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佑顺寺佛教石刻造像

2018-02-25马文涛

文物春秋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雄宝殿护法石刻

刘 超 蔡 强 马文涛

(1.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 朝阳 122000;2.朝阳博物馆,辽宁 朝阳 122000)

佑顺寺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新华路东段北侧,是辽西地区现存最为宏伟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诺岷撰《佑顺寺碑记》载,佑顺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四十六年(1707)竣工。主体建筑自南至北依次为牌楼、山门、天王殿、戏楼、关帝殿、藏经阁、钟鼓楼、大雄宝殿、东西经堂、更衣殿、七间殿及东西配房等[1]。

大雄宝殿是佑顺寺中体量最大的建筑(图一),位于中轴线中部。平面近似正方形,长20.2米,宽20.4米,通高21米,面阔、进深均为五间,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台基高1.3米,中陛为长1.41米、宽0.78米的雕龙御路单檐歇山顶的布瓦屋面,正脊中央设2米多高的铜鎏金宝顶,戗脊上立有7只走兽。建筑南墙明间、次间开槅门,梢间设槛窗,殿顶设井口天花,八角覆斗式藻井。殿身外墙上嵌有27块藏传佛教石刻浮雕造像。其中,南外墙4块,位于东西两侧梢间槛窗外侧,分上下两层:西侧上为六臂白玛哈嘎拉像(大黑天),下为明王像;东侧上为吉祥怙主像(贾西巴护法),下亦为明王像。北面墙有13块,正中龛内为多闻天王像,其东侧依次为高僧像一、飞天像二、日常用具像二、力士像一,其西侧依次为不动明王童子像一、飞天像二、日常用具像二、力士像一。东、西两面墙各嵌5块,东墙中间龛内为吉祥天母像,西墙中间龛内为地狱主造像,南侧均为菩萨护法造像和千佛像,北侧均为菩萨护法造像和力士像(图二)。

图一 佑顺寺大雄宝殿外景

另外,在天王殿殿门左右两侧各有1块石刻,分别为金刚手菩萨像和一面六臂护法像,在此一并加以介绍。

一、大雄宝殿南墙

1.六臂白玛哈嘎拉像(大黑天) 嵌于大雄宝殿西侧梢间槛窗旁外侧上部(南西上)。长方形,整体呈青绿色,高1.7米,宽 0.91米,其中像高1.46米,下部铭文框高0.24米。一面三目六臂,头发直立,头戴五骷髅冠,上饰金刚杵,三目圆睁,卷舌相,颈挂骷髅念珠,珠宝璎珞,下着虎皮裙,六手分别持物。左侧三手自上而下分别持三叉戟、颅器和一端有钩的索,右侧三手自上而下分别持金刚杵、摩尼宝和小鼓。背饰烈火光焰,两脚赤足踏于白象王财神身上,财神右手握萝卜。下为覆莲座。造像下部铭文框内刻藏蒙两种文字,对造像名称、相貌、神力加以介绍,未见满文。六臂白色大黑天威神甚大,为藏传佛教的智慧财宝护法之一(封三,1)。

图二 大雄宝殿外壁造像位置示意图

2.吉祥怙主像(贾西巴护法) 嵌于大雄宝殿东侧梢间槛窗旁外侧上部(南东上)。长方形,高1.72米,宽0.9米,其中像高1.48米,下部铭文框高0.24米。为婆罗门长者形象,头发上竖,三眼圆瞪,浓眉大鼻,满鬓胡须,挂骷髅念珠,右手持胫骨做成之法器,左手托盛满鲜血的颅器,左肘内揽三叉戟于怀中,双腿右屈左伸,踏于人尸之背。背部饰火焰,下为覆莲座。下方铭文框中刻有藏、蒙两种介绍文字。此婆罗门造型的玛哈嘎拉为藏传佛教萨迦派护法神之一(封三,2)。

3.明王造像 2块,嵌于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梢间槛窗旁外侧下部,外均有长方形边框,背后均饰红色火焰纹。西侧造像(南西下),高0.88米,宽0.6米。像高0.81米,宽0.47米。四面八臂,胸前有两臂交叉,左侧有一手执宝剑,右侧有两手分别执铃和金刚环,其余法器不可辨,两足赤裸分别踏于两朵覆莲上(封三,3)。东侧造像(南东下),高0.91米,宽0.59米。像高0.75米,宽0.46米。一面八臂,头发直立,胸前有两臂交叉,右侧最上方手中执法器(封三,4)。

二、大雄宝殿北墙造像

1.多闻天王像 嵌于大雄宝殿北墙正中龛内(北7)。长方形,高1.35米,宽0.87米其中像高1.23米,宽0.78米。头戴宝冠,双目圆睁,身披黄金铠甲,右手执幢幡,左手托口吐宝珠的鼬鼠,以如意坐坐于伏地雄狮身上狮子绿色鬃毛,回首张口。圆形头光身光上部左右分别刻日、月,正中铭文刻“大清康熙四十三年九月立”。覆莲座下有聚宝盆,左右分别为法轮、火焰珠。法轮外侧刻蒙汉文字“石匠李天明”,火焰珠外侧刻竖铭“西域僧苏朱儿朝落至虔造”。外框刻蒙文。多闻天王亦为黄财神,为密宗财神,北方保护神,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图三,1)。

图三 大雄宝殿北墙正中三块造像

图四 大雄宝殿北墙飞天供养造像

2.高僧像 为多闻天王像东侧第一块(北6)。通高0.76米,宽0.42米。为一藏传佛教僧人形象,头光、身光均为圆形,身披袈裟,双手抚阅经文,坐于莲花座上,座下为如意海。上方为云朵分托日月。僧人左侧竖刻铭记“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吉旦”,经书上横刻铭记“苏朱儿朝落至虔心造”(图三,2)。

3.不动明王童子像 为多闻天王西侧第一块(北8)。通高0.74米,宽0.43米。现为童子相,头顶有七髻,左手执索,右手举剑,坐于盘石座上,背饰红色火焰(图三,3)。不动明王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

4.飞天供养 4块。均有圆形头光。北4,刻两位飞天,位前者吹奏乐器,后者弹拨箜篌。通高0.93米,宽 0.44米(图四,1)。北5,刻三位飞天,呈“品”字形排列,最前方一人手执鼓槌敲击大鼓,后方两人抚弹琵琶。通高0.81米,宽0.47米(图四,2)。北9,刻三位飞天,均坐于仰莲之上,呈“品”字形排列,前两人执槌击腰鼓,后方一人吹笛。通高0.87米,宽0.52米(图四,3)。北10,高0.77米,宽0.49米,刻两位飞天共舞,中间置一宝盒,造型优雅,可称财供养(图四,4)。四块石刻造像均属于布施供养类内容,推测原应为一组。

5.日常用具类造像 4块。通高0.73~0.82米,宽约0.45米。北2,刻有马鞭、禅杖、串珠、袈裟等(图五,1)。北 3,刻有皮囊、葫芦、柴刀、马镫等(图五,2)。北11,刻有剪刀、皮囊、皮夹、葫芦等(图五,3)。北12,刻有经卷柜、蒲扇及宝瓶、锤子等图案,此像在嵌入墙体时明显被倒置(图五,4)。这些石刻应为一组大型造像的一部分。

6.力士像 2块。高约0.88米,宽0.5米。均刻两人,造型粗犷古拙,面目狰狞、威猛恐怖,赤足。北1,一人嘴嚼食物,手臂上扬,另一人口吞青蛙,手握佩剑(图六,1)。北13,一人手握大旗,挥臂指引,另一人手握钢刀,听从命令(图六,2)。

三、大雄宝殿东墙造像

图五 大雄宝殿北墙日常用具类造像

图六 大雄宝殿外墙力士类造像

1.吉祥天母像 嵌于大雄宝殿东墙中间龛内(东3)。长方形,高 1.55米,宽0.88米,其中像高1.43米,下部铭文框高0.12米。天母肤色青蓝,头发竖立,戴五骷髅冠,三目圆睁,双耳佩环,左耳挂小蛇,意忿怒,右耳饰小狮,表闻法。口含死尸,颈挂串珠及骷髅头,四手中各持一件法器,右上手执剑,右下手执幡,左上手执弓,左下手执布袋腰挂账簿,赤足偏坐于骡子上。骡为白色蓝鬃。鞍前下方挂红白骰子,鞍座下为一张女人皮,头发垂地。骡子臀部刻有一眼。四周饰火焰,下部为汹涌血海。造像下部刻蒙、汉两种文字“大清康熙四十三年秋九月吉日立」西域僧朝落至」喇吗发心(造)”。石刻外框左下角刻蒙汉双文“石匠李天明”,右下角刻蒙文画匠名。吉祥天母在藏传佛教中地位很高,为出世间的护法,主生死、病瘟、善恶(图七,1)。

2.菩萨护法造像 2块,分别位于吉祥天母南北两侧,主体均为红色。东4,通高0.83米,宽0.44米。一面四臂,左上手握日,右下手执金刚杵,两足赤裸分别踏于两朵仰莲上(图七,2)。东2,通高0.79米,宽0.44米。一面六臂,右侧上方两手依次持金刚杵和短刀。两足赤裸分别踏两朵覆莲上,背饰火焰纹(图七,3)。

图七 大雄宝殿东墙中间三块造像

图八 大雄宝殿外墙千佛造像

3.千佛像 1块。东5通高0.61米,宽0.36米。存21尊佛像,分8排,均结跏趺坐于仰莲之上,每排三、二间隔式排列,有背光(图八,1)

4.力士像 1块。东1高约0.88米,宽0.5米。刻两人,均为赤足,一人双手执钢鞭,另一人双手握拳于身前(图六,3)。

四、大雄宝殿西墙造像

图九 大雄宝殿西墙中间三块造像

1.地狱主像 嵌于大雄宝殿西墙中间龛内(西3)长方形,高1.56米,宽0.88米,其中像高1.38米,下部铭文框高0.18米。像身为蓝色,牛面赤身,头发上竖,三眼圆睁,戴骷髅冠,挂骷髅项圈。右手高持骷髅棒,表示知善恶之业,左手握钩套绳索,赤足踩于水牛之上,右腿屈踏牛头,左腿伸展踏于牛臀部。牛下一人赤裸仰卧,形象可怖之极。身旁明妃面向主尊,背搭鹿皮,大嘴,头发下垂,左手捧盛血的头骨碗,右手握三叉戟,背后饰火焰。造像下部刻蒙、汉文“大清康熙四十三年岁次甲申季秋月吉日」西域僧朝落至苏朱儿发心虔造」汉僧□□”。外框左下角刻蒙、汉双文“石匠李天明”。地狱主亦称阎罗王,密宗以之为护法金刚(图九,1)。

2.菩萨护法造像 2块,分别位于地狱主南北两侧,整体均为蓝绿色。西2,通高0.7米,宽0.41米。一面四臂,赤发上翘,右上手执铃,左上手执金刚杵。两足赤裸分别踏于两朵覆莲上,背饰火焰纹(图九,2)。西4,通高0.71米,宽0.43米。一面两臂,右手执幡,左手握金刚杵。赤足,背饰火焰纹(图九,3)。

3.千佛像 1块。西5,通高0.58米,宽0.31米,存18尊佛像,均结跏趺坐于仰莲之上,分7排,每排三、二间隔式排列,有背光(图八,2),整体呈红褐色。

4.力士像 1块。西1,高约0.88米,宽0.5米。刻两人,均为赤足,一人头长牛角,口吐烈火,另一人肩扛长刃宝剑,颈挂骷髅头(图六,4)。

五、天王殿殿门外两侧造像

图一〇 天王殿殿门外两侧造像

1.金刚手菩萨像 嵌于天王殿殿门外左侧。通高0.53米,宽0.34米,像下莲花座高0.22米,宽0.64米。一面二臂三目,身黑蓝色,头戴五骷髅冠,赤发竖立上扬,须眉似火,三目圆睁,獠牙外露,卷舌,耳挂圆环。右手持金刚杵上举,左手持金刚钩绳置于胸前。以蛇饰及骨饰为庄严,蓝缎与虎皮为裙,双腿右屈左伸,足踏人尸,立于莲花座上。背后饰般若烈焰。佛像下刻“大清国康熙四十三年季秋月立」西域僧苏朱儿朝落至发心虔造」石匠李天明”。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的忿怒相,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分别代表力量、慈悲、智慧。密宗以他为最初的起源(图一〇,1)。

2.菩萨护法造像 嵌于天王殿殿门外右侧,通高0.73米,宽0.34米,莲花座高0.22米,宽0.63米。一面六臂,右上手执降魔杵,右中手执刀,左上手执金刚铃,左中手执绳索,左下、右下两手分别执弓、箭。两足赤裸,分别踏于两朵覆莲之上。背饰火焰纹(图一〇,2)。

六、相关讨论

在佑顺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外墙镶嵌的29块佛教石刻中,共有7块有明确纪年,分别为:六臂白玛哈嘎拉像(大黑天)、吉祥怙主像(贾西巴护法)、地狱主像、吉祥天母像、多闻天王像、高僧像、金刚手菩萨像;其余22块如菩萨护法类造像、飞天供养造像力士造像、日常用具类造像则没有明确纪年。下面将结合文献记载及朝阳地区其他佛教遗迹对这些造像及佑顺寺的修建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1.具有明确年代的石刻造像分析

有明确年代的石刻造像绝大多数为清代所造,如下刻藏蒙或汉蒙铭文的大黑天、吉祥天母、吉祥怙主、地狱主等。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密法修行之本尊及护法神多被供奉于殿堂内二层或是后殿中,未见有置于大殿外墙龛内的情况,所以笔者推测,佑顺寺中此类造像应该是经过拆卸和搬运后才被安置于现有位置。另外,如多闻天王像、高僧像等的题记位于佛像的头顶或是四周,如果是作为宗教寺院供奉的造像,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出现的所以此类题记极有可能为后人补刻,刻制时间与造像不同期。

2.无纪年造像分析

没有明确纪年的石刻与清代石刻在造像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线条粗犷、硬朗,更加古朴厚实,且部分石刻还保留有榫卯结构,有些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后来进行了补刻,且补刻部分明显低于最初石刻表面。2004—2005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现佑顺寺北侧发掘清理过一处大型高台建筑,并发现了许多石质栏板、栏杆、柱头等建筑构件,以及多件残缺的石刻佛像,推测为辽代塔基,毁弃于元代后[2]。这些佛像与佑顺寺发现的这批无纪年造像在材质和雕刻工艺等方面均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根据这些特征,推断佑顺寺的这批无纪年造像时代为金元时期。

3.佑顺寺为旧址再建

据2007年佑顺寺维修工程中主持工作的张云峰介绍,在维修东、西配殿等建筑时,发现一些梁、柱等木构件上有废弃不用的榫卯结构,大雄宝殿前檐二角柱于础石之上还垫置了一块辽金时代的残石构件,且在各殿基础中多见诸如柱础石、石经幢等金元时期残件。故而推测,现佑顺寺的位置在金元时代应有一所规模较大的寺院,修建佑顺寺时使用了原建筑残存的木石构件。

[1]佟强,曾稚.辽宁朝阳佑顺寺大雄宝殿保护探析[M].文物建筑,2012(00).

[2]田立坤,白宝玉.辽宁朝阳老城区北大街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N].中国文物报,2006-4-26.

猜你喜欢

大雄宝殿护法石刻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广济寺大雄宝殿消防的重点和难点
省宪、统一与护法:联省自治运动的宪制反思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武林盟主
辽宁朝阳佑顺寺大雄宝殿保护探究
从佛寺建筑看中国人的宇宙观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动画电影扎堆上映《大护法》口碑未能引爆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