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探析与决策
2018-02-25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锦州 121000)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民生工程,也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人才素质综合能力提升问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馈途径之一,编制和发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通过报告数据反映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把结果反馈到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实际当中,就业质量报告的编制与发布将成为推动就业工作的重要动力。[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现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 [2013]25号),系统地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监测就业状况和反馈机制,回应社会关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基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提供的有效指导服务、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分析、研判毕业生就业的趋势、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就业状况对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2]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对就业中反映出的人才培养、就业趋势和职业生涯指导等问题进行深层次数据挖掘,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主体包括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通过主体评价反馈毕业生就业质量,优劣程度,阐述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被认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设计一套包括学生满意、 家长满意、 社会满意、 学校满意和用人单位满意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就业质量评价主体、客体、指标、目的、方法、制度、数据统计方式等,深入分析就业数据,全面展示就业特点,反映就业状况,密切衔接人才培养改革过程和用人单位需求,编制发布相对科学合理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学生充分就业。[3]
二、就业质量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报告的有效性受众多因素影响,例如:调研目的、参与调查人员、被调查对象、采用的调查方法、标准等构成的调查团队配备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调查,都会影响报告的质量和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编制存在如下问题:
1.评价标准不统一,五花八门
各高校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差别大。总体评价指标从毕业生就业率、薪资水平、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流向和就业单位性质进行评价,高职院校评价体系选取不统一,在就业质量报告中反映的内容也不相同,评价标准没有界定,无法进行横向比较,这样的就业质量报告不仅不能够对社会、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真实有效的改进方案和措施,有的高职院校在编制过程“挑选”编写,只公布学校好的一面,而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指标采取避过的形式,不能真正的体现质量报告的实际意义。
2.指标数据来源笼统
从目前高职院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许多高校没有明确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标准。各自评定标准,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统计分析笼统,例如:薪资水平、满意度、专业对口度、 就业职位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大多数高职院校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但与其对比数据没有注明具体来源,报告中出现大量“据调查”、“调查显示”等模糊字样,显然,数据来源不精准,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在社会上的可信度,更不利于学生就业和学校做好人才培养改革发展。
3.评价主体单一,统计口径差异
就业质量评价主体包括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高校目前评价主体主要以学校、毕业生为主要载体,在统计口径上差异明显,缺少第三方委托评价,从理论上说,第三方编制的就业质量报告,更具有说服力。否则高校自己评价自己的做法,造成就业质量报告缺少信服力和说服力,导致报告难以客观、公正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时还会引起对报告精准性的质疑。[4]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编制要求提出几方面对策和建议:首先,建立明确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质量。第二,完善以第三方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增强质量报告的说服性,真实性、价值性,让报告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提供保障。第三,从教育管理层面进行规范就业质量数据的统计方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负责,保证数据有效性,向社会提供一份具有说服力的就业质量报告。
总之,一份质量高、价值高、可信度高,更具有说服力的就业质量报告要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据实统计分析,提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建立科学、客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据实编制就业质量报告来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实际情况,为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