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8-02-25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3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环境

郑 兴

(作者单位:信阳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等一些传统的电视栏目收视率降低了很多,电视民生新闻取材自百姓日常,人文性、故事性极强,是对社会民生环境的有效记录,意义重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电视民生新闻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从面临的挑战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受众的吸引力受到极大影响,表现为在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当中出现了大量民生新闻,而受众只需要拿起手机便可以在平台上随时、随地观看,给定时播出的电视民生新闻带来很大影响;第二,新闻的及时性受到极大影响,主要是因为电视民生新闻是定时播出的,在新闻发生和播出间存在很大的时间间隔,虽然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却凸显出民生新闻及时性不强的问题;第三,暴露出缺乏互动性的缺点,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载体是电视,多以收视率来推断受众喜好,无法精准了解受众的想法,而在微博这种新媒体上,可以通过评论来表达自己想法,电视民生新闻难以实现这种互动。

其次从面临的机遇来讲:第一,新闻源变得更丰富,人们可以借助手机等对发现的民生新闻进行拍照、录像,记录新闻,提供给相关的新闻记者,这便给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新闻源;第二,新闻传播渠道更多,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很多电视台都创建了官方网站,供网友观看新闻信息,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观众长期、持续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

2 将电视民生新闻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中的有效方法

2.1 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扩大影响力

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不仅是巨大冲击,更有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融合发展是保证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各个电视台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平台,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来获得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台率先创建了芒果TV,对自己的节目有网络独播权。在新媒体融合的潮流下,电视民生新闻也要顺应时势,加强新、旧媒体间的联动,对传播领域加以拓展,对传播方式进行革新,尽量保证传播的时效性,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接收到民生新闻信息,以此来适应受众“快餐式”的生活特点。

所以,电视民生新闻要积极寻求和新媒体的合作[1],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把它们作为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民生新闻的采编工作者要实时关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动态,及时摘选出有价值的新闻,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道出来,提高新闻的及时性。

2.2 放大自身优势,提高新闻质量

首先,在专业性上,电视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人才培养体系,这与新兴的新媒体相比还是有极大优势的,电视民生新闻可借助这一优势,从节目制作、传播上向着专业性靠拢,在新闻采集、编排、播出及主持人等各环节上,都做到深入发掘,发挥人才资源的价值,使新闻不再仅是对大事小情的泛泛报道,而是极具专业性。其次,深度化,民生新闻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是报道百姓的家长里短,而是对关系到大众利益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潜藏本质进行揭露,所以民生新闻要对根源进行剖析,做到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新媒体在传播民生新闻时,由于并无核心传播者,所传播的新闻当中包含的信息并未做专门整理,因此极具复杂性,也很难准确、全面地把新闻客观传播出来。但是电视民生新闻却有专业的新闻记者、编辑、主持人等,新闻传播流程也很严苛,所以能够确保民生新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因而,电视民生新闻要对自身优势进行充分利用,深度提升新闻质量,在接收到一则民生新闻之后,对其背后的故事加以深挖,最大限度地把新闻真实且深度地展现给公众,让人们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并从表象看透本质,使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3 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在社会大众心中虽然占据重要位置,但也会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而使影响力有所减退。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要懂得充分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的丰富性与互动的便利性,努力构建全媒体平台,不断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沟通,坚持正面舆论导向,以新的传播方式传递新的民生新闻内容。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环境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