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精讲的分析实践
2018-02-24陈瑜
陈瑜
摘 要 精讲即讲得精确、精练、精彩。精讲必须改变“满堂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重于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要巧设空白,“授之以渔”,吸引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学习;要进行情境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使语文课上得精彩。本文从教学实例出发,探索实践之法。
关键词 精讲;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G424.21,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7-0191-01
一、精講,必须改变“满堂灌”教学模式
精讲,即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精确、精练、精彩。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语文教师主要是依靠讲授,把知识点分割出来,事无巨微,一概讲之,满堂灌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都很强的信息活动。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学得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智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不应是全息,而是通过必要的精彩恰当的讲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认知结构。可见,一个真正有才干的语文教师并不在于课堂上表现其有多少学问,而在于是否在课堂上讲得精,讲得巧。
二、语文教学中精讲的若干实践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精讲,达到教与学相长的目的?笔者从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所面对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重于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实施精讲,首先要转变旧教学思想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师精确指导,学生主动求学。整个教学过程,着重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训练,避免“小学而大遗”,培养真正的语文能力。
如《故都的秋》一课。开篇先以故都之秋的多媒体图片展示及略显忧郁的音乐播放引入。教学时,从散文的“形散神聚”入手,启发学生紧紧扣住本文的文眼“故都的秋啊,总是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来大作文章。通过讨论分析,明确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让学生在寻找所写的故都景物进行图景式的概括,体会其特点及作者情感。随后,安排了散文专题阅读训练。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把握住文眼的作用和形散神聚的特点来作答。由此看来,优化课堂结构,变“教”室为“学”室,可以达到不教之教的理想效果。
(二)巧设空白,“授之以渔”,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学习。巧设空白,即为学生留出对问题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填补知识的空白,让学生能动地去质疑、思考、理解、吸收。教师在精讲的过程中,可以巧妙设疑,有意识的制造悬念,布下空白。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的导入时,抓住“忘却”和“纪念”这一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词巧设悬念。“鲁迅先生是一代伟大文学家,为什么他的文章题目却矛盾不一呢?”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这个问题吸引,带着渴望知道答案的心理探索,填补老师有意设下的空白区。一节课的结尾,也可以设置一定的空白,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推理延伸,达到言已尽而味无穷的理想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能动性,配合精讲过程的顺利完成。
(三)进行情境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使语文课上得精彩。在课堂上营造一个与文章感情基调相和谐一致的情境,使学生仿似置身其间,并体会到作者独运的匠心。这样的课容易上得精彩,引人入胜。
1.运用巧妙导语,使学生入情入境。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主题内容,感情基调和写作对象。在设计导语时,就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故都的秋》是表现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并带着郁达夫的抑郁善感的写景散文。文中带有作者淡淡的忧郁、淡淡的喜悦,与刚学完的《记念刘和珍君》的感情基调完全不同。那就可以采用对比法契入:“《记念刘和珍君》,善良和蔼可亲的刘和珍徒手请愿却遭枪杀。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的悲愤之情。同是在北平,有一个人,在北平的秋季里,读着优美的景色,带着自己淡淡的忧郁与喜悦。故都之秋,会有怎样的优美景色呢?”于是学生带着一种新的情感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2.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在其中所花的力气越大,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如教学姚鼐的《登泰山记》,我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当一回导游,为泰山作广告、为游客安排冬季二日游、设计登山路线,介绍重点景观。这就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突出重点,又脉落分明。用现代散文语言介绍泰山景观等,要调动文学描写的手法,才能介绍得诗情画意。读了一篇古文,阅读为写作提供了范本,写作加深了阅读的体验。
3.利用好多媒体,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笔者发现在运用多媒体上课的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效果也特别好。如柳永的《雨霖铃》,写柳永离开汴京时与心爱的人分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词人融情入景,选择了许多最有离别特征的意象入词。在课件设计上,我选择了一个MTV式的图像剪辑,特写了蝉、长亭、杨柳、残月等景物及人物“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学生沉浸其中,说“好感动”。于是我要学生体会文中其他的景物,看看与所写之离情有何关联。在课后的改写中,大多数学生的小作文很好的展示了景物的特征、人物的活动,真正表现了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有所拓展。在这节课中,我教会了学生欣赏诗词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法——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并在后来的考试中让学生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任爱芬.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蒋念祖.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