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中化学方程式的高效化教学法探讨
2018-02-25
(吉林省农安县第十中学 吉林长春 130200)
相较于基础的初中化学而言,高中化学的学习难度则又上升了不少,而学生却又无法将初高中的化学知识进行完美的衔接、应用,因此导致其在学习化学时感到十分吃力,尤其是在学习方程式之时。所以若想掌握好化学方程式,不仅要求学生有优秀的理解能力、头脑影像再现能力,而且需要教师创新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化学教学课堂的质量。接下来,本文将对高效化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1]
一、方程规律教学法
所谓方程规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化学方程式找出相似点,进行类比找出规律,从而形成高效率的教学课堂。比如,在讲到“单质和氧气的反应”知识点时,教师可事先准备铁、铝、镁等金属材料。教师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铁与氧气的化学反应,之后教师再把金属“铁”放在空气中点燃,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而学生则会看到“铁剧烈燃烧,最终生成黑色固体”的现象,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黑色固体则是“氧化铁”,并写出化学方程式“3Fe+2O2(点燃)=Fe3O4”。其次,教师可提问学生“铝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是什么呢?”并引导学生以“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然,教师亦是将金属铝放置在空气中燃烧,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便会观察到“银白色的铝经燃烧后变成了白色固体”,这时教师再提问学生“白色固体是什么?”学生便会得出正确答案“氧化铝4Al+3O2(点燃)=2Al2O3”。之后的金属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教师可如法炮制。最后,教师可让学生互相讨论“单质与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有何共同点?”,教师可指导学生以生成物“氧化单质”为讨论方向,相信最后学生今后遇到单质与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时,脑海中便会出现“单质+氧气(点燃)==氧化单质”的第一反应。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找化学方程式的规律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2]
二、情景实验教学法
什么样的化学教学法,才能真正吸引到学生的眼球呢?这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该思索的问题。而情景实验教学法,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选择反应现象较为明显的实验,比如咋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的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令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时,应先向学生说明实验室的规定,并告诉其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先将热水煮沸;其次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和溶液;然后继续煮沸直至呈现红褐色现象;最后停止加热。当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在一旁给予指导与建议。当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将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化学反应放置在一起,并让学生思考及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实验成功,而有些同学却实验失败呢?”此时,学生便会提出“热水的温度不够”、“实验操作步骤错了”、“FeCl3溶液不够饱和”等答案,而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答案进行分析。正是因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化学实验,才会对有实验而衍生出的化学方程式:Fe+3H2O(加热)=Fe(OH)3胶体+3H的印象更为深刻,此外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以及结果来记忆化学方程式,如在写反应条件时,便想到热水煮沸既是加热;而在写生成物时,便会想到Fe(OH)3是胶体而不是沉淀,如此一来学生对于Fe(OH)3胶体实验的方程式记忆更为深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师在让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必须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不得选取危险系数高的实验。
三、由易至难教学法
若想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化学方程式知识点,教师便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易到难,由基础到重难点,一步一步合理有序的展开教学,这便是由易至难教学法。比如在讲到“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识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最简单的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是什么?学生便会回答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因此教师便可循序渐进,以最基础的酸碱反应开始讲解。教师应课前准备好相应的试剂与溶液,在教学时便可事先拿出氢氧化钠溶液,之后在溶液中加入无色的酚酞试剂,此时无色酚酞将会逐渐变红,其次教师便可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并振荡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杯子,学生便会观察到当红色褪去时,酸碱溶液正好中和。同时,教师便可让学生根据生成物氯化钠与水写出HCl+NaOH=NaCl+H2O的方程式。待学生能完全掌握这一个“酸碱反应”知识点后,再推出更高难度的H2SO4与Fe(OH)3的化学方程式:3H2SO4+2Fe(OH)3=Fe2(SO4)3+6H20,最后学生便会记忆酸碱中和反应中的,这两个最基本的化学方程式。[3]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路程是漫长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加上高效的教学策略,如充分利用方程规律教学法、情景实验教学法、以及由易至难教学法。让学生从以往的“死记硬背学习法”中解脱出来,通过理解与归纳的方法进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能力、头脑影像再现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