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花馍艺术研究的现状述评及开拓

2018-02-25陈春莉陈春华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花馍田野艺术

陈春莉,陈春华

(咸阳师范学院 a.文学与传播学院,b.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关中花馍是在关中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绘画、雕塑和剪纸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特色,经过民间艺术家甚或普通群众匠心独具地构思、加工而成的一种色彩绚丽多姿、造型生动别致、工艺精巧细腻和民俗气息浓郁的艺术精品。因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感表达和审美趣味密切相关,富有丰富的审美魅力、深厚的民俗风情和重要的文化价值,而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研究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尤其是近年来,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民间文化的复苏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对花馍艺术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对当前学术界有关国内外花馍艺术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关中花馍艺术的新的增长点,开拓新的研究空间,以推动其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1 田野调研与资料搜集、整理

花馍作为一种面食文化,必然受到其本身自然属性的巨大限制。由于面制品易于发霉、褪色、皲裂、变形或腐烂,所以花馍的保存周期短;制作花馍对于和面的软硬、面团发酵时间、碱用量多寡、醒面温度高低和蒸制火候大小等影响因素要求极高,人们很难或者不可能人为地设置完全相同的制作条件;民间艺术家或者普通群众在制作花馍时并没有提前规划好的图样,往往是即兴设计、临场发挥。所以,花馍艺术品往往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和模仿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蒸制的花馍都是形态各异的。因此,深入民间实地考察,从事田野深度调研,拍摄、录制、搜集、整理、保存有关花馍艺术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就成为从事花馍研究不可或缺的工作。赵农教授在为张潇娟的《渭南面花》写的总序中提出,“从我们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中,怎么样发掘和保护资源,至少是先把它保存起来,至少应该先是纸上谈兵,先在文化的表述中把它论述清楚,然后再推广到实践”。[1]10对于花馍艺术的田野调查活动恰恰是赵农所说的“纸上谈兵”的阶段,有了“纸上谈兵”的材料积累,将花馍艺术在各种纸质或电子媒介中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或借助于文字描述详细地记录下来,是从事花馍艺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巧妇手中的“米”。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学者们凭借对学术事业的坚定信念,对民间文艺浓厚的热情,或者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全力以赴致力于花馍的田野调查活动,亲自参加、观看、参与民间艺人制作花馍的过程,参加各种祭祀节庆活动,拍摄有关花馍的图片和录像,并精心编纂成文集。目前,笔者所搜集到国内关于花馍艺术普查和编写的专著有《黄河万里寻面花》《绝活儿:合阳面花》《中国民间工艺全集:民间面花》《高平民间面塑》《晋城民间面塑》《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民间面花》《山西民间礼馍艺术》共7部。

2005年,曹振峰出版的《黄河万里寻面花》是其中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著作。在没有任何经费资助的情况下,曹先生凭着自己对学术的执着和对民俗艺术的挚爱,考察并记录了黄河沿线各省的花馍艺术。作者从1988年12月到1995年5月,“从黄河的中下游起步,东赴黄河入海的莱州湾,西溯青海的黄河源”,[2]295沿着黄河两岸走过了8个省区,几乎走完了黄河的全程,重点考察了40多个市县农村的花馍艺术,拜访了数百位民间面塑艺术家,拍摄了千余张图片,撰写了10万字的调查报告。作者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图片和重要的调查资料编写成《黄河万里寻面花》,全书七章以婚姻习俗、生育习俗、寿丧习俗、祭祀习俗、节日习俗、民族习俗和其他习俗为分类依据,记录了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青海、甘肃和内蒙古等省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花馍艺术。书中的图片除了极个别的之外,其他均是作者在走访群众、考察花馍艺术活动中亲自拍摄的。同时,这些照片配以具体生动、详细完整的文字描述和说明,全面记录了花馍的产地、名字、来源、所蕴含的意义和具有的民俗价值。曹振峰长期从事美术专业的研究工作,撰写过美术评论和民艺学专著,因此,他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在从事花馍的田野调查工作中,他不是单纯地做一个记录者,而是同时承担着一位严谨的学术研究者的角色。在调研中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他总是认真地查阅相关资料,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比如,在河北磁县考察时,他见到一种镇压贪官污吏的花馍,叫“蝻馍”,回京后查阅资料发现了“蝻”字是误写,应该写成“狴犴”。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突破了流水账式的记录方式,使得《黄河万里寻面花》不仅是研究花馍艺术的图片资料大全,而且是一部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专著。

对关中花馍艺术资料集中搜集整理的典范作品是沈宇的画册《关中面花》。作者花了20年时间,不辞辛劳地走遍了关中大地,拍摄了结婚、满月等重要时刻,端午、七夕和中秋等节日和祭祀等活动中,流行于民间的五彩缤纷、形态万千的花馍图片。全书共记录了婚花、满月花、年花和麦黄花等17种类型的花馍,每一部分首先介绍花馍制作的时日、描述花馍的艺术特征和蕴含的文化意义,然后展示同一类型面花的不同造型。这些丰富多样的图片对于关中花馍艺术的展示和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左汉中主编的《绝活儿:合阳面花》则是对于渭南市合阳县花馍的集中研究,突出了花馍的地域特色。因此,书中详细考察了合阳的地理气候对本地花馍产生的影响;展示了婚嫁、做寿、祭祀、上梁和走亲戚活动中精美绝伦的花馍图片;以系列图片的形式记录了具有代表性的花馍的制作过程。这部小册子为研究具有独特地方性和区域性的花馍艺术提供了专业性的资料。

王江、段改芳的《中国民间工艺全集:民间面花》,以地区为分类依据,记录了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和山东5省的面花,其中,每个省都选取1~4个具有代表性地域的面花,并对这些地方性的面花作了细致的考察。比如陕西面花分为合阳面花、华县面花、大荔面花和韩城面花。书中关于花馍的图案丰富全面,配以简洁精练的文字说明,并且一种名称的花馍往往配以几种不同造型特色的花馍图片,比如贴花馄饨就有14种不同款式的花馍,这种撰写方式更生动、具体、真实地表现了花馍艺术造型变化多端的特点。这种内容翔实的资料对于从事花馍艺术造型研究实属珍贵。

对于花馍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还有安新鲜的两部专著《高平民间面塑》和《晋城民间面塑》,分属于《高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和《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成果之一。这是作者经过30多年广泛的调研、搜集、整理、研究编纂而成的。书中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美轮美奂的花馍图片,集中展示了高平和晋城普通群众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和满月做寿等民俗活动中所创作的艺术精品。这些花馍艺术品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种类繁多,其中有些实属罕见奇特的民间杰作。比如《高平民间面塑》中春节面塑一节,作者搜集了十二生肖的全部花馍,而且,同一生肖的花馍还展示了3~5幅富有代表性的图片。这种编写方式在花馍艺术研究中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可见,作者在搜集、整理、选材和立意等方面颇费了一番功夫,使得关于高平和晋城花馍艺术的资料不仅选材精良,而且内容全面、题材丰富、款式多样。张青的《山西民间礼馍艺术》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了以动物、花卉和人物等为主题的130种山西礼馍,这些灿烂多姿的礼馍在满月、周岁、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和各种节日中发挥着重要的交流作用,其中蕴藏的风土人情和礼仪习惯,为研究民俗民间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关中地域之外花馍艺术的研究资料成为从事关中花馍艺术研究的“他山之石”,可以为其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和参照坐标。

以上这些著作的特色在于:(1)它们的完成都是建立在作者亲自从事田野调查,进行民间艺术考察的基础上。这些保存较好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往往是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的农村,调研者们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没有对民间艺术和学术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的毅力是难以完成的。(2)书中的图片清晰度高、色彩鲜艳,这需要相当专业的拍摄技术;无论是书籍的印刷装帧还是画面质量都较为考究,铜板彩色纸颜色明亮鲜艳,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刺激,完美地保留、再现了花馍灿烂多姿的神采。(3)书中突出地展示了具体历史语境和民俗活动中北方各地琳琅满目的花馍图片,使得这种单纯、简洁,甚至有些土气的花馍艺术在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中呈现出异样淳朴的魅力。总之,基于田野调查的大量文献资料,为花馍艺术的保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这些实物资料的拍摄、搜集、整理、分类、记录和描述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工作。但是,对花馍艺术更深入地探讨绝不应局限于这些文献资料的范围中,而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度的田野调查,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挖掘和学术上的探讨。

2 花馍艺术初步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

扎实的田野基础、丰富的调研成果是从事学术研究并保证研究体系和理论观点正确性和深刻性的前提。而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则是对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的进一步深入和升华。目前,国内从事花馍艺术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成果,有专著2部①张潇娟《渭南面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宫楚涵《面塑:诞生于餐桌的艺术》,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以“花馍”“面花”“面塑”“礼馍”为关键词检索到硕士论文15篇,学术论文约70篇。这些论文从多角度、多侧面研究了花馍的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及其起源、现代传播等重要问题。

2.1 花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张潇娟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丛书》之《渭南面花》,是一部从事关中花馍艺术研究的专著。此书介绍了渭南花馍得以产生成长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介绍了一个人从出生、成长、成婚、过寿到死亡等不同时刻花馍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书中谈到了花馍的制作、代表性作品和民间花馍巧手以及渭南花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这是一部力图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著作,思路较为清晰,逻辑性较强。西安美术学院赵农教授为丛书写的总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和现代意义具有独特见解和精辟论述,这对于花馍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刘思莹等的硕士论文从造型题材、色彩语言和工艺技巧等角度对花馍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细致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其在不同民俗活动中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和发挥的文化功能。

2.2 研究花馍艺术的起源和传播

王晓彤的硕士论文《关中面花的文化意蕴及其传播》探讨了关中花馍艺术的起源、礼俗分类及功能演变,较为深入地探究了关中面花的传播方式,即以人际传播为主、大众传播为辅,始终遵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传播,开拓以村落文化圈辐射的组织传播,利用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参考“前店后厂”模式的商业化传播。文中提出的四种传播方式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花馍艺术在发展中应该遵循的路线,对花馍艺术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张荣华、豆小琴《基于传播学视角的非物质文化流变及其启示——以“花馍”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了花馍在遭遇现代审美和诉求时传播方向的转型问题。

在花馍艺术的推广与传播研究领域,《印象中国》系列之《面塑——诞生于餐桌的艺术》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著作。此书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具体地记录、描绘和介绍了中国面塑艺术,并配以相应的花馍艺术图片。书中详细介绍了自汉代以来中国面塑发展的历史,还讲述了与面塑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使花馍艺术罩上一层神秘色彩,这种研究更加丰富多元、立体感强、意趣盎然。此书的突出价值在于不仅传播花馍艺术,而且将其推向世界,向世界人民介绍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及其所承载的中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堪称花馍艺术传播的典范之作。

中国知网所搜集的硕士论文和学术论文还涉及花馍艺术的保护、发展与创新,如安昊帅的《代县花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在对代县花馍艺术发展现状进行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性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有的论文研究角度较为新颖独特,如姜湧的《“山西花馍”作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和刘怡坤的《晋南花馍对儿童的教育价值研究——以勍香村为个案》,从教育理论的新视角探讨了花馍艺术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以上研究成果大都是在美术学或民俗学视阈中对于花馍艺术的初步探讨,具有描述性、记录性和说明性的特点,由此形成了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在花馍艺术的传播和普及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是硕士学位论文,不像学者专家具备较深厚的学术功底,所以这些研究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2.3 对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有机组成部分的花馍艺术研究

国内致力于民俗学、人类学或艺术学研究的部分知名学者,从宏观角度来审视花馍艺术,将其作为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的个案或者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相关花馍艺术的研究成果散见于研究者的专著或者论文中。如日本爱知大学周星教授《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中的《陕西韩城市党家村的花馍、礼馍及蒸食往来》对党家村的花馍艺术作了田野考察,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挖掘出质朴、“俗气”的花馍艺术中蕴含的“门道、分寸、规矩和美感”,在理所当然、熟视无睹的地方文化常识中解读出“蒸食往来”的新意。在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形成富有洞见的理论体系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研究所的方李莉。她的《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之《西行风土记——陕西民间艺术田野笔记》是对西北地区人文资源的田野考察和全面梳理,在采访考察中,作者记录了在各种风俗活动、节日庆典中的花馍,如洛川春节面花、安塞新婚面花等。在方李莉的研究视阈中,民族文化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和产生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活用成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不仅重新模塑了当地文化,同时也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3]3而且,她认为地方文化得以复兴的基础正是它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这种学术思路为花馍艺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导向。唐家路的《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以田野调研为基础,对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花馍是其民间文化研究的个案,其中记载了山东即墨“祭海”花馍、山东莱州盖房上梁“圣虫”、山东平度面灯、山东冠县面老虎、陕北面花、山东牟平小圣虫等。唐家路认为作为民间文化的花馍艺术与民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密切联系,把其看作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其“审美功能并未从生活功能等其他功能当中分离出来”。[4]86

这些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他们精辟的阐释、深刻的评论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花馍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功能;同时,将花馍艺术置于赖以成长的民俗文化的广阔背景中,将其作为民众生活的有机整体一部分,采取了跳出“庐山”辨识“庐山真面目”的视角,从而更宏观、全面、立体、多元地对花馍艺术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思路更开阔、视野更高远,可以全方位地研究花馍艺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和意义。

3 实践和理论上的拓展方向

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到,国内学术界对于花馍艺术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取得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扎实可靠的研究基础,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参照系和具有价值的理论资源。但是,从研究资料的类别来看,专著数量甚少,这说明现有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和滞后,还缺乏系统、深入和充分地从学术角度展开对花馍艺术的研究;从研究资料的内容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和不足,比如,鲜有对花馍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流变的研究,缺少其在社会历史发展变化中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变迁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在学术界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还应该进一步开拓、深化和完善花馍艺术的研究工作,在实践方面进一步深入地展开田野调查,在理论研究方面寻求新的增长点。

田野调查的拓展与深化。综观前面所搜集的有关国内花馍艺术的田野调查工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全部来源于地域偏远或者未被城市化的农村。这些调研成果突出了花馍艺术原生地的重要性,而且采集的都是原汁原味的花馍艺术,是真正的民间艺术的代表。但是,随着民俗民间文化的复兴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花馍艺术的生存空间和传播方式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更新。所以,从事花馍艺术田野调查工作的范围也应该随之进一步拓展,从农村乡土社会扩大到城市中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各地的民俗馆和旅游景点;从实体空间扩大到网络、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传播空间。这些从乡村迁移到都市、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的花馍艺术,其身份和意义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具有神圣性和象征性的符码变成了可供欣赏的艺术展品,对其文化价值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拓展花馍艺术广度的同时,也要加强花馍艺术田野调研的深度。就目前的田野调查成果来看,研究者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普查工作,但是,其中缺乏对其调查地域和对象较长期持续的记录。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乡土社会价值观变异很快,生存于其土壤中的民间艺术和艺术传承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田野调查中,应该注重追踪调查,定期进行回访等。

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在大工业生产和机械复制时代,文本的创作形成了模仿、复制、粘贴、拼凑和戏拟的艺术手法,由此消解了艺术中创作主体的独特风格,并导致内在情感模式和历史纵深感的消失。艺术作品风格的单一化、流行化和模式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语境中,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机械复制、纯手工制作的花馍艺术呈现出异样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所以,保护和发展花馍艺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根据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来看,无论是政府部门、学者还是民间艺人甚至普通民众,无论是艺术学界、民俗学界还是考古学界和美学界,在花馍艺术的保护和研究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努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严谨地说,真正从学术研究角度进行理论总结和深入研究的成果还略显不足。应该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基础之上,广泛地借鉴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和符号学等研究方法,博采众家之长,从一个更广阔的理论视角来对其进行全面、整体性的研究,在学术上进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以期解决当前花馍艺术研究尚未完全解答的难题。

[1]张潇娟.渭南面花[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曹振峰.黄河万里寻面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3]方李莉.西行风土记——陕西民间艺术田野笔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4]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花馍田野艺术
希望的田野
闻喜:花馍的“花样生活”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花馍(大家拍世界)
花馍迎春
在希望的田野上
纸的艺术
花馍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