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探究
2018-02-25江苏省新沂市高流初级中学岳树艳
江苏省新沂市高流初级中学 岳树艳
在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它包括课文阅读、写作指导、范文评析、实践操作、习作讲评、加工提高等六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始终把学生置于阅读、理解、操练的主动地位。
一、课文的比较阅读
读好是写好的基础,比较阅读又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深入读好有关课文。学了一个单元的阅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了某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将两三篇自读课文加以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找出同异点,学生就能进一步加深认识这种文体必须具备的写作要素和因表达侧重点不同而采用的不同的写法。再在学习写作课文时,教师有针对性地检测学生对同类文章写作知识的掌握情况,使之加深理解和巩固,这就为接下去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自传”的写法,选择了课外的《我的小传》与《我的读书时期》两篇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点拨后给他们“七嘴八舌”讨论的充分时间,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点——都是先介绍自己的出生年月、籍贯,然后按幼年、小学、中学、大学的时间顺序写的;不同点——①《小传》属较典型的传记,作者记述了自己生活的全部经历;《时期》则是截取自己的一段经历来写的。②《小传》围绕“遗嘱”这条线索写;《时期》没有线索。③《小传》写实事,列举很多具体事例;《时期》较务虚,没有具体事例,只是学外语集中写。④《小传》文字简洁平实,描写较少;《时期》多有描写色彩,语言具体生动。学生还能找出其他一些不同点来。这样学生对自传的写作知识就有了比较具体而全面的理解。
二、用《初中作文的品相与内涵》指点迷津
学生在比较阅读了有关课文,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试探并获得结论的时候,往往都有一种新发现的自豪感,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兴趣。承顺着这兴趣,再让学生去探究自读课文,印证自己的某些结论,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精读细研《初中作文的品相与内涵》(徐州市教研室李文利著,2017年)上的“指导”,加深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将原来比较肤浅的认识清晰化、系统化、深入化。如比较阅读了《小传》与《时期》,印证了《走向革命的第一步》后,以引导学生品读《初中作文的品相与内涵》上的同步“指导”,完善已有的自传写作知识,重点是利用“指导”帮助学生区别“介绍我自己”之类的作文与“自述生平”的小传的不同写法,明晰小传以概括叙述为主、以顺叙为主、笔调可庄可谐这三个注意问题,以消除作文时文体上、表达侧重点上的混淆隐患。笔者认为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知识的理论框架,又可以提高学生归纳、类比、表述的水平,实质上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进一步培养辨析能力的过程。这对提高学生作文的审题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三、借鉴《初中作文的品相与内涵》中的“例文”指导学生习作操练
学生比较阅读讲读课文后,感知了某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分析自读课文后,理解了范文严谨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研读《初中作文的品相与内涵》上的“指导”后,辨析了相似题目,明确了写作时的注意问题。至此,学生已明白要写什么和怎么写了,但若马上来个“我出题目你们写”,无疑也会给刚燃烧起来的写作热情泼上一盆凉水;如果改变一下习惯做法,可能就会产生“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现象。譬如教师只限定写作范围,激发出学生心灵的火花后,就让学生自由命题;让学生围绕某个话题自由发言,教师也参与交谈,适当提问几位学生,然后将这些心理感受作为填充的选项,出个半命题式的作文题等。这样能让囿于老套路的学生耳目一新,跃跃欲试;使主观上用惯了“保守防御”战术的学生能“主动出击”。那么此时是否可放手让学生写呢?笔者的体会是“还没到总攻的时间”,怎样出击才能稳操胜券还得最后再琢磨琢磨,——富有针对性地联系《初中作文的品相与内涵》上的“例文”,引导学生重点去领会例文的材料是如何为表现中心服务的,这些材料是否典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先后顺序?为什么要针对这些材料进行这样的详略处理?由于有前面的阅读、理解作铺垫,这里的思考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运用激将法等手段。问:跟我们年龄相仿的小作者是自己的观察所得,经过周密的思考分析,运用已获得的写作知识写出了一篇篇清新可喜的作品,我们能不能也写出一篇自认为是像样的作文来?此时此刻,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情感就化成了主动写作的内驱力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作者善于从大量平凡的、细小的材料中去选取典型材料、揭示事物本质、表现深刻主题的手法,吸收“例文”的营养,对照比较自己的作文,能不断提高严选精选材料的本领,以及不蔓不枝,突出中心的能力;由于不断地欣赏领悟,还可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之逐步走向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同时,由于所学的知识是学生亲自参与思考、讨论才得到的,因此印象特别深刻,常常经久不忘,遇到应用的情境,也能较灵活地转换、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