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2018-02-25
(青海油田教育管理中心第二小学 甘肃酒泉 735000)
好的课堂犹如投入水中的卵石,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如果提问不当,不仅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反而会压抑学生的才能。因此,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而要精心设计。根据我的经验,课堂提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把握教材重点
当前,“满堂灌”虽不多见,但“满堂问”却屡见不鲜。有位教师教《蛇与庄稼》一课时,仅第一段就一连提出十个问题。提这么多的问题,从教的方面说,教学内容必然繁杂琐碎,既割裂了教材,又淹没了重点;从学的方面说,学生忙于“招架”,势必没有思考余地,无法进行阅读实践。另一位老师把握了重点训练项目,只提出两个问题:1、这一段中哪些句子构成因果关系?哪些事物发生联系?2、本段重点是讲哪两种事物的联系?这两种事物中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文字和内容两方面的联系探究这一段的内容,效果却好得多。提问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就是要在本组、本课训练重点上发问,在教材的难点上发问,在关键词句上发问,在重点内容上发问,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上发问。[1]
二、要落在学生实处
问题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这会使学生索然无味;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听而生畏,无从下手。如教《瀑布》一课,让学生理解“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一诗句,如果问:时时来一阵风,把瀑布吹得怎样?或者问:这里作者是用什么比喻什么的?着显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如果问:这里作者为什么把同一事物比三种形态呢?这又过难,也不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门扉。如果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先让学生回忆《雨》一课中学过的“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等句子,再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站在瀑布脚下,仰望高处,瀑布在崖石上溅起水花被风一吹,会有怎么样的景象,你能把诗句中的比喻具体地说出来吗?学生联系雨景去想象,就不难说出:飞溅的水花被风一吹,像烟一样轻飘飘,像雾一样白蒙蒙,像尘土一样纷纷飞落下来。提问,要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的交接点,紧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多数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不跳又不甘心。为了使每个问题都落到实处,难题可让能力强的学生做答,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浅近的问题,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使他们的思维也处于紧张状态。对于非提不可的难度大的问题,可变换方式,化难为易,也可以提些辅助性问题,还可以做些“垫底”工作。[2]
三、要引进所知过程
提问,不能一味提问那些直接引出结论的问题,要把学生引进所知过程。如教《蛇与庄稼》一课,教师问:课文通过记叙复杂联系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问题只能借学生之口说出课文中的结语。如果问:你能联系各段记述的复杂联系的事例,谈谈自己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的吗?这就把学生引进了具体理解结语的过程。学生谈出的不是概念化的结语,而是具体的理解结语的感受,沟通了各段的联系,对全课亦可融会贯通。当前,多数教师的教学只要结果,其实,重视获得结果的过程,即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则更为重要。因为怎样获得是个动脑筋的过程,而结论是可以死记硬背的。
四、要不断开拓新知
提问,不能只提那些浮在面上的问题,应当抓住认识事物与理解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不断开拓新知,使理解课文达到应有的深度。如教《鸟的天堂》一课,读讲“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如果只问:这一句写出榕树的叶子怎么样?学生只理解这一句写出阳光照耀着的树叶被微风吹得一闪一闪的样子,写树叶生长得很旺盛,这是不够的。还应抓住“似乎”一词,进一步开拓:为什么说每一片树叶上都似乎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联系上句中“展示”一词去想象。这就把学生引入一个求知的新境界:看到那树叶一闪一闪的颤动,好像看到了树叶生长的动态,由于作者把喜爱的感情倾注在榕树的枝叶上,所以觉得榕树在“把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进而引到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样把人们觉察不到的树叶缓慢的生长过程浓缩为可见的生长状态,犹如电影中鲜花开放的特写镜头。静态事物的动态描写手法,使枝茂叶密、生命力旺盛的榕树跃然呈现于读者眼前,强化了表达效果,使文章充满生气。这就使学生对这一句的内容和形式获得了较深刻的理解。
五、要有利于思维定向
学生在阅读中的困难就是不会想,不知朝哪方面想。提问,就是给学生引出一条思索的路子。如果提问含糊不清,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如一位教师教《夜莺的歌声》一课,问学生:《夜莺的歌声》中的“夜莺”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回答:夜莺是一种鸟,叫出的声音非常好听;也可以回答:夜莺是个小男孩,他能用口哨吹出像夜莺鸟叫那样婉转的声音。所以,提问要有一项明确的未知内容:或原因、或结果、或材料、或观点,都要有切实的根据。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不致于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六、要遵循逻辑顺序
提问,不能深一脚浅一脚,混乱,脱节,造成思维中断、倒路。学生的思维是受顺序性作用的,是一环扣一环的,提问就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剥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达到教学任务规定的高度。如一位教师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先后着重提出了五个问题:1、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2、课文写了几次擦火柴?出现了几次幻景?每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看到了那些说明了什么呢?结果呢?3、第三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来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呢?又为什么特别写明她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4、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这些地方怎样感动了你的?5、买火柴的小女孩的死,归根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谈谈想法。第一个问题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第二个问题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小女孩每次划火柴的渴望;第三个问题是以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使她的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启发学生的深思;第四个问题是理解这些细节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它的作用;第五个问题是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爱憎分明。这五个问题,紧扣重点训练项目,难度逐渐加大,思维逐步深入,不失为好的提问。总之,提问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或认识规律,感知、理解、应用;或思维规律,质疑、析疑、解疑;或阅读规律,形式、内容、形式。
总之,做好课堂提问,不仅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情境,还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