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2018-02-25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洋北镇中心小学223800
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洋北镇中心小学(223800)
张 生
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探究活动,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与原理,积累相关的探究方法与经验,并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在科学课内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是困难的。因此,在开展科学课教学时,教师要积极思考,开拓其他阵地或变化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经历科学,学习科学知识,开拓第二阵地
科学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之内,而应向课外延伸,向生活拓展。例如,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磁铁》一课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电池等实验器材,学生准备好器材后就会开始“玩”起来。通过“玩”,有些学生就会发现一些科学规律。学生带着这些规律进入课堂学习,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把总结的经验、知识传递分享给其他同学。也有些学生会在“玩”中出现了疑问,带着想探究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这样他们会更加认真地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教学,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都经历了初步的探究过程,对科学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课后,教师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利用电磁铁和已有知识,自由发挥设计一个小玩具。因为有了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学生在“玩”中预习、复习、巩固、应用科学知识,使所学的科学知识深深地烙印在学生脑中。此外,教师还可以开拓第二阵地,让学生去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通过参观、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激发探究热情,为后继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条件。
二、认识科学,掌握科学方法,开启科学思维
科学知识的掌握是基础,但方法的习得与总结更为重要,这是深层次开展科学探究的必要渠道。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授予科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讨与总结,进一步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设计实验的习题,经过教师引导和实践操作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一些设计的规律。例如,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一》一课时,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水、空气、种子数量、光照,不同的条件是温度。实验组是把有绿豆种子的一个盒子放在常温处,对照组是把有绿豆种子的另一个盒子放在冰箱里,实验结论是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经历了实验“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的过程,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实验方法后,那么在接下来的“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设计前,学生不需要任何提示,凭借此前习得的知识和方法可发现绿豆发芽不变的条件是数量、水量、温度和空气,改变的条件是阳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科学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规律,引导学生借用实验器材,设计与讨论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完成验证,最终收获准确的科学概念、形成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当学生面对新内容的探究时,就会沿用“猜想——设计——验证——总结”的探究方法开始新一轮的探究活动。因此,科学方法的指导、科学思维的启迪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习得方法才能举一反三,获取更多的技能与知识。
三、体验科学,提升科学能力,开发科学活动
科学知识与技能不是纸上谈兵的学科,而是服务于生活、为人类造福的一门学科。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科学能力。例如,教学《做一个生态瓶》一课后,为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教师提问:“生态系统有生物,还有非生物,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生态瓶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以已有的知识作支撑,以日常的生活经验做向导,用水族箱等实物进行改造。有了大体的方向和思路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有的学生会结合养金鱼的经验,告诉其他同学自来水中含有氯气,需要在阳光下晾晒后再放入生态瓶,还可以放入水草美化瓶子;也有的学生从安全角度,提示大家河边湿滑,要有家长陪伴才能捞水草……有些提示与经验有道理,但有些却牵强,难以成立。这时教师可出示一些排序题、判断题、选择题让学生甄别,寻找最正确、实用的制作方法与细节。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动手设计、制作生态瓶的过程,感悟了科学概念,学习探索科学的方法,掌握了制作技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增加一些课外小活动、小比赛,使学生有机会去学习、探究与创造。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时进行渗透,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魅力、探索科学的奥秘。唯有这样,学生的科学探索之路才能越走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