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 优化教学方法
——浅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2018-02-25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张 吉
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一切都感觉新鲜,课程都是新的,其适应性教育至关重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多种教法改进,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提升学习品质,培养良好的思想素养。《道德与法治》是由《品德与生活》改造而来的新课程,对教师来说也是新事物,为探索崭新教学途径,教师要展开多重学习研究,为顺利施教做好准备工作。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自身学科特点,教师需要做好多方面的教学研究。首先要对教材展开深度学习和研究,因为是全新教材,很多内容都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实际展开教学探索,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重要信息参考。其次是对学生展开学情调查,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其生活认知比较浅薄,接受相关课程信息也呈现差异性,针对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习惯,多设计一些直观教学操作,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说说我自己》,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游戏:小朋友们,现在大家已经是一年级小学生了,这表明大家都长大了。很多同学之间不是很熟悉,咱们现在来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我这里有一束花,从第一排向后面传递,我背对大家,听我敲桌子,敲打桌子停下来的瞬间,这束花在谁手中,就由谁来介绍自己。说说自己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爱好。游戏开始,课堂气氛热烈起来。第一个学生被找到,他介绍说:我叫李帅,今年六岁了,我特别喜欢玩手机游戏,平时在家就喜欢玩妈妈手机上的游戏。第二个学生介绍:我叫姗姗,我喜欢看动画片,凡是我看过的动画片,我都能够讲出里面的人物。第三个学生说:我喜欢手工制作,爸妈给我买了很多积木,我可以搭成很多建筑或者动物的形状。
教师引入游戏,成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有比较细致的要求,学生都能够开心地讲述自己的爱好。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各种能力得到锻炼。特别是心理成长更显著,敢于在众人面前说话了。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操作时,教师要有教法优化意识,一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不可展开说教活动,道理讲多了只能是适得其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焦点。教师不妨利用实物展示、故事讲解、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多种互动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治自觉意识。
《幸福一家人》学习之前,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带一张“全家福”照片,课堂教学开始,学生展示自己的照片,并简单介绍照片家庭成员。为提升学生参与度,教师给出针对性引导:大家带来的“全家福”都很美,你是不是还记得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呢?能不能讲给大家听听呢?学生听说要说照片的故事,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要求发言。有学生说:我这张照片是在旅游时拍的,当时我们一家人来到了泰山顶峰,爸爸提议全家拍张照片,妈妈特别赞成,说要在天街上拍,爷爷却说要到玉皇顶上拍,最后,我们在好几个地方都拍了“全家福”,爸爸还挑选了几个洗成了照片。也有的学生说:我们这张照片是爸爸妈妈结婚十周年拍的,当年爸妈结婚时,没有办什么像样的婚礼,妈妈也没有穿过婚纱,这次爸爸提议,我们全家先到照相馆拍照,然后去饭店大吃一顿……
从学生讲述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生活有清晰的认知,教师提供了展示机会,学生就会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
三、创设教学活动,历练学生思想素养
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教师为学生设计更多实践性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如课堂演绎活动,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课堂演绎节目,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设计讨论话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出正确的思维判断。学生表现能力较低,教师也可以亲自参与演绎活动,或者利用多种教法调整,给学生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学习感知。
《我的新伙伴》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找朋友》,并发动学生拍手打出节奏。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拿出一面镜子,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只小猫,平时习惯独来独往,这天,主人拿回来一面镜子,小猫趁主人不在,想看看镜子里有什么。等它来到镜子面前时,被吓了一跳,镜子有一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小猫,它想打跑对方,可对方也不示弱。根据这个故事描述的情境,同桌两个人各扮演一只小猫,模仿照镜子,看哪一组同学动作完全一致,如果配合得好,说明你们之间有默契,能够成为最好的朋友。学生开始展示表演,课堂里欢声笑语不断。
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个特别的“照镜子”活动,给学生带来全新感知机会,学生感觉有趣味,参与热情很高。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这应该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最基本追求。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有很多调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对应措施。针对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展开教学探究,以提升教学设计适配性。小学是学生道德思想和法制观念成长的关键期,特别是初始年级,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奠基作用。教师要有历史责任感,从基本学情出发,制订适合度更高教学预案,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