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8-02-25
(盘锦市大洼区东风学校 辽宁盘锦 124200)
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心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把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对促进教学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兴趣可以刺激大脑组织,处理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元素,并探索和创造它们。兴趣是最好的营养和学习的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应也最明显。思维活动是最活跃、最有效的。它能使学习事半功倍。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我想谈谈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体会。[1]
一、类比迁移,对思维的深刻性进行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及逻辑水平。在数学上表现为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索,从简单到复杂的现象中,将事物的本质规律。但是,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很难将知识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不能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2]
1.对学生概括数的能力进行培养
数的概括的核心为数的分解能力。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使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对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及如何组成的进行了解,让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和分解练习。[3]
2.让学生对简单的推理方法进行逐步掌握
针对教材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公式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一个循环到另一个循环的步骤,让学生看到“生动”的思维过程,从而了解2 - 4个乘法公式的可信度,也了解每个乘法公式的形成过程。然后,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强烈模仿特点,允许他们模仿和尝试老师的练习,推导出5 - 6的乘法公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的自主思维逐步发展,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
3.对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进行培养
每一科的教学问题中,都会涉及到结构性问题。加强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定量关系,不受问题具体情节的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度的关键环节。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很多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改变叙述方式而不改变问题的含义,扩大问题的训练,考查问题和自制的实际问题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二、合理联想,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培养
思维敏捷是指一个人在思考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上,它能正确、快速地进行操作,避免了观察问题时的复杂性和简单化,思维过程简单、敏捷。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出发,要求学生具有正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所采用的方法包括:
1.要求学生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学生,应在注意加强其计算正确率的同时,对计算速度进行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以口算的形式练习一次速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若发现错误,应马上进行更正,使全班学生的思维都处在活跃、积极状态。还可开展速算比赛,如比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的时间,让全班学生人人都能对问题进行正确、迅速的思考。
2.教授速算方法
如在对“凑十法”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上,对珠算的长处加以借鉴,教给学生“互补法”,让他们了解到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在计算9+2时,因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经反复训练,教会学生合理联想,考虑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三、加强说意练习,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进行培养
思维逻辑主要体现在遵循逻辑的规律、秩序和基础上。思考问题要有条理、有条理、有条理。思维的载体是语言,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语言控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全面描述思维过程,准确说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用规范、简洁的方式表达语言,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规律性和逻辑性。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靠直观的材料,使所学的知识清晰可见。同时,要使学生获得丰富而准确的感性认识,必须以逻辑语言为指导。最后,大脑用语言去伪存真,分析和综合事物,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实施。小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念,深刻认识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紧迫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不断培养学生在数学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