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8-02-24孙春英

青年时代 2018年35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自媒体发展路径

孙春英

摘 要:自媒体凭借着自动生成信息、互动交流、裂变传播、去中心化的特征,逐步改变了高校常规思政教育生态,既对其传播目标、内容与方式构成了诸多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立足于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行为特征及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系统总结自媒体为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情况,据此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拓展思政教育思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路径

大学生显然是自媒体的重要用户群,而自媒体本身所具有的自动生成信息、互动交流、裂变传播、去中心化的特点,潜在地改变着大学生信息接受与认知方式,作用于其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这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媒介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创新教育方式。

一、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机遇

(一)增强思政教育时空环境灵活性与资源使用持续性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集体班会、公共活动来进行的,受制于时间、地点的限制,一方面需要进行前期安排与中期教育管理活动,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即时性、不易保存性特征,教育价值一次性实现,缺乏持续性,从而影响到思政教育效率。而APP软件、直播平台、公众号、音频平台等自媒体的出现,则实现了虚拟时空环境下的学生“聚合”,无论其身处何处,均可以即时参与在线思政学习活动,而且后期还可以重复学习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提升思政教育时空环境的灵活性与资源使用的持续性。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所开展的“全国高校教师在线培训活动”,便充分彰显了在线思想教育时空环境的灵活性与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值得广大高校学习。

(二)改变大学思政教育师生角色状态与实际教学氛围

高校常规性思政教育活动虽然形式多样,但均表现出“单向传播、缺少互动”的特征。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体,负责搜集资料、整理内容,向学生阐述相关的思政知識,因受教学时间、条件的限制以及面对面交流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理压力,而很少进行师生互动。常规思政教育俨然成了教师“自说自话”活动,教学氛围单调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教师不清楚学生实际思想观念,影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自媒体平台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互动交流方式,而且虚拟时空环境,也模糊了教师“权威角色”,规避了面对面交流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表达看法、阐述观点的积极性。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认识,提高思想教育质量。

(三)丰富思政教育手段和与时俱进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增强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又一不可或缺的手段。高校常规思政教育活动局限于教室、会议室、报告厅之类的场所,往往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辅之于PPT、影音视频资源,形式比较单一。而且思政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课本知识,从网络媒体中搜集相关资料,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思想、观念的关注。而自媒体立足于虚拟网络空间中的各类应用技术和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传播、交流互动的整合效应,包括文字、图片、语言、视频、网页链接等,改变了常规思政课堂以语言讲解、静态PPT为主的单调性的教学方式。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搜集最新的时事信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展开与学生沟通交流活动,深化对学生的认识,由此建构最新的思政教学内容。

二、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挑战

(一)消逝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传统媒介环境下,学生接触信息有限,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与教育下,能够有效认知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而自媒体所具有的自动生成信息与裂变式传播特征,带来了多样化、平民化、普泛化的信息环境,大大拓展了大学生信息接受渠道和内容样式,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轻信、轻言的学生逐步形成了反主流意识、排斥主流价值观的情绪,“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不相信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基础”。这造成学生信仰缺失、思想迷茫、行为失范,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教育方式也构成了严重挑战。

(二)冲击思政教育话语叙事与控制力

自媒体逐步激发学生表达意识,而且其丰富的知识面,也增强了其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其对于教师宏观叙事导向、形而上的授课内容、一言堂的讲述方式产生质疑和抵触心理,甚至会在课堂上利用自己所见所闻的网络信息来盲目地反驳教师观点。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冲击着高校常规思政教育话语叙事体系,弱化了教师以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核心宏观叙事导向、形而上内容、一言堂表达方式话语控制力。这对常规思政教育模式构成了严重挑战,促使高校要迎合新媒体发展趋势,创新思政教育体系。

(三)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新课题

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会出现旷课、自闭、心理错位、情感失衡的情况,甚至会催生交往焦虑症、交往恐惧症、网络孤独症、网络依赖症的心理疾病。一部分学生长期接触碎片化的信息,习惯于简短、表面的阐述,潜在地养成了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阅读特征,单纯追求快餐化、刺激性的阅读体验,这不仅影响到学生阅读兴趣取向,进而决定着其知识结构和思想道德修养,而且影响到学生逻辑思维与认知能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也有部分学生长期接受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会逐步养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诸如过激的偶像崇拜行为,强烈的炫富与爱美心理,对于金钱、物质、消费的盲目追求等。这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必须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措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设计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营造起平等与尊重的师生关系

面对自媒体所带来的大学生独立思考、认知能力、表达意识的发展,思政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威式、灌输式、单向化的教学理念,而充分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认知能力、表达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建构,鼓励其表达对于特定知识内容的观点和看法。在此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采用沟通、交流的“柔性”方式,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也即是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芳所提到的“高校思政教育主体间信”的观点,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系统中处于平等关系,彼此的互动是主体间的互动,是相互理解和作用的,而且自媒体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促使高校思政教育主体间信成为可能性且十分必要。

(二)教育方式的整合——建构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

当前,高等院校应秉持建构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发展理念,以线下思政教育活动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媒体在线思政教育体系,抢占网络舆论阵地。一是要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校园论坛、高校微博、网上党校、红色网站之类的平台,实现线下与线上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对接,拓展思政教育形式和规模,增强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影响力。二是要在学院、班级、党团组织、社团内建立自媒体平台,作为开展在线思政教育、宣传的渠道,并且要制定在线思政教育与宣传工作机制,保证思政教师能够规范、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三是鼓励教师、辅导员建立个人的微信、微博、直播、APP之类的自媒体空间,转载最新的思政教育政策和资料,传播正能量事件,解读网络焦点议题,分享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由此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延伸至师生社交活动,增强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引导能力。

(三)教育内容的落地——立足学生实际来建构内容系统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加强教育內容的落地,立足于学生实际认知方式、思维习惯、思想状态、价值观念来建构系统化的教育内容。首先,思政教师要采用“两面提示”的形式建构内容,既要介绍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分析其积极价值、正面效应,同时也要阐述当前社会所存在的负面的、不协调的思想与观念,在对比分析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其次,思政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研究,总结其不良行为方式、习惯特征、思想观念,采取典型案例,建构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第三,思政教师应积极关注各类焦点事件、网络舆论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典型问题,纳入思政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四)教育保障的完善——创设学生思想动态评估监测机制

高等院校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将不断增强思政教育工作对于自媒体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大对自媒体传播手段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而这些工作均建立在对自媒体环境下的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持续关注和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这既有赖于思政教师个人展开对自媒体环境下学生的研究,更需要学校创设大学生思想动态评估监测机制,成立以校宣传部、信息办为依托的网络管理中心和舆情监控中心,负责管理校内自媒体平台,研判学生网络舆论状态和思想动态情况,及时发现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舆论态度、行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思政教育系统,作为建构思政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的核心依据。

思政教育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保障,面对自媒体所带来的增强思政教育时空环境灵活性与资源使用持续性、改变大学思政教育师生角色状态与实际教学氛围、丰富思政教育手段和与时俱进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三方面机遇,以及消逝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冲击思政教育话语叙事与控制力、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新课题方面的挑战,高等院校需要营造平等与尊重的师生关系,建构虚实结合的教育体系,实施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创设思想动态评估监测机制,由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参考文献:

[1]杨娉.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2]金红兰.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J].山东社会科学,2015(7).

[3]王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时,2018年5月版,172页.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自媒体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