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错误 生成精彩

2018-02-25浙江台州市仙居县实验小学3173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8期
关键词:总价反比例举例

浙江台州市仙居县实验小学(317300)

课堂上的错误好比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学失误;如果能被教师灵活机智地加以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那么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精彩。

【教学案例】

师生交流探讨六年级下册某习题:“张老师去买六一儿童节礼物,他带的钱按照原价可以买某种溜溜球20个,现在打八折出售,可以多买多少个?”

师(投影出示生1的算式“1-80%=20%,20×20%=4”):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1-80%=20%”表示现在的价格比原来减少了20%,“20×20%=4”表示现在可以多买的个数。

师:用减少的价格乘数量就表示多买的个数,是这样吗?

生1:是啊,价格减少20%,那数量就增加了20%。

师:似乎有几分道理,谁能再补充一下。

生2:只有总价一定,数量跟单价才能成反比例。

(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赞同)

生3:我用的是假设法,答案是5个。先假设张老师带了 100 元,100÷20=5(元),5×80%=4(元),100÷4-20=5(个)。

(学生对假设法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此时都将矛头指向第一种方法)

师:第一种方法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请大家想一想如何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生4:当两个量的乘积一定时,它们才互为反比例。

(教师板书:当总价一定时,①单价减少20%,数量就增加了20%;②单价缩小2倍,数量就扩大2倍)

师:上面两句话,哪句成立?请分组举例验证。

生5:第一句是错误的。如果单价是10元,买的数量是20个,现在单价减少20%就是8元,如果数量增加20%,就是 20+20×20%=24(个),但 200÷8结果不是 24。

生1:我发现单价是原来的,根据反比例的意义,那数量就是除以,也就是说数量是原来的

师:在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6: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中,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反而缩小,但这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乘积是一定的,并不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减少。

……

【案例解读】

案例中,学生之所以会列出“20×20%=4”这个式子,其根本原因是未理解反比例的实质,由负迁移产生认知上的混淆。学生知道当总价一定时,单价缩小几倍,数量就会扩大几倍,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减少原来的20%,数量就会增加原来的20%。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它对于学生深入建构反比例的意义,以及后续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错误。教师对此没有淡化处理,而是机智地抓住,理性地对待,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把错误放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思辨。在学生列出错误算式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评判,而是设置疑问“用减少的价格乘数量就表示多买的个数,是这样吗?”,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实则是教师在“挑衅”学生,通过“挑衅”引导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二是修正。当生1把自己错误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以后,教师并不急于纠错,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进而发现问题。由假设法进行验证到反比例意义的回顾,最后再到集体举例验证,把生1的学习活动从“思辨”带入“修正”,以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从生1后来的举例验证来看,他已经能够接受自己出错误的事实,同时还成了其他学生深入建构反比例意义的领路人。

三是总结。个别错误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个别学生身上。在个别学生所犯的错误之中,经常蕴含着一些普遍性的东西,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或教训。教师要善于将其总结出来,以便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因此在“思辨”“修正”过后,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可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有效杜绝一错再错。

总而言之,“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因此,数学课堂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因势利导,将错误变成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适时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纠正错误。这样不仅不会因错误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因此,请善待学生每一次的出错,只有善待错误才能生成精彩!

猜你喜欢

总价反比例举例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三角函数求值题型举例
数学竞赛中数列不等式的常见解法举例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刚需”入市带动广州楼市进入复苏期
3.3 反比例函数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反比例函数难点聚焦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
巧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