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2018-02-24朱友康
朱友康
摘 要 口语交际就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口语交际能力在学生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口语表达的必备素养,鼓励学生多听多说,科学地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综合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7-0098-01
口语交际本质上是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生口语表达技巧和思维品质的考验。所以仅仅让学生多听多说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无太大益处,而是要从口语表达的本质出发,即从表达技巧、思维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指导课文朗诵,培养表达技巧
口语表达技巧包括:语调、语气、音长的选择;重音的运用;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的技巧等等。合理地运用表达技巧不仅可以使表达更清晰、流畅、响亮,同时也能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提升口语表达的效果。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篇章,教师便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并通过网络音频或者亲身示范为学生指导口语表达技巧。让学生切身体会不同表达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增强学生说话的感染力。
例如:在学习《匆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悉课文,之后我便为学生示范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我会特别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尽量使停顿、重音的地方表现得明显一些。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结合我的示范来朗诵课文,而我在一旁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一名学生在读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这一系列排比句时,我便建议道:“这一段说时间在生活琐事中悄然离去,任谁也无法挽留,那么我们在读这一段时是不是应该稍稍加快语速,以体现时间的飞逝呢?”学生表示认可,我再继续引導:“那么在读这一段时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呢?”学生思考后答道:“应该用一种无奈的语气,体现作者对时光易逝难以挽留的无奈之情。”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并强化学生对表达技巧所起到的作用的认识,从而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奠定基础。
二、鼓励口头创作,锻炼语言构建
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说话能力本质上是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构建能力的综合。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课文主题进行口头创作。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构建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梅花魂》一课后,我便向学生提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对梅花有什么新的认识吗?”学生便根据课文内容描述梅花清白、坚韧的品质。而后我便以“植物的精神”为主题,让学生寻找自己熟悉的、欣赏的一种植物进行描述,介绍这种植物所具的品格。学生便从熟悉的迎春、小草、柳树、菊花等植物展开介绍,其中一名学生描述的植物是竹子,通过竹子的外观和古代诗人对竹子的赞美来表达竹子谦虚、坚韧、不折不屈的品质。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组织课堂辩论,提升听说能力
口语交际是听话和说话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其中“听话”不仅要求将别人的话听清听懂,还要求能迅速分析对方话语中的深意以及言外之意。而“说话”则是在“听话”的基础上,针对对方话语表达的主要意思进行回应。不难发现,辩论正是一个既需要认真听话也需要准确并有力回应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寻找合适的辩题组织学生辩论,以此为学生创设口语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表达和反驳的过程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便让学生以“鼓励式教育好还是批评式教育好”为题进行辩论。其中正方观点为“鼓励式教育好”,反方观点为“批评式教育好”。而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采取自由辩论形式,即没有严格的时间和规则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阐述想法,自由反驳别人的观点。其中正方学生主要围绕培养自信、激发学习动力进行表达,反方学生则从过于自信导致骄傲、批评才能认识不足等方面进行反驳和观点的阐述。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激烈地对话中锻炼思维能力,掌握听话和说话的技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思维能力以及听话说话的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方.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重要性[J].中国教师,2017.
[2]瞿学广.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J].名师在线,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