《益斋藏书目序》。《益斋藏书目》是尤袤藏书目录,“尤梁溪延之,博洽工文,与杨诚斋为金石交。淳熙中,诚斋为秘书监,延之为太常卿,又同为清宫寮寀,无日不相从。”[4]卷三十四,2431淳熙四年(1171),51岁的杨万里在常州任上,是年六月,尤袤来访,二人诗酒唱和,赋诗志快。尤袤将其藏书目稿呈杨万里寓目,杨读罢欣然,为之作《益斋藏书目序》。序称:

延之于书靡不观,观书靡不记。至于字画之丛残,月日之穿漏,历历举之无竭,听之无疲也。延之每公退,则闭户谢客,日计手抄若干古书。其子弟亦抄书,不惟延之手抄而已也;其诸女亦抄书,不惟子弟抄书而已也。今年予出守毗陵,盖延之之州里也。延之持淮南使者之节而归,一日入郛访予,予与之秉烛夜语,问其闲居何为,则曰:“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当金石琴瑟也。”……[4]卷七十八,3200,3202

杨万里与尤袤同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二人交往甚密,于仕宦经历、诗歌创作、文集编纂和藏书保护等方面有着共同旨趣。尤袤将家藏书目稿(定稿曰《遂初堂书目》)率先呈送给杨万里,这是基于对杨万里在藏书学识方面的信任,而尤为重要的是,《益斋藏书目序》也是研究尤袤藏书事迹和目录学思想最原始的史料,文献价值极高。

三是《兴崇院经藏记》。淳熙六年(1179),53岁的杨万里从常州任上卸任归乡,渡过一段闲暇时光,十二月三日创作《兴崇院经藏记》,文中说:

安福县南出为十里者,有地曰邬村。有寺岿然者,兴崇院也,作于治平丙午。至宣和甲辰而火,释守通者再作之。至建炎又庚戌又火,释延贽与惠崇者又作之。……释海璿与其徒蕴贤、蕴淮计曰:‘有寺百年而无经一卷,非不耒而农,不书而士乎?蔬其腹、衲其躯焉而已矣。吾徒藉弟令自窳自懵,靡腼靡忸其若后之敏慧秀辩、求心问性者何?’于是倾囊之赢,劝里之侠,得钱如干。蕴贤乃杖竹屦草,风饪露寐,走二千里至福唐,市经于开元寺以归。为卷者五千四十有八,为匦者数十百。承以耦轮,帱以崇殿,金碧炜烨,丹漆可鉴,龙光神威,森然欲动,鼓舞甿庶,罔不尊礼。教所应有,彪列明备……[4]卷七十八,3030—3031

杨万里此文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大藏经》作为佛教文献总汇对于宋代各地佛教寺院有着很大的诱惑,就连安福县一个很小的寺院都愿倾尽全力置办。此外,杨万里还在文中借僧人口吻说:“释能以无经为怍,固不如士之以书而入官,以官而捐书。释能倾赀以市经,固不如士之以身而殉货,以货而殉色。释能辛勤千里而求经,固不如士之重研以附炎,奔命以死权。”[4]卷七十八,3030—3031委婉表达出对“真禅宗”的推崇和对世风的不满。前文说过,杨万里藏书中极少佛经,但与其赞赏释子倾赀财以购买佛经的奉献精神并不违背。

三、杨万里诗咏藏书

诗咏藏书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陈江总《诒孔中丞奂诗》称:“借问藏书处,唯君故人在。”[11]这是“藏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诗中。此后,隋朝李巨仁《登名山篇》、唐朝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等,皆将藏书入诗,藏书诗创作缓慢发展。但是,作为古代藏书诗创作的初始期,魏晋至隋唐还没有形成蔚然成风的创作局面,藏书诗普及而颇具影响力的创作时期是在宋代以后。宋代雕版印刷流行之后,印本书籍渐多,为藏书之家提供了更多的文献来源,私家藏书更为普遍,相应地,宋人藏书诗亦大量涌现,著名诗人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皆创作相关诗作,进一步丰富了古代诗歌内涵和藏书内涵,是藏书文学发展繁荣的标志[注]参见拙作《宋代藏书诗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3期。。杨万里也一样,这位诗歌创作数量高居宋代榜首的大诗人,因缘于长期的藏书生活,而在诗歌中大量吟咏藏书。

(一)咏读书、藏书生活

杨万里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这不但在于其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更在于他每到一处便以书为伴,勤于读、藏。淳熙元年(1174)夏,诗人回到家乡吉水等待补官,过着短暂的清闲生活,《山居》一诗描写的正是其悠闲的读书藏书生活:

鬓秃犹云少,书多却道穷。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幽梦时能忆,闲题底要工。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4]卷六,386

“书多却道穷”是说他在闲暇的时光将大部分藏书尽皆读过,可见其读书之勤。淳熙八年(1181)二月初,杨万里时提举广东常平茶盐,随身携带既无金银,也无美姝,仅以藏书相随,在《福建茶使吴德华送东坡新集》一诗中咏乐此不疲的读书藏书生活说:

黄金白璧明月珠,清歌妙舞倾城姝。他家都有侬家无,却有四璧环相如。此外更有一床书,不堪自饱蠹鱼故。[4]卷十六,800

“他家”有黄金美女,而自家仅有“一床书”,但就是这一床书,足以让杨万里精神上十分富足。北宋宰相庞籍在《退老自述》诗中写道:“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注]庞籍诗句见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尚成,钟振振校点),与宋何薳《春渚纪闻》合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3页。意思是说,掌握万卷图书的一介寒儒比占有万顷良田的宰相更为富有。杨万里很好地领悟这句诗之本旨。

杨万里还在《和罗巨济山居十咏》其三写到:

只拥千卷书,何须屋万间。新堂傍溪水,大字署蓬山。恰有乘风客,来分半日闲。自煎虾蟹眼,同沦鹧鸪斑。[4]卷四,251

“只拥千卷书,何须屋万间”,杨万里胸襟坦荡,认为只需拥有图书千卷就是人生莫大的幸福,根本不需要去拥有华屋万间,这就叫“拥书万卷不言贫”[12],道出了千百年来藏书家们的共同心声。

开禧元年(1205)七月,79岁高龄的杨万里依然苦读不倦,其《夜读诗卷》说:

幽屏元无痕,清愁不自任。两窗两横卷,一读一沾襟。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病来谢杯杓,吟罢重长吟。[4]卷四十二,2242

晚年多病,不能畅饮,他就用读书来打发寂寞的时光,书成为其晚景生活最重要内容。杨万里还有专咏某部藏书的诗作,如《读白氏长庆集》《读笠泽丛书》《读汉书二首》,等等,对所读典籍有真切的体悟,诗歌一般轻巧活泼,体现出“诚斋体”诙谐幽默的特征。

(二)咏藏书楼、藏书家

古人兴建藏书楼十分讲究地理位置和建筑构造,这样做的目的从实用角度说利于防火防潮,而从美学角度看,则使藏书楼成为宅院(或园林)建筑中的一处亮点,赋予其最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之故,自藏书楼流行开来,即有大量诗人咏歌之。杨万里自己修筑多处藏书楼,也时常参观友朋书斋,因而诗歌中多有对于藏书楼的关注。

一是描写藏书楼景观。如乾道元年(1165)七月,杨万里创作《题周鲠臣浩斋》说:

浩翁曲肱一浩斋,焉吞廊庙与蒿莱。此翁定复死不死,旧斋又新有贤子。斋前种树初如椽,如今过云欲造天。作人谁无半点气,草动风惊便心醉。回山倒海不关身,古人与我各何人。杉溪老人是翁友,拈出问渠渠领否。[4]卷三,148

周鲠臣原名谔,世代为吉水人,“天资端重,雅有趣尚,不肯汩汩自弃”[注](宋)刘才邵:《周鲠臣哀辞并序》,转引自萧东海《杨万里年谱》,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73页。,名书斋为“浩斋”,寓其浩然之气。“斋前种树初如椽,如今过云欲造天”,诗歌对于浩斋的景观描写十分醒目,楼前耸入天际的树木正与书斋名称相吻合。

二是描写藏书楼藏书之富。如淳熙六年(1179)九月,杨万里创作《寄题邵武张汉杰运乾万卷楼》说:

书生都将命亡书,愿身化作蠹书鱼。蠹鱼生得针来大,日啖银钩三万个。书生一腹无十围,经炊史酌不曾饥。君家一编本黄石,积书至今与山齐。玉川搜肠才一半,邺俟插架端无羡。如何万卷楼上人,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4]卷十四,715

张汉杰,南宋福建邵武人,嗜好藏书,所聚甚富,全部庋藏于“万卷楼”中。在宋代,私家藏书动辄万卷者堪称大藏书家。“积书至今与山齐”,张汉杰将自己藏书楼名“万卷楼”,看来名至实归。杨万里还有一首《寄题张钦夫春风楼》:

乐齐先生了张子,独立春风望洙泗。四海无人万古空,咏歌一声满天地。不应东阁胜东山,浮云于渠了不关。只余平生医国手,未忍旁观缩袖间。楼中古书积至半,楼外春江绿如酒。权门得似圣门寒,万波横流独回首。向来沂上瑟声希,由求相顾只心知。至今留取一转语,不吞何咏亦何归。[4]卷四,245

张钦夫即张栻,字敬夫,一字钦夫,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丞相张浚之子。以荫补官,官至荆湖北路安抚使。朱熹弟子,与朱熹、吕祖谦时称“东南三贤”。诗歌中的“春风楼”张栻私家藏书楼,“楼中古书积至半”,可知藏书量之大。

三是描写藏书家在藏书楼中辛勤整理典籍的情形。嘉泰二年(1202)十二月,杨万里创作《题江东刘长元勤有斋》说:

蠹简三更寂,寒灯半点悭。不知门外雪,已失日中山。白壁非愁禹,黄金只铸颜。时来漫拈出,掇取桂枝还。[4]卷四十一,2168

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13]诗歌劝人读书,提倡辛勤,后世人遂多以“勤有”二字名书楼。刘长元也一样,在勤有斋中,他三更苦寒,忙于整理藏书,以至于忘记外面世界。再如《题尤延之右司遂初堂》写到:

漫仕风中絮,归心水上鸥。把茅新结屋,藜杖旧经丘。花底春勾引,灯前夜校雠。何如添我住,二老更风流。[4]卷二十,1034

尤袤一生嗜书,早有“尤书橱”之称。他取东晋孙绰《遂初赋》,作藏书楼名曰“遂初堂”,宋光宗亲书匾额赐之,十分荣耀。于收无所不观,观书无所不记,陆游曾在《尤延之侍郎屡求作遂初堂诗诗未成延之去国因以奉送》诗中描写他的藏书生活是“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遭书围”[8]。杨万里诗描写尤袤深夜校勘典籍的情形,一个爱书至深的藏书家形象跃然纸上。

四、余论

“私家藏书之风,至宋代而大盛。宋初承五代抢攘之后,公家藏书零落,反有赖于私人之藏。加以雕版流行,得书较易,藏书之家,指不胜屈,士大夫以藏书相夸尚,实开后世学者聚书之风。”[14]杨万里生逢其时,在私家藏书风尚下,他自不甘落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各方面的便利条件,为藏书事业做出贡献。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学术界一些有影响的藏书史研究成果,如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潘美月《宋代藏书家考》、李玉安和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梁战和郭群一《历代藏书家辞典》、王河《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等,皆不收杨万里,意味着在藏书学界,研究者历来不把杨万里当作藏书家看待。对此问题,笔者十分不解。

何谓藏书家?学术界一直未有权威的解释,《文献学大辞典》定义为“指私家藏书的主人或于藏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15],而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一则上谕说:“其一人而收藏百种以上者,可称为藏书之家。”[16]无论按照上述哪种说法,杨万里皆符合藏书家的标准。此外,史上许多生平不详,或者姓氏不全者,只因史料有零星的关于其藏书活动的记载,即被归入藏书家序列,如清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为五代以后藏书家共计739人立传,其中宋代藏书家120人,其中有多位生平不详、藏书史实不清者,如南都戚氏、九江陈氏、亳州祁氏、饶州吴氏、信阳王氏、遗经堂主人、濡须秦氏、东平朱氏、莆田李氏和刘氏等,叶氏仅仅依靠史书中只言片语便为之立传,称之为“藏书家”,与他们相比,杨万里可称为卓有成就的藏书大家了。

古代学者文人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所具备的深厚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深入钻研而得,知识的获取离不开藏书,他们一生沉浸于典藏,才能够取得骄人的成就,因此,藏书对每一位学者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反过来,正是因为有诸多学者参与到藏书中去,古代典籍才得以受到更好的保护、整理与流传,更加有益于文化的传承。梳理杨万里藏书成就,还原其藏书家身份,既是对其人在藏书方面所做贡献的尊重,也是有助于对其思想、文学和学术研究做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藏书家杨万里藏书
小池
晓出净慈寺 送林子方
杨万里诗一首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小池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