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引领 静待花开
——谈对高年段“叛逆”学生的教育
2018-02-25
(东莞市寮步镇河滨小学 广东东莞 523000)
近来流行一首打油诗“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批得了作业,写得了文章;开得好班会,访得了家长;劝得了情种,管得住上网;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惘;Hold得了多动,控得住轻狂;查得了案件,打得过嚣张。”可想而知,学生当中会发生层出不穷的事儿:不完成作业的、早恋的、沉迷网络游戏的等等。一到高年段,还经常遇到一些处于反叛期的孩子,父母束手无策,求助于班主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也是经常被搞得焦头烂额。孩子叛逆期处理不好,孩子的性格、人格就会因此而受到莫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对待学生的叛逆,如何引导叛逆的孩子走出“困境”,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观察处理班里学生的情况,阅读大量的书籍,并向有经验的心理学方面的人士请教,对于处理反叛期学生的行为及心理问题,愚人慢慢有了一些思考和方法,现在罗列出来,以跟同行共同商榷。
一、认识“叛逆” 静待花开
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过叛逆的学生,从懵懵懂懂的儿童成长为自尊自信的成年人,每一个人都会走过一段叛逆的时期。不同的人叛逆期的表现也不太一样,有些人直接通过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有些人则表现为外表柔和、内心倔强的心理问题。
有关心理学家分析,孩子在3——5岁和12——13岁这两个成长阶段,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对于第二个逆反阶段就是处在小学高年段的年龄,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到了五六年级会特别难管教,尤其是六年级第二学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具有好胜、主观性强,非常有主见的心理特点。他们会认为“我已经长大了。”父母、老师、长辈们都管得太多。他们渴望可以自我一点,喜欢我行我素。他们的行为一旦与家长的要求、跟学校的规定相对立的时候,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坚持己见。于是跟家长闹矛盾,跟老师闹对立。继而一些不良行为相继发生,越演越烈。不完成作业,课堂上跟老师顶嘴对立,放学后或在家里沉迷网络游戏,逃学、离家出走等事件经常在叛逆期的孩子身上上演……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每一个行为背后都会有一个心理因素起着作用,换句话说,“叛逆”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心理问题,行为只是心理问题的折射。有些学生大声喧哗,可能只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有些学生离家出走,可能只是因为父母缺乏一些关爱。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样道理,理解孩子叛逆期的原因和行为表现也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了叛逆期孩子的表现的深层次的原因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孩子的行为表现有时只是一些“心理发泄”,而有时又只是一种“心理补偿”。从深层次方面理解,他们不是冲着父母甚至老师来的。真正认识了“叛逆”,我们就能对叛逆期的孩子多一份宽容和理解,我们就能心平气和地静待花开。
二、家校合作 异口同声
学生过的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学校与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是直接影响孩子的因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互相促进,互相关联的教育渠道,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常与家长沟通,跟家长站在同一阵线上,异口同声,给学生一个统一的学习、为人的思想。相反,如果家长和老师的立场不一的话,学生便会无所适从,这种无所适从的心态,对家庭教育又或者是学校教育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学校教育配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支持学校教育,双边运行,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和谐健康的身心。
三、润物无声 从“心”引领
1.以退为进 海阔天空
在学生叛逆的高峰期,我们老师要避免和他们针锋相对。有时候,做一点小小的让步,或者至少在表面上做一点小小的让步,不但可以避免与学生的冲突,而且可以让老师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对策,也可以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常言道“冲动是魔鬼。”在师生双方都在激动的情况下,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情都是失去理智的,这往往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倪端。有一次在听一个心理学讲座,教授半开玩笑地说:“跳楼的人,如果他有三分钟的时间冷静下来,他还会选择跳楼吗?我想,你叫他跳他都不敢跳了……”这位教授说得很非常有道理。遇到叛逆期学生犯下的一些错事,避开锋芒,避开“情急”,我们处理事情会更理智,更有效。而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碍于面子,不管他们是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都会坚持到底,对抗到底,此时,他们更需要一个台阶。这时候,老师作出适当的让步,是必要的。针锋相对只会两败俱伤。以退为进,以柔制刚,让步只是给学生一个缓和情绪的机会,为后面的引导工作作出铺垫。退一步,海阔天空。
2.巧妙沟通 纠正认识
(1)爱是基石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事不相百中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我们要付之于更多的爱和真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跟他们沟通的时候,我很少使用“你向词”,多采用“我向词”。在跟学生沟通的时候,如果用“你怎样怎样,你该怎样怎样”,这样的语句更多的体现了一种责备的语气,也把学生放在对立的一个层面上。相反,如果使用“我们怎样怎样,我们该怎样怎样”这样的语句跟学生沟通,就会在意识层面告诉学生,我们师生是在同一阵线的,我们是“同道中人”,这样的沟通,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这样的沟通,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同时,在沟通中,提及学生做的错事的时候,我会用眼神看着远处,然后陈述学生犯的错事,而不会直视学生的面部,尤其是眼睛,避免引起他的不安和愤怒。而要表示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鼓励的时候,我会真心真意地看着学生,慢慢地,由衷地说,这是爱的表达,爱的传递。有关研究表示,沟通时,语音和语调和肢体语言都会对沟通效果产生莫大的影响。事实也是这样,在工作中,我深有体会,每次与学生的沟通中,我的语音语调都会很明显地引起他们或多或少的情绪变化。跟叛逆期的孩子沟通,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爱与耐性。
在教育中,缺乏爱,万万不能,但如果仅有爱,也不是万能。无私地爱着他们,是我们的出发点,但并不是最后的归宿,我们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引领他们。
(2)自我教育是关键
我们面向学生,首先不是“灌输”,而是“发现”,发现问题,发现闪光点;同时也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自我醒悟,自己克服缺点。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说的:“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他甚至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别人怎样教育,都只是一个外力作用,而真正起推动作用的,是学生本人的内动力,也就是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愿意去改变,渴望去改变,他们的一些行为意识才有可能转变。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苦口婆心磨破嘴皮,学生却如化石般坚不可摧,这样的引领是无效的。因此,我每次引领学生的时候,我会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说,我则在一旁“听其言,观其行,读其心,解其意”。然后抓住他言语中的一些关键地方,摇动他们的内心,然后让他们在我们的沟通中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有一次,组长向我反映,我们班的韩同学又不完成作业了,进入六年级,他就经常不完成作业,了解到这是他叛逆期的一些行为表现,我也不会揪着他不放,但该教育的我还是会抓住一切机会跟他好好地沟通的。我找了一个做完早操回班级的机会,跟他一路聊着回课室。我问韩同学:“听说,你昨晚没完成作业?”他只是嗯了一声。我接着平静地说:“昨晚没做作业心情怎样?”他低着头说:“有点担心。”“现在知道老师知道了你没完成作业,会担心吗?”他依然低着头说:“担心。”“除了担心呢?”“嗯!”我始终心平气和,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但我知道,他对于自己没完成作业的过错,是心有余悸的。我继续引导他自己思考补救的措施。我说:“我知道你有点担心,因为你都不想拖欠作业,现在,你希望做点什么补救吗?”他也淡淡地说:“我放学的时候补回来吧!”我趁机说:“很好。我知道你也不想拖欠作业的。”我依然平淡地说:“行为不好,动机好,每个负面的行为后面都会有一个正面的动机,老师是知道的。行为不代表一个人的本质。你不完成作业,因为你有你认为更想做的事情要去做,我可以理解。这样吧,下次当你不想做作业的时候,你就换个角度来想想,有什么理由要我做作业呢?然后你自己在心里想三个以上的理由……”这次谈话是成功的,因为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没有责备他,后面像总结式的跟他说的那几句话,都是站在理解他的立场跟他沟通的,因此,他本身没有什么“情绪”,也没什么抵触我的情绪,当然当天上午放学前,他也把欠下的作业补回来了。
跟叛逆期的孩子沟通,宜疏不宜堵,更不应该骂。堵是堵不住的,骂的负面影响更大。我们只需引导,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自省自悟是关键。
四、小活动 大感悟
叛逆期不是只有个别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它对于高年段学生来说,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个别问题个别处理,普遍问题就要集中处理。在高年级开展有关“叛逆期”的心理引导的主体班会显得尤其重要。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让学生在班会课里,通过各种活动体验,产生“感受——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由参与到体验,有体验到感悟,进行品德的自我构建,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六年级,适逢学生“叛逆”的高发期,很多父母都反映孩子不懂感恩,把父母对他们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的,甚至对待家长都有点冷漠。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名为《感恩母爱》的体验型主题班会活动。班会课里面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假设有一次与父母一起航海旅游,途中遇到风浪,为了求生,船上只能留下一个人或一样物件,其他的全部要抛到海里去。在音乐声中,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把身边的物件一样一样地抛下大海里。但船上还剩下学生和父母三人以后,我问他们怎么办?把父母抛下去吗?他们表示不能这样做!实在不忍心这样做!不管怎样都不能这样做!我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接着我就对学生“不能这样做”的想法进行分析,告诉他们,在他们内心深处,对父母有一份深深的依赖和爱,哪怕在面对生死的时候,都割舍不了的。同时告诉学生:爱要大声说出来,要用行动表示,要不,父母是很难收到这份“爱”的。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在课堂里写一封信给父母,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不用言说,父母收到孩子这封感情真挚的“爱”的表白的时候,有多感动!
小活动,大感悟。叛逆期的孩子并不可怕。多动动脑筋,巧妙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小活动中察觉自己的行为,鞭策自己的行为。做给学生看,让学生参与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叛逆期是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就像绝大部分孩子要经历过爬的过程,才学会直立行走一样。这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把“叛逆期”看穿了,我们多以一颗宽容的心,安静的心对待孩子的行为,想想一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方法引导他们,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教育,才能沁入心扉,促动他们的心灵,才能让他们自省自悟,顺利地度过叛逆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