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
2018-02-25谭文军
谭文军
(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北京)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后,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增强对探究能力的认识。
一、整体观
即用整体的观点指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合理性,使它最佳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这是进入学生探究能力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在探索方向上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可以按照学生先发散后聚集、先特殊后一般的认识规律,要求学生先提出有关问题,再集体讨论解决每个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学生以反馈,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例如,在教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就通过学生秋游活动要按小组来参加活动,以此创设教学情境,把书本数学变成了生活数学,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我班学生张×和李×共带了33.5元,其中,张×比李×的3倍少1.7元。张×和李×各带了多少元?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系列学习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不仅处在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同时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学观
即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作用,把学生当作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这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主要环节。
例如,在同类项的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得到一串的单项式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把单项式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单项式的概念。再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拼接,并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从而自主探究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这些都体现了教师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学生合作探索的过程,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为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教师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和合作者的角色。数学结论的发现与提出,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概念和结论的由来,强化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阶段。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初中数学课堂中再创造问题的研究
强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潜在意义对学生的发展作用才有可能实现,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革教学方法。
(一)增强学生对知识预习的自觉性,为参与式教学创造条件
要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课前知识的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班里,从初一入学开始,教师就向学生提出对知识的预习要求,课前预习首要通览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初步理解其基本内容和思路,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之处,做简单的记录,以便课上与老师一起做双向交流。为此课前教给学生预习作业,随着学生预习水平的提高,标准再提高一档。课上,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是我们课堂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认真研究教材,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兴趣
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是每个教师教学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首要问题。科学的情境设置,可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让学生面对适当的难度,经受锻炼,体验成功,有利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迁移和拓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获取新知。如某节数学课,教师结合教材,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三)鼓励学生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不仅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而且学生提问比老师提问更能引发其他学生的兴趣。一节数学课讲完后,学生针对课堂所学内容向老师发问是必然环节。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对比、归纳、总结三种思想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亲近数学,体验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逐步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