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设置为导线,灵活应用教材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方法
2018-02-25朱彩霞
朱彩霞
(广州市花都区育才学校 广东广州 510000)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合理的问题设置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有效的教学问题设置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散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充分发挥学生参加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中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设置问题的数量太多,问题设计缺少多元性和针对性,提问过于随意,或是问题难度把握不准,缺少梯度,较难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且未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个体性格等方面的的差异程度,未能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问题至关重要。
一、教学提问和时政热点相关联,追求先进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是保障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有利武器。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联合时事政治热点,将教材中的抽象内容转化为具体内容,缩短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距离感。此外,通过鼓励学生关注热点时事、了解最新的政策,用教材里的知识分析当前社会热烈讨论的事件或是与生活中紧密相关的问题,发挥问题的先进性和时代性。[1]防止道德与法治教学陷入枯燥的理论之中,避免课堂失去活力和生机。只有与实际相关联,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思考能力。
二、设计有创新性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提问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为之后的学习打好铺垫,问题质量的高低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成效。当今社会是信息发达的时代,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具备鲜明的特色,同时知识层面也较广,在向学生展开提问时,教师应当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创新角度和教学形式上设计创新性问题。在角度上,对课堂问题进行设置时,教师应该突破常规的角度,而应当从创新的角度去进行提问;在形式上,教师应当采取具备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开展提问,比如在进行“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时,教师可选择课本中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针对问题在内容中找到对应的保护措施,并让学生代表对保护措施进行归纳汇总。
三、应用层次性问题,注重问题趣味性
课堂提问应当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需求、个性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教学时提出层次性问题的重要目标。教师在层次提问的基础上,注重设计问题的趣味性,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发展解题思维能力。[2]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若要设计出兼具层次和趣味性的问题,则必须注重问题的设计思路和问题体现形式,重视采用异质问题和新鲜素材开展提问,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合理利用网络”一课的讲解时,针对教材的知识重点,以趣味的形式展开层次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主题设置不一样的问题,教师可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提问较高难度层次的问题,比如“掌握哪些有关媒介素养的信息”,”而面向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则提出层次相对较低的问题,比如“怎么看待信息媒介”。此外,教师在进行问题提问时,灵活运用图片、音频等形式进行展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课文知识点,比如,针对如何形成良好的网络习惯这一问题,教师可利用网络中的“小军的一天”例子进行讲解,批判故事主人公过度依赖网络的习惯,向学生传达了正确培养网络习惯的方法。
四、结合热点的问题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理论结合实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础准则,这一准则始终融汇在教师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联系教材知识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学要求为前提,坚持应用面向实际生活、注重联系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的资料,精心设计出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内容在与实际生活结合后,才能迸发出鲜活的生机,同时也促进学生开拓思维,有效解决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进行《公平正义的价值》一课的教学时,在讲解“公平”的知识点时,可适当选择部分贴近学生认知行为的时事热点资料来激发学生思维。资料选择如下:XX市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协调发展;中美打响贸易战,部分通讯公司影响较大;俄罗斯深受兴奋剂丑闻困扰,普京指系美国“施压”;根据新合同工法,临时工和正式工同工同酬。教师将学生分配为4组,根据小组为单位进行抽签,然后依照所抽到的案例进行探讨:出现这种现状是否公平?会造成哪些影响?教师观察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安排学生填写“公平生活启发记”:“在公平社会,我们会……?”“若我是一位(如学生、打工者、富人、企业家、官员、警察、演艺家、医生……)”等问题,鼓励学生突破限制,大胆设想,为积极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家庭、校园和社会发表自身的观点,坚持捍卫公平,创造公正的生活环境。[3]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既遵循课程知识的教学目标,又和目前社会的关心热点所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对公平含义的认知和理解更深入,进而意识到每位公民都应该培养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公平意识,在保护自我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方式为不公现象发声,为改善不公现象采取积极的实际行动。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所获得的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五、巧妙拓宽延伸点,创造问题情景
学生只是会解题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发散和创造,这也是教学的目标所在,同时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4]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拓展延伸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探索实践性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针对课本里的相关知识,探索出自身对实际生活的体会与教材内容的关联点,促进学生自主分析自身的想法和行为,同时联想自己应当如何正确行动,如何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做到知行合一。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所创造的问题情景需要结合生活实际,使教材知识立体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
例如,教师在进行《爱在家人间》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爱的分享、行为、传播、感悟等几个方面,向学生开展情感教育。接着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以下问题:一是,在爱的天平上可以加上哪些砝码?二是,将心中的爱写在纸上,并送给身边的人。让学生在欣赏《真的爱你》歌曲后,根据真实想法写下对家长、朋友、教师等人的感恩之情,使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建立关爱父母的意识,进一步从知识传递渗透到情感教育中,实现精神的升华。此外,教师在开展《尊重他人》的教学时,根据问题情景,组织小组研讨活动,教师可设置问题:父母、教师、朋友、环卫工人、警察……回忆自己身边因为没有换位思考,缺乏相互理解而造成争议的现象。根据这些情况,你会如何做?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应当最大程度地设计具有开放度和多选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发挥想象,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真实地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结语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出发点,同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教学途径。通过教学实践,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还任重道远,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时,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材施教,创设和挖掘科学灵活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思考,提高学习兴趣,积累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