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专业建设评估,提升高校综合办学实力
2018-02-24李建华
李建华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及国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融合国家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提出了通过强化专业建设评估力度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思路,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社会区域经济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合理的专业评价机制、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上述两个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高校应积极推进专业评价,结合国家专业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水平及质量进行评估,切实做好“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重建设、轻评价”,造成专业结构不优化、专业建设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不接轨、师资队伍不合理、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等,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具体表现如下: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融合度不够
有些已经过时的专业招生和学生就业都差,但学校顾忌教师队伍现状未及时淘汰,而与国家战略发展紧密相关的新专业不及时申报,造成学校新生报到率低、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专业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待提高
专业建设目标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地方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的紧密度不高。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时应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学校实时更新该专业3年、5年或更长时间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科研平台建设规划、实践教学平台规划、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规划等,而不是根据学校的现状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进行专业建设。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够优化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校不断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動化专业为例,在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以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现在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课程体系也应及时由原先侧重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转变为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但通过和部分高校教师交流,少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旦制定,并会一成不变地执行若干年,不会及时变通,造成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
(四)师资队伍建设缺乏远景规划
部分高校对专业发展前景研究不透切,专业发展定位不准确,未能制定符合专业长期发展的师资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矛盾重重。如某专业现阶段缺什么类型的专业教师,就盲目引进该方面的教师,未充分研究该专业未来缺什么类型的教师,及早规划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专业方向等,形成年年引进教师,年年缺急需的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怪圈,师资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
(五)教学资源建设合理性值得商榷
在很多高校,专业教师经常抱怨教学实验、实训设备不足,很多学生同时使用一台设备,教学效果欠佳。据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专家透露,有的高校实验、实训设备购置若干年后,在实验室还没有使用过,或者一学期使用频率仅有1-2次,教学资源严重浪费。
(六)课程教学质量噬待提升
通过与部分学生交流和外出学习交流发现少数高校教师课程教学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①上课时读PPT;②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不严谨,熟悉的内容多讲,难讲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③实践教学目标性、针对性不强。
三、强化专业建设的措施
造成专业建设困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认真分析,发现其核心就是学校未构建完善的专业评估机制 :专门的专业建设评估机构、完善的评估体系和奖惩制度。
(一)建立专业建设评估中心
高校设置独立的学科、专业建设评估中心,结合国家高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评估进行常态管理,每年向学校提供学科专业评估报告,监督学校相关部门学科、专业建设情况,为学校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构建科学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
结合国家高校专业专业建设评估要求制定切合学校发展目标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
1.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度。主要指标:专业设置与定位、专业人才目标、专业建设与管理、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发展等指标。
2.师资队伍结构、教学资源、教学体系的保障度。主要指标: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的数量及结构、师资培养机制、师资培养计划、课程资源、实验设备的类型及数量、教学及科研设备的先进性、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等。
3.学风建设、学生发展。主要指标:学校学风建设、学生学业成长、学生创新与创业、就业指导等。
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度。主要指标:学校教学制度、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师德师风、教学与科研水平等。
5.社会反馈的满意度。主要指标:就业质量、企业反馈信息、办学声誉等。
(三)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建设评估制度
学校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评审制度和奖惩制度,使专业建设制度化、常态化。
四、专业建设的评估内容及方法
(一)校外评估
与社会专业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合作,采集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反馈信息,分析社会对各行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融合度,结合国家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编写学校所开设专业的专业人才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求报告,作为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修改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校内评估
1.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与定位:专业是否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培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否合理,能否适应社会需求岗位的要求。
专业建设管理:各专业建设单位对市场、产业发生较大变化时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对应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的能力。
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方案是否合理,是否严格按建设规划执行,执行效果如何。
专业发展:与国家总体战略发展规划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是否融合。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发展定位是否吻合、人才培养规格是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及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2.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与专业发展前景是否吻合;师资培养机制是否合理、结构和数量是否优化,组建的教学团队是否有利于专业发展及师资队伍成长;保障措施是否得力等。
师资队伍建设:是否严格执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建设成果:教学团队数量及质量,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水平及规格,专业教师科研水平及教学研究能力;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提升等。
3.教学资源
建设规划:专业图书资料(包括电子图书资料)、校外实训平台、校内实验室(含实训室)、实验(实训)设备、大学生创新平台等建设规划是否细化和合理、保障措施是否有力、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等。
建设成果:是否严格执行建设规划,购置的实验(实训)、科研设备是否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设备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科研及教学设备利用率,建设规划是否根据科研要求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实时修正。
4.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规划是否合理,课程教学大纲是否科学,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分配是否恰当,教材选用是否规范及合理等。
5.教学质量评估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专家评价、同行评价)是否提升、教学资料(理论、实践教学进度计划、课件、实验实驗计划等)是否齐全与合理,课程教学是否严格按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计划执行,师德师风是否优良等。
6.学风建设、学生发展
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学风是否良好,学生学业、就业指导是否到位,促进学生学业成长措施是否有力,学生创新项目是否符合预期,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和职业技能等级获取数量及质量,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是否高。
综上所述,学校通过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奖惩制度,就会增强学校教职员工对专业建设的责任,及时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快速提出修正措施,使专业建设落到实处,促进高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中国网 china.com.cn ,2014年5月.
[2]刘爽.评估体系下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J] .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1期.
[3]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
[4]高校专业评估概述.教育工作通讯2012年第2期.
[5]陈寿根.高职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职业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